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云南土官袭职制度研究

时间:2022-10-14 10:08:36

明代云南土官袭职制度研究

摘要:云南是明代土官的主要分布区。明代云南土官有选用和世袭两类。选用土官为汉人,世袭土官是土酋。土酋袭职的次序有父子、兄弟、妻子、女婿、叔侄,甚至得到明朝许可后头目也可以袭职。在云南土酋袭职方式的基础上,借鉴明代武职袭职程序,形成了云南土官袭职的基本程序,即应袭土官提出申请,头目保举,官员勘合,且应袭者符合年龄条件后可袭职。为避免争袭,应袭土官要接受儒学教育,在职土官要编制宗支图谱。云南土官赴京袭职,是明初形成的惯例。但路途遥远和土官贫富不均使正统时期出现纳粮就地勘合袭职。而勘合官员腐败等弊端,导致了嘉靖初年芒部、武定、寻甸等处土官叛乱。平定叛乱后,在总结弊端的基础上,嘉靖九年(1530)制定《土官袭职条例》。此后加强对土官的约束,每三年考核一次,通过考核才能连任,对违法乱纪、不服从勘合的土官实行改流。随着嘉靖时期灾荒增多、财政不足,嘉靖十五年(1536)开始实行纳粮折银袭职。而勘合官员索贿、不作为等行为影响了三宣六慰地区土官对明朝的向背,隆庆至万历初年木邦、陇川、潞江、蛮莫等土官叛附缅甸。为增强明朝对土官的凝聚力,万历初年放宽土官袭职条件,不纳粮也可以就地勘合袭职。

关键词:明朝;云南;土司制度;土官袭职;吏治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3-0089-10

关于土官、土司关系的辨析,已有大量论著论及①。本文不再赘言,但有必要界定本文所用的概念。本文赞同土官与土司是不同的概念②,认为土司是地方统治制度,也是地方政权机构,它与府、州、县相对应,包括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等;而土官是职官,是土司制度地区政权机构的土职官员的统称,它与流官相对应,包括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长官司长官等。因此,本文使用“土官袭职”一词指称土官职务的更替,仍使用“土司制度”一词指称以土官统辖某地的统治制度,并使用“土司地区”一词指称实行土司制度的地区。

争夺土官职位,是影响明代土司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在20世纪40年代就得到佘贻泽的关注,他认为明代土官承袭无明确规定,争袭导致明代土司制度最为紊乱,③但并未探究导致争袭的原因。20世纪后期以吴永章为代表的研究涉及土官承袭,认为管理土官承袭是明朝控制土司地区的方式之一④,也有论文归纳明代土官承袭的类别和特点⑤,但均一概明朝而论,缺少对不同时期调整袭职方式的关注。实际上,以云南而言,土官职位争夺、土官袭职拖延都有其原因,而且调整土官袭职方式也有章可循,明朝管理土官袭职,还有“固藩篱,保门户”的意义[明]章潢撰《图书编六则》,《云南备征志》本,卷七,台湾成文出版社,1967年,第488页;[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点校,《滇志》,卷二十二,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748-749页;[清]康熙《永昌府志》,卷二十五,云南省图书馆藏本。。因此有必要研究土官争夺职位、袭职拖延的原因、后果及其反映的问题、明朝处理这些问题的措施。本文拟梳理明代云南土官袭职制度,借此加深对明代土官袭职制度的认识,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明代云南土官概况

(一)云南土官的来源

云南是明代土官的主要分布区。《南中杂说》载:“明朝旧制,两迤列郡二十有一,然流官分治不过云南、大理、曲靖、临安、楚雄、澄江而已,余皆土司归命。”[清]刘崑撰《南中杂说》,丛书集成新编第094册,第567页下。这基本上反映了明代云南土流官员的基本情况,但实际情况比这还更复杂。方孔炤《全边略记》列举了云南所辖土官包括知府10人、知州17人、知县6人、府同知2人、知事1人、经历1人、州同知8人、州判3人、县丞6人、主簿3人、州吏目1人、盐井副使2人、驿丞12人、巡检25人、宣慰使7人、宣抚使3人、安抚使3人、长官司长官23人,还有25处被改流的土官。[明]方孔炤撰《全边略记》,卷七,四库禁毁书丛刊第11册,第229页。

云南土官有选用和世袭两类。选用的土官为汉人,世袭的土官是土酋。《新纂云南通志·7》,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60页。明朝刚控制云南,就“即其渠帅而用之”,承认元代土酋的地位,赐予冠带,给以诰敕,使任本州知州等官。《太祖洪武实录》卷一百四十三;[明]谈迁撰《国榷》卷七,中华书局,1956年,第615页;[明]陈建撰,沈国元订补《皇明从信录》卷七,四库禁毁书丛刊第1册,第125页上;[明]陈建撰,岳元声订《皇明资治通纪》,四库禁毁书丛刊第12册,第138页上。实际上,其中有些不是土酋,而是流寓当地,为众所服的汉人。洪武十七年(1384)的一份奏疏汇报了这种情况。奏疏说,云南“所属大小土官有世袭者,有选用者……世袭者世居本土,素有储蓄,不资俸禄,养廉可也;选用者多因流寓本土,为众所服,故一时用之,非给俸禄,无以养廉。”《太祖洪武实录》卷一百六十七。

