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燕郊 10期

时间:2022-10-14 12:12:04

京津冀协同发展概念的提出,为燕郊勾勒出一个安居乐业的新梦想。现实却是,产业空心化导致的人口出行率高和不堪重负的交通压力。经历过无数利好消息刺激的燕郊,如今该何去何从?

从北京最繁华的CBD区域乘坐930路公交车,向东驶进京通快速路,横穿北京市通州区之后,再由通燕高速转向102国道。在不堵车的情况下,只需40分钟的车程,便到达潮白河东侧的“燕潮酩酒厂”站。但这里没有酒厂,在近两公里道路的南北两侧,只有密密麻麻的楼盘和房地产项目销售大厅。

这里是燕郊,与北京通州区仅一河之隔。便利的区位和较低的房价使燕郊成为40万名北漂的栖身之地,也使得这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终以房地产而闻名。多年来,在整个京津冀版图内,燕郊始终未能找准自身位置,这也成为产业接续的障碍。一条潮白河,横亘于北京与燕郊之间,不过寥寥百米距离,却让两地命运在过往岁月里相差千里。

房产独大的双刃剑

今年年初,“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被正式提出,要求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燕郊位于潮白河东畔,西与通州区隔河相望。隶属于河北省三河市,作为河北省距离北京最近的区域,燕郊无疑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从距离上看,燕郊距北京天安门仅有30公里,甚至比北京的房山、顺义、密云区更具区位优势。

事实上,从楼市表现来看,燕郊早就与北京实现同步。2010年,当北京通州区因“城市副中心”的利好而房价大涨之时,燕郊楼市也出现量价齐升。这里作为距离北京最近的河北属地,聚集了很多在北京买不起房的上班族。随后,燕郊楼市又随着通州泡沫的破裂而转入低迷。但这种“同步”只是表面,作为起步最早的一座卫星城,燕郊始终没有真正融入北京发展。原因在于:燕郊没有承接北京的外溢产业,而只是承担了为北京提供“住所”的作用。

但是现在,各种房地产项目营销大厅仍然是燕郊的独特风景:只要在路旁稍作停留,便有数个皮肤黝黑、手拿传单的销售人员上前推介房屋,直至把你引入某个销售大厅。

“现在中央已经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燕郊绝对是利好,趁现在房价还没涨起来,最好赶紧出手。”在燕郊著名的大盘“天洋城4代”的营销中心,销售员如此介绍。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燕郊多数房地产项目的销售说辞。作为燕郊老项目的“天洋城4代”,位于燕郊开发区东部,102国道以南,总规划建筑面积达480万平方米,是燕郊有名的大盘。该项目曾于去年12月27日开盘,开盘均价在12500元/平方米左右。直到今年3月,销售人员给出的报价仍然在上述水平,且目前仍有约一半的房源尚未售出。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燕郊的其他几个大盘之间,如首尔甜城、孔雀城、富地广场等。多数项目的销售人员向记者表示,不仅价格没有上涨,而且除个别楼层的优质户型已经售出外,这些项目均有足够的房源可供选择。记者走访时发现,很多在三、四年前交房的小区,目前还有大量的毛坯房存在。还有部分从未入住过的简装房屋处于出售状态,但销售情况不佳。

据悉,燕郊楼市多年来受到各种利好消息刺激,如统一区号、统一区划等,使得燕郊楼市在震荡中逐渐产生疲态。所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实质性利好落地之前,燕郊楼市恐难有起色。

即便如此,燕郊楼市的供应仍在加大。以横穿燕郊的102国道为界,随着北侧项目的开发殆尽,开发重点已经转向国道南侧的广阔区域。记者发现,国道南侧是大量的农田,其中有不少已被围栏挡住,即将进入开发阶段。当地人介绍,在燕郊开发区的区划范围内,102国道南侧还有着大量土地,如果这一区域全部实现开发,其体量几乎相当于再造一个燕郊。

客观地说,燕郊的“房地产先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正如昆山之于上海。但决策部门有意识地忽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人口支撑,而放大房地产市场的价值,则是造成“蝴蝶效应”的根源。

房地产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迅速带来大量的土地出让收益和房地产税收,同时也可以对其他产业形成挤出效应。

