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企创新能力的争论

时间:2022-10-14 10:35:28

关于民企创新能力的争论

编者按:眼下有个不大不小的争论,一面是经济学界的泰斗吴敬琏教授为浙江民营企业打气,他告诉我们,浙江的民企不缺乏创新的能力;而另一面是媒体拿出了自己的调查,指出浙江民企创新力不足!

虽说都是有理有据,但万变不离其宗,抛开表面的争论,到最后还应该着眼于如何提高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吴敬琏:浙江民企不缺创新能力

在吴敬琏的眼里,浙江的民营企业并不缺乏创新的能力。他认为,我们的政府应该加快职能转变,努力创造良好的经济法律等制度环境,激发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潜力,从而为民营经济大省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日,吴敬琏在浙江财经学院做了一场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报告。他说:“浙江的民营企业很有实力,他们有能力去创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首先要转变职能,提供良好的经济法律等制度环境,积极提供义务教育、基础科研、共用技术等其他公共物品。另外,还得重新考虑对技术创新的资助和补贴方式。”

对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危机”之说,吴敬琏一语道破。他举了个例子,去年浙江省某市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缓慢,第二季度经济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问题就出在区域块状经济发展的突然疲软。

“浙江民营经济有显著的特色。比如有一家企业进行了技术创新,同行就会马上‘共享’同一种技术,生产出同样的产品,从而导致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和产能过剩的现象。然而,政府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使得企业自主创新的意愿大大降低,经济发展就缺少内在动力。”吴敬琏说。

媒体调查: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主观缺乏创新“能动性”

中国最大的纺织基地――浙江的绍兴县,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完成了设备的引进和技术改造,目前全县拥有德国、意大利等国生产的世界最先进的无梭织机,无梭化程度达到90%以上,许多设备甚至比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还先进。然而由于企业过去一直靠生产中低端产品获得利润,导致“一流的设备”生产“二流的产品”,最后由于过度竞争,只卖“三流的价格”。

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胡克勤认为,在民营企业里,有一种思想普遍存在,认为民营企业难以与跨国公司同水平竞争,与其提升技术水平接近跨国公司,不如守住地区市场与跨国公司保持距离,市场的竞争力风险更小,结果这种思潮导致了“技术过剩”。所谓的“技术过剩”,就是企业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和装备改造费用,有制造优质产品的能力,却无法在高端市场竞争,只好以中档产品立足于中端市场,最终导致了“奔驰轿车拉黄沙”的笑话。

另外,各种要素供给的制约较弱,使得企业不需要自主创新仅依靠数量扩张就能获得利润。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沈建明认为,这些年来企业和市场的扩张速度远远快于创新周期,使得企业不能静下心来搞创新。中国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对此深有感触。目前邱所建立的缝纫机帝国产量的50%已经打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这么多年来,我一门心思搞技术自主创新,现在终于达到了41亿元的资产规模,但是那些以前和我相比根本排不上号的企业,这几年通过经营房地产等,一下子产值规模就超过100多亿元,这样谁会去安心搞自主创新,我现在都被认为是傻子。”邱继宝说。

由于过去要素价格低,供给充分,企业追求低成本扩张,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目前浙江全省80%的中小企业没有进行新产品开发,产品更新周期两年以上的占55%。另外,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的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不到0.2%。

客观环境制约创新能力

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紧缩以及利润的快速下降,经过多年粗放型发展的民营企业已经从“不想创新”的梦中醒来,但现实的“创新遏制症”使得民营企业“不敢创新”,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

目前影响民营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创新恐惧症”。由于民企目前从事的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其核心技术早已不是太大的秘密,又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大多数企业开发新产品以仿造为主,以致大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很快就被其他企业模仿,享受高额利润的时间极短,大企业的创新成果难以完全享受。

绍兴县一位布商透露说,只要新的产品一出来,哪一种产品好销,企业仅仅只需买手绢那么大的一块布,第二天市场上就会出现大量这样的布,谁还敢花大力气进行新产品开发?