流寓汉人以选任的方式任土官,而土酋则以世袭方式任土官,其基本情况是“父子相授,凡无出者,或以弟袭,或以侄袭,亦有以嫡妻袭职者”《新纂云南通志·7》,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57页。。然而,弘治年间曾禁止女性袭职。《明会要》载:“土官无后者,请录其弟侄,勿令妻妾冒冠服,俱著为例。”《明会要》卷四十二,职官十四·土官,中华书局,1956年,第770-771页。后来又允许女性袭职《世宗嘉靖实录》卷三十一;《大明会典》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0789册,第114上;[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点校,《滇志·土官袭职议》,卷二十五艺文志,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863页。。甚至女婿也可袭职。洪武三十年(1397)令无子弟土官可由妻或婿为夷民信服者,许令一人袭。《大明会典》卷一二一,续修四库全书第0791册,第218页上;[明]郑晓撰《皇明土官志论》,[明]林得谋辑《古今议论参》卷五,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20册,第508页下。

尽管不是世子,只要是王族成员,能得到民众拥护王叔武《云南志略辑校》,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91页。,也可以袭职。如洪武时期麓川思伦法因犯众怒,被民众排斥,逃到昆明,寻求明王朝帮助其夺回王权。此时麓川的大小头目、民众已拥护刀干孟为麓川王。刀干孟的祖先是思汉法的叔叔,也是思氏后裔,但不是世子。尽管如此,他得到民众的支持,继承了王位《猛卯古代诸王史》,《德宏史志资料》,第十一集,第15页。。

头目也可以袭职。宣德二年(1427)以缅甸大头目莽得赖为缅甸宣慰使。莽得赖并非王族成员,他能成功袭职,是因为缅甸宣慰使与木邦仇杀而死,子弟溃散,王室无人,且莽得赖为夷人所信,又得到头目、耆推保举;明朝考虑到“远方蛮夷,因人情而遂与之”,即授为宣慰使。《宣宗宣德实录》卷三十一。陇川宣抚恭项滥杀无辜,被明朝夺职,而刀歪孟升为宣抚。《英宗正统实录》卷一百五十五;[清]师范撰《滇系·疆域系》,光绪丁亥云南通志局本,五十六。

(二)明代云南土官袭职制度的形成

明代云南土官袭职的程序是在原有土酋袭职程序的基础上,借鉴明朝武职官员袭职程序而形成的。在明朝控制云南之前,土司地区已有承袭制度,“酋死无子,而妻得以临其民”[明]张洪撰《南夷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55册,第202页上。,但应袭土酋必须得到所辖大小头目、民众的拥护王叔武《云南志略辑校》,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91页。。而当明朝实力深入云南后,明朝规范云南土官袭职,包括应袭土官袭职的年龄、袭职程序两方面。

首先是规范袭职年龄。永乐十五年(1417)规定年满十岁可以袭职。《大明会典》卷一二一,续修四库全书第0791册,第218页上;[明]郑晓撰《土官论》,[明]张文炎编《国朝名公经济文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47册,第147页。弘治二年(1489)则规定,应袭人员5岁以上勘定立案,15岁以上可以袭职,如年未及则令协同流官管事。《大明会典》卷一二一,续修四库全书第0791册,第218页上;《孝宗弘治实录》卷三十一。15岁以上才能袭职,借鉴了卫所官员子弟世袭的条件,即年满15岁才能袭职[明]陆容撰《菽园杂记》卷十一,中华书局,1985年,第134页。。这一规定基本能得到土官的遵守,虽然有的协同管事有篡权的欲望,但迫于种种压力,都能按时将权力还给应袭土官。如嘉靖初年南甸刀乐正因年幼不能袭职,由邻境干崖宣抚刀怕乐兼管南甸。当刀乐正达到袭职年龄,南甸刀氏族众共举土舍刀贡滋,湳宋百夫长刀乐远、刀乐金等联名保举刀乐正袭职,迫使刀怕乐归还职位。《南甸司刀龚氏世系宗谱》,《德宏史志资料》,第一集,第205页。

其次是规范袭职程序。明朝控制土司地区之后,土官袭职不仅要得到土司地区大小头目、民众的拥护,且必须得到明朝的认可。明朝初期要求云南土官到京师袭职,正统六年改为就地保勘袭职《英宗正统实录》卷七十五。,开了就地袭职的先例。其保勘程序为族目、属官及地方头人联名作保《南甸司刀龚氏世系宗谱》,《德宏史志资料》,第一集,第206页。,转呈镇守总兵官勘合[明]张瀚辑《皇明疏议辑略》,卷二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72册,第90页下-91页上。,再转送京师批准。《刀思忠及其先祖史》,《德宏史志资料》,第十一集,第103页。从弘治三年起,勘合程序采用武职袭职程序,即“各该衙门保送,布政司查勘荫叙文册相同,别无他弊,转行抚按官覆实,行令具奏定夺,若有争袭不明者,许抚按官推委三司堂上官一员,亲诣保勘,结报布政司,即为具奏,若徇私阻滞,听巡按纠奏。”《孝宗弘治实录》卷四十一。

明代土官袭职有勘合号文,即李世愉所说的号纸或委任状李世愉《明朝土司制度述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1期,第38页。,是土官袭职的凭证。目前笔者发现的勘合号文有:永乐五年刀贡蛮奉法字第十二号勘文,受职南甸知州;《南甸司刀龚氏世系宗谱》,《德宏史志资料》,第一集,第205页。弘治二年盏西土目闷珍奉兵部达字二千二十一号纸袭职。《盏西土目孟氏家谱》,《德宏史志资料》,第一集,第145页。这一制度与武职官员袭职的勘令文凭也相似。《陈効承袭供状》中有兵部云南二百一十四号勘令文凭、云南一十六号勘令文凭,《黄氏源流》中有云字九号文、云字二六〇号批文、兵部云字十一号文凭等。《黄氏源流·到腾始祖史略》,腾冲县图书馆藏本。可见,袭职勘合号文可能是“发文机构(兵部)+土官所属地(云南)+号文”的结构,如兵部发给云南所属土官的号文则以“兵部云字”开头,再加号文编号。然而,本文所举的号文案例中有“法字”、“达字”等号纸,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嘉靖以前土官袭职弊端及应对措施