在发展之初,燕郊只看到了“环首都”的房地产红利,而忽视了其他更为长远的利好。如今燕郊开发区的经济模式,几乎可以用“畸形”来形容。一方面,“房地产独大”形势已定,基建滞后,产业空心,“高新技术”的定位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就房地产市场而言,空置率高企,市场需求乏力,但供应仍在增加。在这种“畸形”情况下,要纠正经济结构,承接北京产业外溢,难度可想而知。

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提速,对于众多环北京的城市来说,意味着大蛋糕的开切。如何从观念的根源上避免“房地产先行”,颇为值得重视,尤其是在固安、涿州、保定等地跃跃欲试地想步燕郊后尘的情况下。

在北京的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在北京周边置业。燕郊和北京通州只隔一条潮白河,十年前,伴随着北京城迅猛扩张的脚步,燕郊楼市开始苏醒,二三十万在北京工作的人,携家带口的在燕郊居住。开始钟摆式的上班生活。而今,每天往来京燕之间的人口数量,多达40万,燕郊成了名副其实的“睡城”。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各类问题相继浮出水面,与北京之间的各种壁垒也日益凸显,跨省上班难、跨省就医难、孩子上学难、治安管理难等问题在北京周边愈演愈烈。“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许多“跨省京漂族”发出这样的呐喊。

如此大的开发体量,能否真正被消化? 3月中旬的一次大规模“堵车”事件,正在暴露出这个区域的潜在问题。

从3月15日晚到3月16日晚,燕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堵车”事件:102国道、燕顺路、迎宾路、行宫大街、燕灵路等主要路段均全线瘫痪。由于是周末,3月16日晚,从北京返回燕郊的汽车在102国道上排成了长龙,长时间纹丝不动。近年来,北京人口外溢现象明显,与燕郊一河之隔的通州区人口增加,京通快速路拥堵已成常态。每天早晚高峰期间,102国道燕郊段都会发生拥堵。

北京的功能疏解外溢给燕郊带来冲击较大的还有早高峰的交通压力。有的老人每天早晨五六点起来,去公交车站给自己的孩子排队,好让到北京市上班的子女多睡一会儿。从燕郊到北京市区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燕郊很多公交车在早高峰发车最密集的时候,不到一分钟发一趟,但是排队的人还是相当多。102国道本来是七八公里的路,拥堵的时候能堵上两三个小时。

另外,虽然有几十万北京人在燕郊生活,但是他们在北京办的医保在燕郊却不管用。由于异地就医有“保”难“报”现象日益凸显,医保的不对接成为制约北京人移民燕郊的瓶颈。

在燕郊,当地也有投资60多亿元建的三甲医院,医疗水平也比较高,但医院里空空荡荡,没有多少人看病。由于燕郊的医院和北京的医疗保障体系没有挂钩,在燕郊居住的北京人在当地就医无法享受公费医疗和大病统筹。北京的医保在那里根本没法报销医药费,于是这些人不管路上多么拥挤,也得跑到北京来看病。“每次有病需要住院都要跑到北京市里,家属就得整天在燕郊与北京之间来回奔波,上次我做胆结石手术,老伴儿整天这样折腾,我还没痊愈,她就累病了。”家住紫竹园小区的马先生感到很无奈。

跨省就医能不能比较方便地结算,是京津冀一体化面临的一个大问题。采访中多位燕郊“京漂族”告诉记者,享受北京医保的他们异地看病,即便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异地转诊制度,选择一至三家异地定点医院报销一定比例的费用,但还不能像在北京一样即时结算,且报销比例也有一定差距。

对于家住燕郊在北京上班的人来说,医保不能对接给他们带来了很大不便。由于几年来人口急剧增多,教育等资源配套不健全也严重影响着生活的质量。

早在10年前,燕郊只有一所三河市第六小学,随着当地的人口不断增加,当地每年小学生增加2000多人,初中生增加1000多人,每年要新增2000人的教育容量,才能满足这个需求。开发区最近又扩建了几所小学,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当地人口的需求。几乎所有的学校,学生都超出正常数量,教室都比较拥挤。

一个小学班级,学生多的时候有80多人,甚至达到90人。这在北京是根本想象不到的。家住北欧小镇小区的王女士是2008年移居燕郊的,去年儿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好不容易经过几轮考试,才让孩子到三河市第六小学读书。“当时送孩子上学的第一天,我吓了一跳!四十几平方米的教室,挤了73名学生。孩子上了一学期,视力明显下降了,到医院花了1000多元视力也没有矫正过来。”王女士说,现在,她每天晚上下班都要抽出2小时左右辅导孩子,因为在学校老师根本没有时间去辅导,“学生太多了,怎么能顾得过来?”