邱继宝说,飞跃集团的技术人员为了保护缝纫机软件的核心技术,用尽办法保护“密钥”,就是因为害怕核心机密泄露,泄密后又得不到有效保护。

由于创新需要大量投入,而投入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因此“不创新慢慢死,一创新就快速死”,在民营企业里面,这种心态相当普遍。

群策群力:治疗创新之痛

创新始于观念转变

制约自主创新的因素很多,有的企业家归纳出自主创新有“三怕”:一怕失败,二怕成果流失,三怕市场不认可。民间还流传着“不搞自主创新等死,搞了自主创新找死。”的说法。这都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很多民营企业由于资金缺乏,势单力薄,对自主创新感到进退维谷的现状。

吴敬琏认为,创新还是要从观念上破解,不要提到技术创新就认为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其实任何突破性的进步都是由千千万万点滴的技术累积起来的,中小企业同样可以搞技术创新,从点滴的创新开始。如果一味强调创新要靠“大投入、政府支持”,反而会导致“造出卫星却造不好剃须刀”的“苏联现象”。当然,这不是说政府就不要投入,在一些共性技术方面,政府或者行业协会可以出资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台湾的新竹产业园就是很好的例子。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也指出,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在财富观念上比较陈旧,重视厂房、设备、利润这些有形财富,而对信用、声誉、技术专利、品牌等无形财富不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创新。一个专项调查表明,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将70%~80%的精力放在“关系”上,只有不到30%的精力放在公司治理上。保育均对这一现象深感忧虑,他认为自主创新必须打破旧观念,要有长远的眼光。

“爬坡”方式不可取

去年,不少民营企业在国内面临土地等资源要素制约,在国外则频频遭遇反倾销“大棒”和贸易摩擦。家吴敬琏认为,今年浙江的民营企业仍然面临同样的问题,他开出的“药方”是:升级。而升级的关键就是自主创新。

他认为,如果继续给国外企业“打工”,继续原来粗放的增长方式,那么,依靠这样的“爬坡”方式企业不仅只能得到“纳米级”的利润,资源、环境也会无法承受。因此,浙江民企要“爬坡”升级,向“微笑曲线”的两端爬升(一端是研发,一端是销售和售后服务),努力提高自己产品的附加值。

在“爬坡”的过程中同时要抵制多元化的诱惑。哪里有钱赚,就往哪里投资,吴敬琏认为这种“游牧民族”的方式对企业经营不利,孕育着巨大的风险。他以韩国的一些大企业集团为例说,当初在政府的支持下盲目扩张和多元化,结果像“大宇”这样的“巨无霸”也轰然倒下。而三星公司最终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割舍了投巨资刚刚上马的汽车项目,将精力集中于电子产业,终于取得今天的地位。

以宽松的环境留住创新人才

对于目前民营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一些基层官员和科技工作者认为,建立创新体系是政府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温州市副市长徐纪平认为,过去那种大企业借用智力的创新模式只能“独善其身”,而不能“达济”整个集群,并且这种创新模式成本偏高。中小企业创新,需要区域公共创新服务体系的支撑。

当然,一个新体系的建立,应该把人才摆在突出的位置。在浙江的民营企业中,由于“大脑缺乏症”――缺乏人才,也成为阻碍企业创新的“拦路虎”。由于我国的很多中小民营企业大都是土专家,长期仅依靠自我摸索和实践,同时由于高校资源有限,许多企业依靠“星期天工程师”,况且很多专家薪酬较高,中小企业都不舍得花钱,以致人才缺乏。“虽然是个跨国企业,但是如果按照国有还是非国有划分,那么摩托罗拉也是个民营企业。”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总裁高瑞彬谈自主创新方面的体会时这样说。

高瑞彬认为,人才是创新最重要的因素,企业要千方百计吸引和留住高技术人才。在摩托罗拉内部有着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因为“创新的人才希望保持他们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因此提供必要而及时的培训,也就成为企业挽留人才的重要手段。除了提供培训,企业还会将一些挑战性的项目交给员工,这样就满足了他们在创新方面的成就感。

当然,公司内部宽松的环境也非常重要,小到办公室的布置这样的问题,都要考虑是否有助于发挥员工的“灵感”。更重要的是要有允许失败的氛围,即使知道90%的尝试是不成功的,还是要鼓励员工多方面尝试。

上一篇:号码携带:3G的最后堡垒 下一篇:统计局长的创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