(一)土官争袭及应对措施

明朝统一云南后不久就认识到嫡庶之争的弊端,且认为嫡庶争袭是夷人不懂三纲五常的结果。于是明朝应对土官争袭的首要措施是要求设学校,教育土官子弟,使其懂得三纲五常。

洪武二十八年(1395),户部说:“云南、四川诸处边夷之地,民皆罗罗,朝廷与以世袭土官,于三纲五常之道,懵焉莫知,宜设学校以教其子弟。”此建议得到朱元璋的认可。朱元璋命“云南、四川边夷土官,皆设儒学,选其子孙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使之知君臣父子之义,而无悖礼争斗之事”《太祖洪武实录》卷二百三十九。,但效果不理想,土官子弟“不晓读书,不知礼让,廪膳增广,俱不及数,或缺半者有之,或缺三之一者有之,欲将增广考补,百无一二”,他们“惟图侥幸,唯不读书”,还占用名额。于是景泰元年(1450)对此做调整,规定土司衙门生员只选贡,“选其资质端重,颇知大义,或书或美,略通一艺者,起送充贡;如人物鄙猥,懵无所知,即罢黜之。”《英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二景泰附录十。

明宪宗朱见深也认为,云南土官争袭“盖虽由于政而未化于教也”,于是成化十七年(1481)“令土官衙门各遣应袭子,于附近府分儒学读书,使知忠孝礼义,庶夷俗可变,而争袭之弊可息”。《宪宗成化实录》卷二百十二。弘治五年(1492)甚至规定土官袭职后要习礼3个月,才能返回本地区管事。《大明会典》卷一二一,续修四库全书第0791册,第218页上。但在云南西南三宣六慰地区,由于复杂的格局以及镇守官员或勘合官员的需索和挑唆,仅靠教育土官子弟遵守纲常礼义,显然不能解决承袭争端的问题。

其次是编制宗支图本。《万历野获编补遗》说:土官袭职“全部凭宗支图为据。今唯云南布政司贮有各土司宗系,以故袭替最便”[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934页。。此语说明了土官宗支图谱对确定应袭人员的重要性。

明朝要求土官袭职时提供宗支图本。土官袭职以嫡长子为先。洪武二十六年(1393)规定,应袭土官提供宗支图本,由验封司验证查明是否是嫡长子,有无争袭。《大明会典》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0791册,第113页下-114页上。这是明朝要求土官袭职提供宗支图谱之始。

明初对宗支图本何时编制没有详细规定,直到正统元年(1436)才规定,前任土官在任时就要“具应袭子侄姓名,开报合于上司,侯亡故,照名起送袭”《大明会典》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0791册,第114页下。。但长期以来子弟应袭次序仍混乱,“或以子孙,或以兄弟,或以妻继夫,或以妾绍嫡,皆无预定次序,多致临袭争夺”,故正统二年(1437)编定土官袭职次序规范,要求土官袭替时参照此规范确定应袭人员。《英宗正统实录》卷二十七;《大明会典》卷一二一,续修四库全书第0791册,第218页上。然而,勘合过程中“作伪者多凭空捏造,苟得金钱,兵部武选司吏胥概为准行”[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934页。,所以又规定应袭名册要一式四份,防止造假,“都、布、按三司各存一本,一本年终类送吏部备查”,且规定每三年编制一次。《大明会典》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0789册,第114页下。

每三年一编、一式四份的宗支图谱未彻底解决争袭问题。成化十四年(1478)沐琮提到,云南“所属土官不能分别嫡庶”,再加上“三司等保勘之官,又各依违不决”,以致土官死亡之后,异姓与应袭之子争立。沐琮建议,勘合部门应详细验证“在职土官宗派嫡庶始末,详其谱图,岁造册籍,遇有土官事故,藉此定之”《宪宗成化实录》卷一百八十。。沐琮的建议看似很完善,并成为土官袭职勘合的成例;但此后发生的争袭事件使云南土官袭职方式发生变化,沐琮的建议未能长期执行。

还通过赐姓来区分同姓、异姓。虽然在明朝许可的情况下,异姓可以袭职,但异姓袭职不易得到土司地区头目和民众的认可,导致土司地区混乱和不安。鉴于此,弘治二年(1489)朱祐樘招集户部官员讨论此事,决定赐姓给云南土官,以区分同姓、异姓。《孝宗弘治实录》卷三十一。同年规定了土官袭职年龄。《孝宗弘治实录》卷三十一。至此,宗支图本在土官袭职中的作用被确定。

(二)赴京袭职的弊端与就地勘合袭职

云南土官赴京袭职是明初形成的惯例。洪武十五年(1382)明朝刚控制云南之时,朱元璋本想令诸土酋入朝,“欲使之知中国礼教”,但他考虑到云南刚被统一,人心未定,若立即命其入朝,“诸蛮必生疑惧,或遁入山寨,负险不服,若复调兵,损伤必多”。所以朱元璋采取了就地任命土官的方式。《太祖洪武实录》卷一百四十三。

