三道原创题错答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10-14 01:01:27

三道原创题错答的原因分析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1-0078-03中图分类号:G632.497 文献标识码:B

在刚刚过去的高考备考大战中,高三教师们都是破万卷书,在电脑前鏖战,夜不成寐,殚精竭虑,研究高考的内容、要求、趋势、对策,希望在模拟考试中给学生从知识、能力到技巧上都做好充足的准备。笔者在网络、化学专业杂志、教材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包括社会新闻热点、有趣的化学应用等等方面自编了部分题目,意图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思考能力。模拟考试中却遭遇非常意外的现象,愿与读者共同商讨。

1.2008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形建筑和毗邻的游泳馆的“水立方”是在国内首次采用的膜结构建筑,以钢材为支架,覆盖ETFE薄膜。ETFE是乙烯和四氟乙烯的共聚物,是一种轻质透明的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ETFE是一种可焊接的塑料

B.ETFE极易分解符合环保要求

C.ETFE韧性好拉伸强度高

D.ETFE比玻璃轻、安全

此题与07北京高考资料一样,可问题设计不同。这是一个以社会热点为背景的新情景题,本意训练学生审题方法,关键词为“ETFE是乙烯和四氟乙烯的共聚物”,根据聚乙烯的结构就能判断“B.ETFE极易分解”一定是错误的,当属容易题。但是出人意料,实际正确率只有7.9%。88.5%的学生选择A。据调查,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塑料可焊接。其实在教材第三册――合成材料这一章明确介绍线型高分子和体型高分子性质的差异,第一条就是热塑性和热固性的差异。无意之中暴露了对这一章知识的认识不足。我认为这部分学生的考试方法也是有问题的,在没有通读各选项的情况下匆忙下结论,容易出错。

2.根据中学化学课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压缩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两类常见的清洁燃料,都属于碳氢化合物

B.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在肉类食品加工过程中不能添加亚硝酸钠

C.空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随雨水下降就成为酸雨,pH值小于5.6

D.木柴、稻草、麦秸、甘蔗渣等都可用于制造纤维素硝酸酯和纤维素乙酸酯等

此题考查课文中有关化学知识应用方面的识记性问题,没有难度。结果选A的学生有35.2%、B只有19.4%、C有29.8%。选A的学生的理由是天然气和液化气燃烧可能会产生CO,不能算清洁燃料(按照这个逻辑,要是O2不足,造成H2不完全燃烧,产物里留有H2,H2是否也算不清洁燃料?)。选C的学生不记得酸雨的pH值了,其实此选项的表述是课本的原话。出现这种意外的根本原因还是忽视课本内容及审题不清上。亚硝酸盐作为常用肉类食品添加剂具有着色作用,没有它所有火腿肠都是褐色的。食品绿色化也只能是有害物质微量化,不可能没有。但不能过量。

3.无焰食品加热器常被士兵用于野外加热食物,它的成分是镁粉、铁粉、氯化钠。使用时加入水,热量是由镁和水反应产生的,1.0g镁和水反应放出热量14.7kJ。下面是对该产品的实验研究:

实验1.室温下将1.0mol镁条、0.10mol铁粉和0.10mol的氯化钠加入隔热容器的水中,连续搅拌,每50s记录一次温度在图1上(曲线1), 再把1.0mol镁条分成100份(曲线2)和1.0mol镁粉(曲线3)代替镁条重复以上实验。

实验2.把0.10mol镁粉和0.10mol氯化钠混合,常温放入隔热容器的100mL水中,不断搅拌,15min时记录温度,铁粉用量不同时温度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实验3.把0.10mol镁粉和0.50mol铁粉混合加入隔热容器的100mL水中,不断搅拌,15min时记录温度,氯化钠用量不同时温度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请回答:

(1)实验1可以发现影响镁和水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A.反应温度B.NaCl的量

C.铁的量 D.镁的反应表面积

(2)实验3中大于0.125molNaCl的用量的实验就不再做的原因是

A.加入更多的NaCl不再增加反应速率

B.加入NaCl会降低反应速率

C.已达到沸点不会再有温度变化

D.需要加入更多的铁粉来提高温度

(3)如果在实验3中加入了0.060mol的NaCl,混合物的温度最接近

A.34℃B.42℃ C.50℃D.62℃

(4)一位工程师在设计无焰食物加热器时,希望用尽可能少的物料产生尽可能多的热量。根据以上实验应选择的组合是

A.0.50mol的铁粉、 0.125mol NaCl和0.10mol的镁粉

B.0.50mol的铁粉、 0.125mol NaCl和0.10mol的镁条

C.0.70mol的铁粉、 0.125mol NaCl和0.10mol的镁粉

D.0.70mol的铁粉、 0.125mol NaCl和0.10mol的镁条

(5)写出该无焰加热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铁粉、NaCl为什么会使反应速率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下:(1)D(2)C(3)D(4)A

(5)Mg(s)+2H2O(l) Mg(OH)2(s) +H2(g);H=-352.8kJ・mol-1

(6)可能是镁、铁粉和NaCl构成了原电池

此题改编自《中学化学教学参考》07年第3期,是一个美国高校入学考试题。考试依据是高考化学考试大纲中能力要求第一条: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对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以及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的能力。通过阅读题干,了解实验过程,观察图形变化,总结变化规律,分析变化的本质原因。另外,此题还要考查学生化学用语的应用水平和电化学原理。我认为该无焰食品加热器是利用了电化学原理,符合基本化学理论,又符合中学化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因为课本电化学知识的应用――钢铁的电化腐蚀就是此问题的模型。有趣的是,考试中97.3%的学生(3)选择B。

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当NaCl的用量少于0.125mol,混合物升高的最大温度与NaCl的量成正比例,是一条直线。当NaCl的量为0.06mol时,升高的最大温度确实是42℃左右,但是问题(3)问及的是混合物的温度,所以应该是D.62℃。有人说题目过于刁钻,其实不然,问题(2)中早有暗示。NaCl的用量大于0.125mol的实验为什么不再做了呢?从图3直线终点可以看出,NaCl的用量为0.125mol时溶液已经沸腾,此时约为82℃。细心的学生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溶液并未达到100℃怎么就沸腾了?题中没有提及海拔的信息,应该与此无关。那么什么地方出错了呢?很简单,图2、图3的曲线都表示的是混合物升高的最大温度随加入铁粉或NaCl的量变化而发生的变化。混合物升高的最大温度最多只有约82℃,说明原混合物在室温下,约18℃。把混合物的温度变化错看成混合物的温度自然就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这是一个审题缺陷的极端例子,涉及读图审题。当今的高考,重基础、轻技巧,高考竞争的着力点在于“细心+规范+思维严密性”。审题是否高考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呢?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摔一个跟斗,能起到狠敲一记警钟的作用,大家不妨都试一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元素周期表(一) 下一篇:苏教版(必修2)化学反应限度中两个实验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