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治疗肺肾两虚型喘证患者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14 10:18:04

摘要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治疗慢性喘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肺肾两虚型喘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均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组各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关键词 冬病夏治;喘证;疗效观察

喘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该病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中医“冬病夏治”在治疗和预防喘证中疗效切确,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小,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和认可,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资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中医证候标准: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证候辨治规范》及《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中相关标准制定。①主症:呼吸急促,气短,喘息,咳痰,痰液黏、起沫,耳鸣,腰膝酸软;②次症:精神疲乏,多汗,心慌,面色发青,四肢冰凉,口干舌燥,脉虚浮无根或舌红,脉细数。肺肾两虚证具备上述所有主症,且同时具备≥2项的次症。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喘证及肺肾两虚证的诊断标准;年龄20~75岁;主要观察指标均完成;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不符合喘证肺肾两虚证诊断标准;年龄75岁;合并其他可致气流阻塞的疾病,如囊性纤维化、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无法继续接受治疗而退出;或未按规定用药、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者。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和穴位敷贴治疗。穴位注射由喘可治注射液2 mL分别注射两侧足三里,2次/周。敷贴药物包括白芥子、细辛、生姜、附子等,将它们打碎成细粉,然后加入鲜姜汁调制成糊状,搓成直径约1.5 cm的药丸,将药丸平放在胶布上,贴于大椎和天突穴位,使用时间4 h,2次/周。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给予茶碱缓释片口服,0.1~0.2 g/次,2次,d。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观察指标:包括咳嗽、咳痰等。咳嗽:①0分(正常):无咳嗽;②3分(轻度):白天间断咳嗽,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无影响;③6分(中度):白天和晚上都出现间断咳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一定影响;④9分(重度):白天和晚上都经常咳嗽或阵咳,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咳痰:①0分(正常):无咳痰;②3分(轻度):昼夜咳痰10~50mL,或夜间及清晨咳痰5~25 mL;③6分(中度):昼夜咳痰51~100 mL,或夜间及清晨咳痰25~50 mL;④9分(重度):昼夜咳痰>100 mL,或夜间及清晨咳痰50 mL。

喘促:①0分(正常):无喘促;②3分(轻度):劳动后即出现喘息;③6分(中度):上楼、快走等活动后出现喘息;④9分(重度):卧床静息状态下出现喘息。

气短:①0分(正常):无气短;②3分(轻度):劳动后即出现气短;③6分(中度):稍微活动后即出现气短;④9分僵度):卧床静息状态下出现气短。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疗效评定采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用f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结果

一般情况:2013年6-9月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冬病夏治专科门诊病例48例。治疗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平均年龄(52.31±9.02)岁;平均病程(103.55±53.66)个月。对照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49.51±10.58)岁;平均病程(102.43±53.34)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

中医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67.16%,对照组41.19%,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喘证之喘不离本虚标实,痰、瘀为标,肺、脾、肾虚为本。喻昌在《医门法律》中认为:“气有外气,天地之六气也;有内气,人身之元气也……人之所赖,惟此气耳”。喘证初期脾虚生痰,痰饮蕴肺,咳而兼喘,治拟健脾燥湿,化痰平喘;慢性迁延,肺失治节,由气及血,发展为痰凝气滞血瘀,喘急加重,伴面青唇暗,治当活血平喘;久喘及肾,肾虚不纳,表现为气急、气喘加重,伴腰酸、耳鸣,治当纳气平喘。气之根在肾,来源于肺、脾。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脾升胃降,肝主升发疏泄,心帅血贯脉而周行于全身。由此可见,治喘重在补气以求治本,并重视调气,标本兼顾。

我科冬病夏治药丸中白芥子人肺经而温肺化痰,细辛、附子、生姜辛散温通。药丸具有温肺化痰、祛痰的疗效。穴位注射采用喘可治注射液,是巴戟天和淫羊藿提取、分离、精制而成,其作用主要为纳气归元,温补肾阳,温肺化气,平喘止咳。

治疗选取天突、大椎两穴,其中大椎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穴,具有益气壮阳的作用,能够起到清热解表、平喘补益、祛邪的作用。天突为任脉和阳维脉交会穴,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药物直接贴敷于体表穴位上,可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直达脏腑失调、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功能效应,改善经络气血运行,纠正脏腑阴阳的偏衰。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谓:“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药穴结合,共奏解痉平喘、镇咳祛痰之功。穴位注射取穴为患者双侧的足三里,是强壮身心的大穴,能够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加抵抗力,调理脾胃、调和阴阳及扶正祛邪的作用。喘可治注射液通过足三里发挥作用,具有温阳补肾,平喘止咳,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主治哮证属肾虚挟痰证。

本研究显示,治疗组其治疗后咳嗽、咳痰、喘促、气短症状减轻,优于对照组,提示冬病夏治治疗可改善喘证患者症状。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缓解期患者,此类喘证患者发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因肺脾肾虚、宿痰内伏、外邪引动伏饮而发作。因患者大多病程较长,久病正气亏虚,阳气衰弱,故在四季中阳气最为强盛的夏季治疗,不仅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是秋冬不易复发。而且可以达到扶阳祛寒的作用。《素问.四气调神论》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是在气候之阳,利用药物之阳。激发人身之阳。顺应天人相应之养生大道,借天之阳而补人体之阳,在治疗疾病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篇作者由衷认为中医药治疗喘证具有许多优势,是建立在中医病理生理基础理论上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减少了西药的不良反应。“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防治并用,重在预防,冬病夏治必将在治疗喘证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上一篇:舒血宁注射液治疗脑梗死128例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任继学教授治疗肾风外感用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