云南局势稳定后,土官仍需赴京袭职。如洪武二十七年(1394)缅中宣慰使即赴京朝贡才得以授职。《太祖洪武实录》卷二百三十三。永乐时期土官袭职仍“万里赴阙,或献马方物”[明]郑晓撰《皇明土官志论》,[明]林得谋辑《古今议论参》卷五,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20册,第508页下。。正统时期,土官赴京袭职的弊端逐渐显现。正统六年(1441)王骥汇报说:“今征调军职土官,如有老疾亡故,子侄应袭替,及该比试官贫乏,不能赴京者,乞照监督甘肃军务,敕谕内事理,许臣召官保勘明白,就准袭,比领军征哨。”《英宗正统实录》卷七十五。这表明当时就有应袭人员因为贫穷而不能承担赴京袭职费用的情况,在王骥的建议下开了就地袭职的先例。

此后,云南土官袭职出现了两种方式,即正常的赴京袭职和贫困者就地保勘袭职,甚至还有因争袭重新勘合的。商辂《议土官袭职疏》反映了这种情况,“土官赴京袭职本成制也;然亦有镇总等官勘明具奏,就彼承袭者;又有赴京具奏,因人争袭,发回保勘者;又有为无保勘公文,发回病故者;又有无会奏缘由发回,候会奏至日另行,本人称奏情愿在京守候者”。且因“土官衙门设在极边,袭替往回动经万里,中间贫富不一,资费匮乏,及至京师,负累多方,经年延慢,兼以狡狯之夫,肆为罔利,辄萌诱取,以致远人蒙其陷害,衙门被其玷污”。土官赴京袭职反映的问题不仅是袭职时间拖得太长,而且涉及官员腐败,社会人员欺骗等问题。因此,为避免商辂提到的弊端再次发生,天顺八年(1464)调整土官袭职的正常程序,规定正常程序为就地勘合袭职;如果勘合中有腐败行为的,才赴京袭职。商辂《议土官袭职疏》,[明]张瀚辑《皇明疏议辑略》,卷二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72册,第90页下-91页上;《大明会典》卷一二一,续修四库全书第0789册,第218页下。这样,正常袭职程序更为简便,但也给勘合官员更大的权力。在缺少权力监督的情况下,的现象便开始出现。

(三)纳粮就地袭职的弊端和调整

正统年间,因征伐麓川,为解决粮饷接济问题,不仅招商中纳,还鼓励军民纳米升授官职。正统四年(1439),云南按察司按察使赖巽说:“今大理等卫官军士人家多储积,宜令军官、土官能出米二百石赴金齿仓纳者,量升一级,三百石升二级,土人、军人出二百石者,土人量与驿丞、河泊等官,军人授所镇抚三百石者,土人县佐、巡检,军人试百户”,当时因“军饷急务,宜从权措置”,而批准此法。《英宗正统实录》卷五十七。起初,此法只是临时性措施,“后不为例” [清]倪蜕辑,李埏校点,《滇云历年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97页。,却成了土官纳粮袭职之始。之后,土官纳粮袭职“或遇岁荒,或因边警,或大兴工作,率援往例行之”。《明史》卷六十九,中华书局,1974年,第1682-1683页。

土官承袭勘合中的官员腐败、战争缺饷和饥荒的出现,让相对公平的纳粮袭职重现。成化十四年(1478)在沐琮的建议下,“六品以下如例入粟听用”被当成定例。沐琮认为,此举可免除土官赴京或三司避事不决的弊端。《宪宗成化实录》卷一百八十。实际上,不止承袭六品以下的土官职位改为纳粮,五品以上的也纳粮袭职,“袭五品以上者纳谷三百石,六品以下者纳谷一百五十石”《孝宗弘治实录》卷四十一。。

然而,此种方法“经制日卑,而规取愈陋”[明]郑晓撰《皇明土官志论》,[明]林得谋辑,《古今议论参》卷五,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20册,第508页下。。弘治三年(1490),巡抚云南监察御史刘洪报告了土官纳粮袭职的弊端,他说:“土官职有大小,家有贫富,如知府等职亦有借贷完纳者,冠带之后,即便科取派还;其驿丞、巡检等职,人不肯借,以此经年不得袭任”;在刘洪的建议下,要求“巡抚、巡按官会同三司掌印官,访察各官贫富,斟酌处置,量为减免”,但纳粮事关备荒,不得全部免除。《孝宗弘治实录》卷四十一。成化十三年(1477),户部与云南巡抚都御史、粮食运输部门再度讨论云南土官纳粮袭职的弊端,并提出调整建议,“请自今知县以上纳谷如例;贫者抚按议处;长官副而下,不拘贫富皆免之。”《孝宗弘治实录》卷一百六十七。

纳粮就地袭职的方式在不断修改中执行,一直延续到弘治十八年(1482)下令“罢土官纳粟袭职例,令照旧保勘,起送赴京袭职”《大明会典》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0789册,第114页上。。嘉靖二年(1523)又将纳粮袭职作为边远地区土官袭职、因争袭不能赴京袭职的措施。《世宗嘉靖实录》说,土官衙门“设在边远,兼有竞仇杀者,抚按等官勘实,代为请奏,就彼袭替,仍依原例纳谷备赈,其六品以下,有贫乏者听该管审实量减”,而“品官衙门设在腹里地方宁靖者,照旧赴部袭替,俱免纳谷”。《世宗嘉靖实录》卷三十一。然而,嘉靖六年(1527)年底、七年(1528)年初,寻甸土官安铨与武定土官凤朝文作乱,使明统治者重新制定土官袭职条例,并停止纳粮袭职。[清]倪蜕辑,李埏校点,《滇云历年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78页。

