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创新重视初中数学课后有效作业

时间:2022-10-14 10:42:12

立足创新重视初中数学课后有效作业

摘 要:判断数学课后作业是否有效,不是看老师布置了多少作业,而应该看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有多大收获。学生虽然懂得作业的重要性,但真正喜欢做作业的不多。学生不喜欢做作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老师在作业设计上多下些功夫,也许能够促使他们完成作业,体验到完成作业的愉悦,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人才的成长。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后有效作业;创新;成才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在初中各学科中,数学作业的布置显得尤为突出。苏步青教授就说过:“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边做边思索。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判断数学课后作业是否有效,当然不是看老师布置了多少作业,而应该看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有多大收获。目前的学生,虽然他们也懂得作业的重要性,但真正喜欢做作业的恐怕也不多。学生不喜欢做作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我们老师在作业设计上多下些功夫,也许能够促使他们完成作业,体验到完成作业的愉悦,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后作业的针对性

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它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既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又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因此,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作业,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作业。如学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后,可布置这样一道课后作业:

例l:如图1,梯形ABCD中,AD∥BC,∠B+∠C=90°,E、F分别是AD、BC的中点。求证:EF=1/2(BC-AD)。

要完成这道几何题,要考虑到用平移法,即想办法把AD移到BC上,这样问题就很容易得到求证。这道题拓展、加深了课本上的知识,也突出了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布置这道题作为课后作业,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有的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比较随意、盲目,没有创意,存在机械重复的现象。有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大搞“题海战术”,求量不求质的作业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学生迫于教师的压力,抄袭他人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做都会造成作业针对性、目的性、有效性的下降。

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课后作业的层次性

上完课后,我们布置课后作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的作业要有层次性和弹性。这样的作业能使优等生吃饱,学困生吃得了。这样做才符合《课标》提出的“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是,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设计分层作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知识、能力和技能等各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我能行”的情绪体验。

新理念下作业量的设计,切忌一视同仁,要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智商高低之分,他们的学习水平也存在高低之分。所以,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中要因人而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去选做不同的作业,改变以往教学中的统一作业为自主性作业,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自由选择作业内容和数量。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作业内容要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梯度,教师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既可以满足优等生,又兼顾了中等生,而且照顾了学困生。

三、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强课后作业的趣味性

课后作业是在没有老师指导下的自由作业,自觉性较高的学生也许能够按时完成,自觉性差的学生就很难完成了。鉴于此,我们设计课后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在“精”和“趣”字上下功夫。如学完几何中正方形有关知识后,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例2:如图2,已知点P是正方形ABCD内一点,PA∶PB∶PC=1∶2∶3,求∠APB的度数。例3:如图3,以RtABC的直角边AC和斜边AB为边向外作正方形CE和正方形BF,且CDAB于D,求证:(AF+AD)2=EF2-CD2 。

这两个题目条件简单,但做起来有一定难度。学生如果能想到旋转法,这两道题就显得简单多了。例2把BAP绕B点按顺时针旋转900,转到BCE处,故有∠APB=∠CEB,BP=BE,AP=CE,同时设PA=x,PB=2x,PC=3x,可求出PE=2,最后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得到答案。例3应能想到勾股定理,所以延长FA至D',使AD'=AD,再证AED'≌ACD;例3也可以看作是把ACD绕点A按顺时针旋转900到AED'处。

数学课后作业是教学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作业是否具有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有效的课后作业需要每个一线的数学教师精心设计,在《课标》的指导下从细小的作业设计入手,设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多种形式的作业,使作业变得更有针对性、层次性和趣味性,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让初中数学课堂内外的教学达到最优化,尽力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传龙.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作业观[J].新课程,2006(8).

[2]李妮.小学数学家庭作业的设计[J].成功,2010(4).

[3]鲁文园.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2011(8).

[4]万莉.让作业变得有趣起来[J].新课程,2013(1).

上一篇:创设有效情境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下一篇:研究实心球抛掷技术提高学生体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