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构建高校和谐德育

时间:2022-10-14 10:33:20

与时俱进构建高校和谐德育

摘要:高校和谐德育理念的提出,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德育本质的要求。界定和谐德育的基本内涵、实践意义和目标实现的概念并统一思想,对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地构建高校和谐德育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等学校 和谐德育 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既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指明了方向。作为一位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地以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的理念来开展德育工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和谐德育的基本内涵

“一个社会是不是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1]高校和谐德育理论的提出正是迎合了时代潮流和现实需求。和谐德育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相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2]高校和谐德育的提出,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也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回应。

和谐德育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

1.实施和谐德育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以人为本,对于高校德育建设来说,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即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从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思路出发,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形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高校德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2.实施和谐德育就要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坚持全面发展教育,德育是方向,智育是核心。德育和智育是辩证的统一体,智育是德育的必要条件;德育对智育的发展起着方向和动力的作用。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 在大学生素质发展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灵魂,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保证,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动力。

3.实施和谐德育,就要注重德育工作的和谐性和实效。实施和谐德育,应将“知、情、意、行”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高校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取决于这四个环节和谐统一的程度。注重以传授道德知识为基础,以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以培养道德意志为保证,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德育实效。[3]

二、构建和谐德育的实践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和谐发展的人才,高校作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构建和谐德育系统既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从而构建和谐校园,也有利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最终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1.构建和谐德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培养的毕业生要有健全的人格,要具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要有与职业相匹配的良好职业道德习惯和科学文化技能,要有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强烈意识和创造能力等等。过去我们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认识, 主要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着眼于“管理学生”,在工作手段上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创新。而从和谐德育这一新理念出发, 则有助于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从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有机结合起来。

2.构建和谐德育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这是从党和人民的事业长远发展出发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4]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德育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施和谐德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促进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和整体进步并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和谐进步。

3.构建和谐德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需要培养造就和谐的人,和谐德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全的人格,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善于处理个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复杂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德育的主要内容与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主题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和谐德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在制约社会和谐的各种力量中,由道德价值观凝聚起来的精神上的和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人们只有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追求,在面对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时,才能达成谅解,形成共识,协调行动,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主力军。

三、和谐德育的目标实现

高校采取何种方式,通过何种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是高校实施和谐德育的关键所在。它是联系整个德育过程,使德育主客体得到沟通,将主体的和谐意识转化为大学生的和谐人格的桥梁。面向大学德育对象的和谐目标,大学实施和谐德育基本理念以及德育主体的和谐素质,为实现高等德育过程的和谐目标提供了可能性,而且也只有使高校德育过程在和谐的机制中运行,才能使和谐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1.高校是社会的细胞,高校德育是包容在社会教育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离不开社会大背景。因此,在高校实施和谐德育必须以高校德育为主导,协调好学校德育,家庭影响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形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和谐的育人系统。

2.德育活动中,课堂教学与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实践中的两种形式、两个过程,二者统一于高校连续不断的教育活动之中。德育的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想教育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德育活动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相和谐,这是高校实施和谐德育的核心所在。

3.高校和谐教育把以师生关系为主的高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民主平等的育人氛围视为高校德育的前提条件,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通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师生关系为主高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是高校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在师生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 有利于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使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地成长。

高校和谐德育的实现必须通过德育的和谐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必须要以和谐的理念来指导德育工作,以和谐的思维来开展德育工作,以和谐的标准来检验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0 (1).

[2]詹万生.和谐德育论[N].光明日报,2006-03-22.

[3]詹万生.中国德育全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171.

[4].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5-01-17 (1).

上一篇: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途径探讨 下一篇:我国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实施的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