(四)勘合官员腐败与土官承袭制度的危机

实际上,无论是土官争袭,还是赴京袭职,或者纳粮袭职的弊端都跟勘合官员腐败有关。比如异姓或庶子凭空捏造宗支图谱,而勘合官员得其金钱则概为准行[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中华书局,1959年,第934页。;土官赴京袭职,狡狯之夫肆为罔利,辄萌诱取,以致远人蒙其陷害,衙门被其玷污。商辂《议土官袭职疏》,[明]张瀚辑,《皇明疏议辑略》卷二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72册,第90页下-91页上。

土官袭职中的官员腐败虽然一直都存在,但初期并未得到重视,直到天顺八年(1464)才得到重视。“云南土官袭职者,该部行委三司体勘,其委官多有徇私图利,取勘不公,以致累相争袭,累年纷扰”,但仅要求勘合官员“务要从公体勘”,“中间如有徇私不公,许巡按御史纠举,罪坐原勘官员”。《宪宗成化实录》卷三。同年将土官就地袭职作为土官袭职的正常模式,只要应袭土官接受勘合,不争袭就可以“就彼冠带”商辂《议土官袭职疏》,[明]张瀚辑,《皇明疏议辑略》卷二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72册,第90页下91页上;《大明会典》卷一二一,续修四库全书第0789册,第218页下。,但在此种模式下,勘合官员的权力更大,因受贿而放任土官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郑晓《皇明土官志论》说,此后“介使末将威福自恣,虽托羁縻之名,竟开骄悍之渐”郑晓撰,《皇明土官志论》,[明]林得谋辑,《古今议论参》卷五,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20册,第508页下。。

明朝初期至正统初期,黔国公沐氏能参与土官袭职的勘合。该家族“熟谙夷情,凡其世袭部落,悉知其详”《宪宗成化实录》卷八十三。;但最迟到正统二年,都、布、按三司已参与土官袭职勘合《大明会典》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0789册,第114页下。,沐氏受到排挤,甚至成化六年要求沐氏不得参与土官袭职勘合。沐琮认为,三司官员“多有不谙夷情,或听请嘱,以致土官争袭,甚至连年仇杀不已”。在沐琮的坚持下,保留了三司在勘合中的地位,恢复了正统时期沐氏参与勘合的旧例。《宪宗成化实录》卷八十三。

正如沐琮所言,有的三司官员不熟悉云南土官状况,遇到土官争袭时,“各依违不决”,导致土官争袭及土司地区无主,危及土司地区的稳定。鉴于此,成化十四年(1478)下令,勘合人员要覆核“在职土官宗派嫡庶始末,详其谱图,岁造册籍”,并由黔国公沐琮督促三司、巡按等官员对有争袭且应袭人员未定的情况,从速从公处理;若“三司等官避事不决,听巡按御史察举,虽巡守满岁勿代,即以此著为定例”。《宪宗成化实录》卷一百八十。

虽然明朝规范勘合官员的勘合行为,要求他们从公处理,但对腐败官员的惩罚太轻,不足以遏制腐败行为。如宣德时期太监云仙和徐亮因挑唆土官仇杀受到的处罚是“悉召还”《宣宗宣德实录》卷五十二。;弘治三年(1490)九月干崖争袭,因沐详家人受贿而拖延了上报时间,导致争袭战争,对沐详的处罚是调回云南间住。《孝宗弘治实录》卷四十二;《孝宗弘治实录》卷五十四。这些处罚措施太轻,以至于勘合官员贪污受贿的现象并未被遏止。如成化二十一年(1485)云南总兵官黔国公沐琮汇报说,“所司覆实,往往以得财为嫌,展转参驳”,当时兵部等讨论的应对方式仅是“凡土官嫡庶,每三年一上其籍,承袭之际,三司官会勘,不得过三月”。《宪宗成化实录》卷二百七十三。又弘治二年(1489)也有勘合官员受贿徇私导致土官争袭的报告,对此事件的处理,首先要求前任土官及时汇报应袭人员;其次要求勘合官员亲自覆实,并未对勘合官员的腐败行为做出有惩罚的规定。《孝宗弘治实录》卷三十一。不久,巡抚云南监察御史反映说,三司官员并未亲自覆实,而“往往转委属官行勘,或以贪赂,或以避嫌,彼此转展”。对于此现象,朱祐樘的批复是“抚按官推委三司堂上官一员,亲诣保勘结报,布政司即为具奏,若徇私阻滞,听巡按纠奏”,《孝宗弘治实录》卷四十一。与前几次批复大同小异,并未对勘合官员的腐败行为有实质性处罚。

从轻处罚勘合官员受贿,导致腐败越来越严重,甚至明朝失去土司地区民众的拥护和信任。正德十四年(1519)监察御史胡洁汇报说,“云南百姓淳朴,本不为盗,比因各处土官袭职,反复查驳,事以贿成,及方面有司,诛求旁午,民始去而为盗。”这时规定“今后土官袭职,令府县急为勘报起送,不许索财及访方面以下,但有土官贿于差人,骚扰地方者,俱照例参问”。《武宗正德实录》卷一百七十八。

土官袭职的弊端终究引发了嘉靖六年(1527)年底、七年(1528)年初的安凤之乱。这次事件之后,明朝第一次全面规范土官袭职程序,又于嘉靖十年(1531)规定,“各边军职及勘事人员,索取土夷财物,致生他变者,依激变良民律例”《大明会典》卷一二一,续修四库全书第0791册,第219页上。,明确了如何处置勘合人员的腐败行为。

