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芳草之地

时间:2022-10-14 10:40:34

让语文课堂成为芳草之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明确规定。但是,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主要放在了工具性这个角度,比如对于知识体系的梳理,有时甚至使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变得支离破碎;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后练习注重细枝末节,学生照搬答案,没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他们本身所具有的体验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训练。

语文课呼唤美感,语文课堂需要活力,语文教学更应注重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语文课堂也应该成为灵感闪光的芳草地。

那么如何将僵化古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生机的芳草圣地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悉心研究,深入尝试,精确总结。

首先,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成为方向上的引导者,而不是真正去耕耘土地的人,耕耘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自己,唯有此,那么在学生思想土地的开垦中,他们的体验才会更加深刻,他们也才能养成自力更生的习惯,也因此,才能够在这个辛苦劳作的过程中去体验到快乐,并迸发出灵感之光,由此,才会使我们的每一堂教学都生机盎然。

如今的语文教材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把握和理解,而古老的诗歌、散文传记离我们的年代已经太过久远,如何透过历史的尘埃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也成为激发学生灵感之光的一个有利条件,因为没有体验何来体会,没有体会何来见解呢。

因此,语文课堂首先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体,对一个文本的解读也理应由学生去完成,课前资料的查找,课堂中对某一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课后更不应该忽略对文本传达的情感体验。

其次,语文教育本应就是关注社会、荡涤灵魂、洗礼人生的人学教育。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教学生多情感万物,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懂得花木有情,虫鸟能歌,像德国海德格尔梦想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在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中提高人际关系理解力,用思想支配眼睛去观察事物,去发展好奇天性。用多情兼激情去收获人生感慨,收获人间真爱。

在人学的殿堂之上,每一个学生都应成为肩负人间使命的思想者。品泰戈尔诗则应懂得“艺术即建造真与美的人格”,读东坡词则应贵贱贫富不改豁达乐观,学杜甫则应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社会责任。

另外,应培养学生在心态、情态的健康调控中舒展才志的能力。给心灵以自由,多些舒畅愉悦感;给方法以利发现、研究,多些新奇创造感;给成绩以彰扬,多些成功自勉感;让教与学心理互换,多些师生忧乐共鸣感。阅读中,文之心,师之心,生之心,心心相印;写作中,人之情,景之情,汇流才能成灵感之海。

语文教学的美,需要发现,用淳厚的文化涵养去发现,发现"祥林嫂之死"背后的传统沉淀与人性悲情,阿Q身上流淌的哲学思辩,以及透视宋江传统的君臣意念而触摸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值得思考的一面……

美,需要感悟,需要用心去感悟,感悟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与祥和,感悟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豪情下的无奈,以及在传统人情价值取向包围下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不同也不公平的评价际遇……

语文教学是活化思维的韵律学识,智慧,解放,――张扬了个性,抒写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美丽。活力是美,创造是美;我们要不断给予养分,为她浇水,为她施肥 。唯有如此,语文课堂才能生机盎然的芳草地。

上一篇:湖南职业院校学生药学专业技能抽查研究 下一篇:社区新闻报道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