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山寺壁画案例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14 12:45:10

岩山寺壁画案例教学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稳定有序是传统意义上室内工笔画教学的优势,但也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立足本土文化,把古代经典绘画优秀案例――岩山寺壁画引入课堂,积极开展校外教学,对于改变这一现状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岩山寺壁画 案例教学策略 临摹 创作 评价

一、岩山寺壁画的艺术价值

山西省繁峙县的岩山寺又名灵岩寺、灵岩院,于1982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金、明、清碑刻记载:金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年)在此设水陆道场,建殿并绘制水陆壁画,以超度阵亡将士。壁画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完成。壁画主笔者是金“御前承应画匠”王逵等人,耗时十载精心创作而成。岩山寺壁画高达3米以上,布满四壁,总面积98平方米。由于年代久远,壁画下方及北壁靠近门窗处损毁严重,东壁基本保存了原画的风貌。西壁匠心独运,全幅以一座宫城为主体,把释迦一生中的种种活动巧妙地布置在宫殿的四周,构图新颖,一气呵成;东殿则以本生画为主;北壁西侧绘500商人遇难图,东侧绘塔院一组;南壁两侧绘有殿阁楼台,供养人像。纵观全幅,内容翔实、匠心独运、笔墨生动、设色雅致,为宋金绘画的难得佳作。

岩山寺壁画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艺术性和科学性的高度融合。壁画通篇用笔以书入画,笔笔生发,格调高雅,焕发着诗性的智慧。正如工笔画大家潘兹在《灵岩彩壁动心魄――岩上寺金代壁画小记》一文所述:“壁画总的印象是内容丰富,人物生动,布局精巧,设色妍雅,不同于一般寺观的做法,十分接近于卷轴画,是典型的北宋院体。”[1]全幅的绘制精巧、布局严谨,更多地追求了科学精神。“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样大面积的工笔重彩画,一丝不苟,找不到起稿和粉本痕迹,而且线条变化多样,无一废笔。”[2]所绘景物比例、透视更是准确。难怪中国工程院士傅熹年在《山西省繁峙县的岩山寺南殿金代壁画中所绘建筑的初步分析》一文中惊叹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现存的宋、金、元壁画和传世绘画中,就建筑物的透视关系和画面的集中紧凑而言,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外,少有能超过它的了。”[3]

2.多种绘画技法的相互融合。相比较其他壁画,岩山寺的绘画语汇更为丰富。就笔法而言,与其遥相呼应的永乐宫壁画的笔法多为硬毫,线条劲健挺拔,提按顿挫无明显变化,而此壁则软硬兼施,注重起止转折、轻重疾徐、顿挫使转的变化,追求书法用笔的韵律。使得通壁既有其他壁画的恢弘气势又不失宋代院体画的节律。岩山寺壁画的设色也充满变化,除传统的双勾填色外,还大量运用了沥粉贴金和镶嵌技法。武将铠甲、衣服花纹、瓶炉;建筑的鸱尾、脊花、兽头、走兽、檐口、瓦当等全部为沥粉贴金。画面辉煌而生动,客观上增添了画面的艺术表现力。

二、岩山寺壁画案例教学策略

岩山寺壁画案例教学策略分四阶段进行(表1)。

1.实地考察、收集资料阶段。此阶段掌握好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入手尽量收集好第一手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所用的临本多是印刷品,在和传统艺术对话的过程中总是隔了段距离,缺少与经典力作面对面交流的真实之境,也很难把握传统艺术的精华。久而久之,工笔临摹成了应付学分的作业,学生求学的兴致减退了。然而,课堂教学的成败决定于学生对其兴趣的高低,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言:“总而言之,趣味是活动的源泉,趣味干竭,活动便跟着停止,好像机器房里没有原料,发不出蒸汽,任凭你多大的机器总要停摆。”把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提前让学生临摹永乐宫、岩山寺等壁画的线描稿,然后再让学生进入实地考察临摹。)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此阶段的重点,也是岩山寺壁画案例教学的前提。

2.壁画的临摹、默写阶段。这一环节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此阶段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习的重点是岩山寺壁画的动人之处:(1)典雅的意境。岩山寺壁画以青绿为基色,红黄等暖色嵌于其中,再加上风化的朦胧、残破的人文痕迹,使壁画散发着淳厚的古雅之美。这种古典质朴画风契合了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精神的审美情趣。如同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所述:“中国的艺术有更多的时间去达到雅致和微妙,因为公众并不那么急于需求看到出人意表的新奇之作。”[4](2)书法用笔的写意精神。相比较其他寺观壁画而言,岩山寺壁画更注重书法用笔写意精神的传达。其用笔一改传统的铁线描为主的单一笔法,全幅以书入画,运笔注重轻、重、缓、急的传达;行笔追求提、按、顿、挫的变化。画面中均根据材料的不同质地采取了不同的笔法。例如,西壁的酒楼小景“野花簪地处,村酒透瓶香”的招牌运笔顿挫有力,仿佛招牌真的在空中飘荡,可谓“吴带当风”重现。多情的仕女、推车的老汉、担物的壮丁、摆摊的商贩、持杖的盲人……在这里,仕女的圆润婉转、老者的生涩沧桑均通过不同的笔法刻画得活灵活现,体现了“精而造疏,简而意足”的中国画写意精神。(3)生活化的人文关怀精神。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思路是岩山寺壁画的成功之处,酒楼市井、牛禽圈养、牧女挤奶、清扫街市、驱妖除邪、水磨作坊、山间驮骑、婴儿戏耍、大海行舟……画面均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尚。这种巧妙的创作思路使得壁画远离了说教式的呆板,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意趣,从而使壁画具有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3.总结、评价阶段。经过前期的实地考察、资料收集、临摹、默写之后,学生对古代经典绘画的认识无论在感性上还是在理性上均有了一定的收获。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对其所取得的阶段成果及时加以总结、评价,为下一步的进展指明方向。总结、评价要掌握好校内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4.创作、毕业论文的撰写。最后一个阶段是科研成果的应用,通过大量的考察、临摹、写生、默写,师生对以岩山寺为主的五台山壁画的立意、笔墨、设色、构图等均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激励学生积极地把水墨实验、色调实验、构图实验等成果及时运用到自己的毕业创作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特别是临摹、默写、笔墨实验的日志整理,这些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条件成熟时举办专题画展,推广阶段性科研成果。

(注:本文为忻州师范学院2010年科研项目《五台山佛教绘画案例教学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24)

参考文献:

[1][2][3]郭俊卿.忻州考古论文集[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35,75,77.

[4]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8.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美术系

上一篇:论大学校园的标识设计 下一篇:中国传统图形视域下现代标志设计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