三、《土官袭职条例》颁布之

后的云南土官袭职(一)嘉靖初期土官叛乱与土官袭职制度改革

嘉靖五年(1526)四月,四川芒部陇氏土官内讧,骚动川滇两省。平定后,陇氏宗支断绝,无人承袭。于是芒部改为镇雄府,设流官统领。《世宗嘉靖实录》卷六十三。但此举导致嘉靖六年(1527)原芒部头目沙保驱逐流官,要求复立土官陇氏。《世宗嘉靖实录》卷八十。平定芒部沙保叛乱期间,云南土官袭职多受其影响而被拖延,导致很多应袭土官未能及时袭职,由头目管事;但头目不能约束一方,导致土酋争乱,地方不宁。当时黔国公为避免土酋争乱,建议按照地方有事,就地袭替的事例袭职《大明会典》卷一二一,续修四库全书第0791册,第218页下。。然而,土酋争乱仍未避免。嘉靖六年(1527)年底、七年(1528)年初,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相继叛乱。《明史》卷三百十五,中华书局,1974年,第8132页。这些叛乱是明代土官袭职弊端日积月累的后果,给刚继承皇位的朱厚熜带来了挑战,也给明朝土官袭职程式的弊端以警告,让明朝重新考虑如何遏止勘合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土官袭职程序。朱厚熜认识到,云南土酋叛乱,大都是由土官不能袭职,无人管理所致,而且勘合官员往往“避嫌推调,展转行驳,动至十数年,缘为奸利”,辜负明朝绥怀远人之心。于是朱厚熜要求,“自今承袭事宜,皆令镇守抚按会行三司,如例催勘,有蹈前弊者罪之。”[明]方孔炤撰,《全边略记》卷七,续修四库全书第0738册,第441页下-442页上;《大明会典》卷一二一,续修四库全书第0791册,第218页上。

杨一清认为,安凤之乱是土官袭职弊端长期积累的后果。他从吏治方面总结了这些弊端:第一,地方官吏不肯为土官子弟承袭保勘,以致事久生变,甚至争袭;第二,勘合人员贪污纵容,清廉人员畏避嫌疑,导致土官长年不得袭职,由土舍;第三,摄政土舍得不到部众拥护,弱肉强食,地方遭殃;第四,沐氏在云南各土官中有威信,但有名无实,权力受牵制,无法处理夷情;第五,弊端集中暴发,则加以征剿,军民日困,地方日坏。《论云南夷情奏疏》,[明]杨一清撰,《杨一清集》卷七,中华书局,2001年,第1063页-1065页;《世宗嘉靖实录》卷八十六。嘉靖九年(1530)兵部也从袭职程序不统一的角度汇报了土官承袭的弊端,认为自天顺以来,袭职事例不一。有赴京袭替者;有将应袭之人预勘造册及报名土司,待其亲故起送者;有令就彼冠带者;有地方灾荒,令其自纳谷备赈者;有免其纳谷,仍起送赴部者;有因极边,地方不宁,免其来京,或许就彼冠带,仍旧纳谷者;有以报效有功,许就彼袭替者;或出一人之兼白,或系一时之权宜。袭职程序不一,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兵部建议借助续修会典的时机,统一土官袭职条例。《世宗嘉靖实录》卷一百十。

杨一清偏重于分析对勘合人员管理的不足,而兵部的报告则偏重于袭职事例的杂乱。两份报告基本上包括了明代土官袭职的主要问题。在兵部建议规范土官袭职条例的建议下,嘉靖九年兵部、吏部共同制定了《土官袭职条例》,并上报朱厚熜签发施行。据《南甸司刀龚氏世系宗谱》,此条例即《土司例纂》,共一卷十五条,内容包括土官守则、土官袭职程序例规,以及禁止内地汉人到土司地区买田置地等规定。《南甸司刀龚氏世系宗谱》,《德宏史志资料》,第一集,第205页。其详细内容为:“通行各镇巡官转行土官衙门,将见在子孙尽数开报,务见某人年若干岁,系某氏所生,系以次土舍。未生子者,候有子造报,愿报弟侄若女者听,已后应袭之人袭职,再行司府覆勘无碍,方与奏请。除杂职、妇女照旧就彼袭替者外,其余连人保送赴部袭替,若有违碍,即与辩明。倘各官避嫌疑推调,逾一年者即除俸,限完虽有升迁等项,务待事毕,方许离任。保送至时,若有紧急军情,已奉调遣,难以擅离;及先人有功,嗣子幼弱,未可远出者,镇巡官员酌议奏请,候有成命行令冠带管事,及地方宁息,年岁长成,仍保送赴京,袭替如例。其他纳谷敝政,一切禁革。”《世宗嘉靖实录》卷一百十二;《大明会典》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0789册,第114-115页上。此举被郑晓称为“稍复祖宗之旧”[明]郑晓撰,《皇明土官志论》,[明]林得谋辑,《古今议论参》卷五,明崇祯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20册,第508页下。。

(二)对土官的考核与改流

明朝对土官有考核措施。违法乱纪、引起争端的土官要被改流,是改土归流的原则,但仅限于三江之内。可见,明代云南的改土归流,并非是土司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尤其是经济生活方面的变化,造成了有利于封建中央对少数民族进行直接统治的形势”的结果。尤中,《明朝对西南各民族地区的设治和经营》,思想战线,1992年第3期,第59页。洪武十七年(1384)规定“凡土官选用者,有犯依流官律定罪;世袭者,所司不许擅问,先以干给之人惟其实,定议奏闻,杖以下则纪录在职,徒流则徒之北平,著为令。”《太祖洪武实录》卷一百六十七。洪武二十一年(1388)越州阿资叛乱,平定后被改流,设越州卫。《太祖洪武实录》卷一百九十五。洪武二十六年(1393)规定,土官袭职也要经过考功司考核之后才能袭职。《大明会典》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0789册,第114页上。正统八年(1443)鹤庆土知府高伦因“屡呈凶恶,屠戮士庶”被改流。《英宗正统实录》卷四十三。正统十二年(1447)恭项因“暴杀无辜,刻虐夷人”而被撤职。《英宗正统实录》卷一百五十五。