多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各类问题相继浮出水面,燕郊与北京之间的各种壁垒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交通拥堵、教育和医疗资源不匹配等一系列问题,是燕郊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

如何跨过潮白河

有关燕郊的各种利好信息,总是从河北省传出,最终以北京的辟谣或不回应而告终。燕郊,似乎总是跨不过那条横亘于自己与北京之间的潮白河。

2007年12月,北京市交通委公布了地铁6号线的详细规划。地铁6号线是一条贯穿中心城的东西向轨道交通骨干线,西起石景山苹果园,东至通州区东小营,并与S1线相连到达门头沟新城,是北京地铁“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中重要的“一横”,共设27座车站。而东小营站距离燕郊只一河之隔。

京秦高速密涿支线段是连接三河市与北京市、天津市的一条快速通道。然而,这条2012年便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如今仍是一条断头路,只能在三河市境内通畅――东连不上天津、西跨不过潮白河。三河市市委书记张金波说:“实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要越过有形的河,更要跨过无形的河。”

除京城的行政壁垒外,在整个京津冀版图内,燕郊始终未能找准自身定位,这也成为产业接续的障碍。

大量“候鸟”的存在,导致房地产成为燕郊的主要产业。据悉,除了位于燕郊开发区东外环路的华润雪花啤酒厂外,整个开发区以房地产企业为主。燕郊的建筑、房地产销售、二手房经纪等细分行业,不仅吸纳了除“候鸟”外的大部分就业人口,也成为开发区的主要收入来源。

“房地产经济”是燕郊发展模式的真实写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位相比,似乎并不吻合。

据悉,在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初,燕郊曾花费不少精力,力图从北京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但该项工作进展缓慢。与此同时,考虑到环保问题,燕郊传统的建材业已接近“歇业”。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房地产独大”与“产业空心化”才是燕郊真正的“痛”。这不仅不利于当地经济健康发展,而且不利于燕郊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利于燕郊承接北京的外溢产业。

分析人士认为,通过对产业空心的填补,实现人口的安置和稳定,将是燕郊问题的主要解决之道,也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吻合。不仅如此,对于京郊的其他城市,以及大量房地产供应过剩的中小城市来说,这都是解决房地产乃至经济问题的一把重要“钥匙”。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表示,如果燕郊的上班族,能在居住区域内上班,是最理想的模式,但这需要政府以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为手段,优化城市群及城市的功能布局,均衡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缓解交通压力。政府需要在城市布局与规划上,改变过去城市“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多建卫星城,通过卫星城的规划来分散就业教育及医疗资源,使居住工作能够一体化。比如北京大兴的生态城、通州的卫星城等,在这些卫星城创造出一定数量的、有价值的就业岗位。丁元竹认为,从交通层面入手,做到轨道交通先行,是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方法。我国的城际铁路也在加快发展。上海到江苏昆山的跨省地铁已经开通。如果北京和河北进行协商并达成一致,完全可以开通一条城际铁路,把燕郊与北京地铁相连。

利好的消息是,困扰燕郊产业发展的 “断头路”正在逐渐得到解决。据北京市交通委透露,京津冀三地已经开始编写交通协同发展的规划,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成“一环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体化体系。按规划,2020年将形成京津冀9500公里的铁路网和主要城市1小时城际铁路交通圈,90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和主要城市3小时公路交通圈。

此外,经过三河、通州两地共同筹划多年的徐尹路潮白河大桥即将开工建设,密涿支线跨潮白河大桥也已开始规划。潮白河上,即将架起燕郊进京的新通途。

相信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稳步推进,燕郊乃至整个廊坊北三县都将受到极大利好,产业优势将增强。当本地就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时候,燕郊“睡城”的角色就会慢慢暗淡。

(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文章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中国证券报》、《每日经济新闻》、《半月谈》)

上一篇:液位计在线标准装置的研究 下一篇:生活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