嘉靖时期,在土官争袭仇杀之前,即嘉靖二年(1523)为了避免土官争夺,加大对土官的约束力度,规定如果土官引发争夺,则废止世职,改设流官。《世宗嘉靖实录》卷三十一。土官争袭之后又重申此规定。如沙保叛乱之后规定“如有不遵断案,互相仇杀及借兵诸恶,残害军民,并经断未各辄复奏扰变乱者,土官子孙不许承袭”《大明会典》卷六,续修四库全书政书类第0789册,第115页上。,与嘉靖二年的规定类似。但禁止土官袭职,导致了芒部头目沙保驱逐流官,要求复立土官陇氏的事件。《世宗嘉靖实录》卷八十。这说明明朝在云南的改土归流,不是被动、相机的行为,而是事先的规定。为避免改流后土官头目驱逐流官,平定安凤之乱后,嘉靖九年(1530)调整了政策,规定凡土官犯恶逆被戮者,“即推伦序相应,素为夷众所服者,授以原职,管束夷民”《大明会典》卷六,续修四库全书政书类第0789册,第115页上。,暂时取消了改土归流。

然而,朱厚熜决意在三江之内逐步改土归流,加大了对不服从处置的土官的处罚力度,并再度推行改土归流。嘉靖十三年(1534)朱厚熜规定“各夷自作不靖,仇杀地方,在云贵行抚之法,但使各夷息争安业则已。果属结党构乱,攻劫城池御库,杀虏人众,方许请兵大征,若有贪功幸事之人,虚张声势,擅开兵釁,贻害生灵者,罪无赦”。《世宗嘉靖实录》卷一百六十九;[明]邓士龙辑,许大龄、王天有点校,《国朝典故:上册》卷三十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88页。嘉靖十四年(1535)规定“云南、四川两省土官各照旧分管地方,如有不遵断案,互相仇杀及借兵诸恶,残害军民,并经断未各辄复奏扰变乱者,土官子孙不许承袭,所争村寨,平毁入官。”《大明会典》卷一二一,续修四库全书第0791册,第219页。嘉靖十五年(1536)议准,对不听从勘合安排,擅自袭职的土官,“听抚按从重参究革职”。《大明会典》卷一二一,续修四库全书第0791册,第218页下。朱厚熜还要求土官不得跨省、跨族嫁娶,只许与本省的本族类通婚。如有违犯,“兵部查究,量情轻重,或削夺官阶,或革职闲住,子孙永不许承袭”。《大明会典》卷一二一,续修四库全书第0791册,第219页下。

明朝还通过考核加大对土官的约束。嘉靖十七年(1538)规定,云南土官每三年一考核,通过考核者才能连任。《世宗嘉靖实录》卷二百十八。不仅通过考核决定土官是否可以连任,而且嘉靖二十八年(1549)规定:“应袭土舍,曾经调遣有功劳暂免赴京,就彼冠带署职,管束夷民,待后功劳显著,方许实授,其余不曾调遣及无功可录者,照例起送赴京袭替。各官授职之后,若能建立奇功,平定大盗,应贺重加赏赉,或诰敕褒奖。”《大明会典》卷一二一,续修四库全书第0791册,第218页下-219页上。

(三)加强管理和约束勘合官员

《土官袭职条例》颁布之后,勘合官员的腐败、不作为等行为导致土官袭职延期的现象仍存在,甚至嘉靖二十五年(1546)云南等处十余年未袭职的土官相率赴京反映抚按官避嫌远怨、不给勘合的行为,当时朱厚熜的处理意见是“今后有延缓不报者,经该各官及抚按官该部指名参治”。《世宗嘉靖实录》卷三百十五。嘉靖二十九年(1550)加强了对勘合官员离职的审核,规定只有任期内所勘合的土官全部按时袭职,勘合官员才允许升迁、离任;如有故意延迟勘合,引起边衅者,抚按官查实后参奏处置。《大明会典》卷一二一,续修四库全书第0791册,第218页。嘉靖四十五年(1566)进一步将这种审核分为巡按官查究、吏部查参两类,具体为“勘报过一年者,行巡按官查究;二年以上者,听吏部径自查参”。《大明会典》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0789册,第114页。

严格了勘合期限,但并未约束勘合官员的索贿行为,故而勘合官员索贿现象时有发生。隆庆二年(1568)木邦罕拔袭职,勘合官员索贿导致木邦叛附缅甸[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点校,《滇志》卷三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004页。。“明朝政治上的腐败,加深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分裂的倾向。”尤中著,《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137。不久,潞江缐贵、陇川岳凤、蛮莫思哲也投缅甸[清]毛奇龄撰,《云南蛮司志》,《云南备征志》卷十五,成文出版社,第1014页。,导致土司不知有朝廷《神宗万历实录》卷一百三十七。的严重后果。

陈善《土官袭职议》[明]刘文征撰,古永继点校,《滇志》卷二十五,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862-863页。详细地记载了万历以前云南土官袭职过程中勘合官员腐败、索贿和欺骗行为。这些行为给应袭土官增加了多至千两以上,少则六七百两的开支。此外,应袭亲供状运送到京师的费用有的也多至五六百两。陈善将这些弊端归结于“地方隔远,上下之情难通,奸弊丛生,诈骗之计难绝”。针对这一点,他提出应把袭职程序通告各土官衙门,对超过规定期限一日的勘合官员给予警告处分,超过两日则革职查办;对土官主动贿赂官员的情况,则当堂验明,人犯照例问遣,财物尽行给赏。

即便如此,云南土官袭职被延迟的现象仍然存在。针对这种现象,万历十一年(1583)兵部加大了对勘合期限的规定,要求土官承袭即于申呈内明查勘年月,如迟岁月,即系勒索,从重参究。《神宗万历实录》卷一百四十一。万历十三年(1585)重申,土官承袭不得超过三年,若有违犯,勘合官员将“据法参治”,同时重申弘治二年对土舍超过十年以上不申请袭职,即使“有保结,通不准袭”的规定。《大明会典》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0789册,第114页上-114页下。万历十七年(1589)命各兵备道将土官以下未袭土舍逐一查明,照依嫡庶长幼次序进行登记,作为今后袭职保勘的凭据。《神宗万历实录》卷二百八。

(四)政局变化与云南土官袭职条件的调整

在考核土官,废止三江之内不法土官世职,规范勘合程序的同时,还随着明朝政局的变化,调整了袭职的条件。

嘉靖时期出现纳银袭职的方式。嘉靖时期云南局势发生变化。地震、水灾、饥荒等灾害频繁,使云南需要常年备赈救荒;明朝财政不足,不仅在云南铸钱《世宗嘉靖实录》卷四百十一。,还要求云南交年例金[清]倪蜕辑,李埏校点,《滇云历年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378-9。,逐渐将纳银作为土官袭职的条件。土官袭职本无纳银规定,弘治、正德时要求应袭土官将应纳粮食折成银两上交,嘉靖九年(1530)停止此规定。[清]倪蜕辑,李埏校点,《滇云历年传》,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378。嘉靖十五年(1536)为备荒,重开纳粮袭职,出现纳粮冠带土舍。《大明会典》卷一二一,续修四库全书第0791册,第218页下。甚至嘉靖后期要求应袭土官将应纳粮食折银交纳。嘉靖三十三年(1554)兵部建议:云南土官袭职,“乞照弘治以来土舍袭职纳米折银之例,量增其数,每石当银五钱。若从三品宣慰使,富者原纳米八百石,今增二百石,改银五百两;次者原纳米五百石,改银二百两,自知府以下至检校典史驿丞盐课司副使,以次递加,输布政司类奏承袭,免其赴京,布政司每岁输银于部,转发太仆寺,贮以鬻马;其贫甚者稍从减免,而富厚能赴京者,仍循旧规,或其先世有罪而为之后者请袭,则视前所增倍之例,至四十年终止。”《世宗嘉靖实录》卷四百十一;《大明会典》卷一二一,续修四库全书第0791册,第219页上。隆庆四年(1570)正月恢复嘉靖时期的规定,要求云南应袭土官按照品级高低入赀,就彼替职。《穆宗隆庆实录》卷四十一。具体程序为,应纳粮食折银交纳,布政司呈抚按勘实具奏,吏部覆查底册无误后可袭职。《大明会典》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0789册,第114页下。

万历时期放宽了土官袭职条件。从隆庆年间木邦、潞江缐贵、陇川岳凤、蛮莫思哲叛附缅甸以来,三宣六慰地区土官之乱日渐严重,明朝日渐放宽土官袭职条件,希望能挽留土官,使其归附明朝。万历五年(1577)陈文燧建议放宽云南土官承袭的条件,减半征谷,只要土官“报生应袭幼,给冠带,长授职级,正枝无嗣,旁枝有能约束地方者,照例与之,不必重勘”。《神宗万历实录》卷六十四。万历七年(1579)按照陈文燧的建议,规定“唯腹里司分照旧输纳,其六慰三宣等处量减其半,有贫无力者尽数免征,并预造文册裁省覆勘”《神宗万历实录》卷八十八。。万历九年(1581)甚至停止土官纳粮,凡土司袭职,所司作速勘明,具呈抚按,覆实批允。布政司即为代奏,诙部题选,填凭转给,就彼冠带袭职,有愿赴京亲袭者听。其效忠进献驯象土物,并疏奏闻。抚按仍设袭职文簿,将土舍袭职藩司代奏日期等级明白,年终报部备考。《大明会典》卷一二一,续修四库全书第0791册,第219页上;《神宗万历实录》卷一百十六;《大明会典》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0789册,第114页下。

四、结语

土官袭职勘合制度是明朝土司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明朝对羁縻区域的控制方式之一。但土官争袭影响了土司地区的社会安定和明朝西南边疆的稳定。为维护土司地区社会安定,宣扬对土司地区的控制,明朝非常重视解决土官争袭问题。土官袭职勘合制度是解决土官争袭问题的制度保障,而勘合过程中明朝官员的腐败行为影响土官对明朝的认同,明朝面临的局势变化使土官告袭程序发生变化。虽有勘合官员的管理和约束,但未对勘合官员的腐败和不作为行为产生实质性的遏止作用。只有加强对勘合官员的管理和监督,对违法官员施以实质性的惩罚措施,才能避免勘合过程中不作为、索贿等现象发生,从而保证土官告袭不受刁难,减少争袭事件,为土司地区社会发展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缩小土官统治区域和流官统治区域的发展差距,实现边疆地区与内地统治制度的统一。

上一篇:工艺美术对艺术设计教学的优化探讨 下一篇:康明斯柴油机进排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