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和田玉(二)

时间:2022-10-14 05:53:32

三、和田玉的判断

春秋末出现儒家重玉轻珉(似玉的石头)的现象,已经含有鉴别真玉与非真玉的因素,人们也非常重视使用真玉了。唐玄宗曾于天宝十年下诏曰:“礼神以玉,取其精洁温润,今有司并用珉。自今礼神六器、宗庙奠玉,并用真玉。诸礼用珉如玉,难得大者,宁小其制度以取其真”。真正把鉴别真玉的方法整理成文字的见诸于汉魏以后的文献,内容还是把玉“五德”中的质地、光泽、响声三个特征作为鉴别真玉的标准。这些方法一直流传至今,但又有新的发展。古人通过观察对比已知从比重、硬度、耐火性等方面判断玉石了。汉・郑虔注《周礼》中云:“玉多则重,石多则轻”;唐・贾公彦疏《盈不足术》曰:“玉方寸重七两,石方寸重六两”,数据虽不太准确,但已似当今求密度值的方法了。《淮南子・淑珍训》中云:“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故白居易《放言》诗中有:“试玉要烧三日满”之句,说明人们早已了解到和田玉的热稳定性较高了。明代曹昭说“玉,利刀刮不动”,亦如当今用刻划法测试玉的对比硬度了。现代人常用玉石样品去刻划玻璃,用能不能在玻璃上刻划出痕迹来作为鉴别是不是玉石的标准,看来这种方法是传之有源的。

珠宝玉石(非珠宝玉石级的)与珠宝玉石矿物(岩石)的岩矿特性是基本一致的,用鉴定岩矿的方法来鉴定珠宝玉石,方法要比敲击听响声、刻划试硬度及有损玉质的火烧要科学、准确、可靠得多。尤其现代从国外引进的大型物质分析测试仪器,虽不能包罗一切,但对珠宝玉石鉴定不能不说是又增加了更先进的手段。从我国第一代矿物学家章鸿钊到现在,经过矿物学者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用矿物学的相关成果来研究传统的珠宝玉石,给几乎与人类文明史一样历史悠久的珠宝玉石行业插上了科学的翅膀,逐步充实、完善了珠宝玉石学的体系,为现代珠宝玉石学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也无意间成为颇有建树的珠宝玉石专家学者。但是,矿物学毕竟不同于宝石学,因为二者研究的重点和范围不同,珠宝玉石与珠宝玉石矿物(岩石)是有区别和界线的,对珠宝玉石的界定,行业已有约定俗成的传统鉴赏标准,违背了这一行业公认标准,就会使珠宝玉石理论与珠宝玉石行业市场出现不协调之处。如现行国标《珠宝玉石・鉴定》标准中,只有珠宝玉石的岩矿属性标准,并没有是否达到珠宝玉石级的定性标准,这就容易把未玉石化的透闪石、接触交代不彻底的白云岩或软玉中的“模料”(只能用作工业模具的软玉)定名为和田玉的现象出现。图20是未彻底交代的白云岩手镯,但其折射率、密度等岩矿标准已达到软玉的指标,所以鉴定机构就可以依据国标出具定名为“和田玉”的鉴定证书。所以纯粹地按岩矿鉴定来出具具有公正作用的“珠宝玉石鉴定证书”,从定名到界定是不是(达到)珠宝玉石都会出现违背行业鉴赏习惯标准的地方,这就会使广大没有鉴赏知识的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买了价值较低的珠宝玉石(如用和田玉的价格买了韩国玉料),甚至是达不到珠宝玉石级的珠宝玉石矿物(岩石)。因此,原岩矿鉴定机构从事珠宝玉石鉴定时应符合珠宝玉石行业传统的名称和鉴赏标准,否则它只能是一份岩矿鉴定报告,而不是让珠宝玉石鉴赏界看得懂的“珠宝玉石鉴定证书”。

在现行国标(GB/T16553―2003)《珠宝玉石・鉴定》确定软玉的标准中有这样的标准:

5.2.2软玉

5.2.2.3材料性质

常见颜色:浅至深绿色、黄色至褐色、白色、灰色、黑色。

白色者可称为白玉,深绿、灰绿色可称为青玉,介于白玉和青玉之间者为青白玉。

摩氏硬度:6~6.5

密度:2.95(+0.15,-0.05)g/cm3

5.2.2.4优化处理

染色处理:整体或选择部分进行染色。常染成绿色,染料沿粒隙分布,吸收光谱可见650nm吸收带。

上面摘录的部分是我认为值得商榷和注意的地方。

一是“常见颜色”。现行国标《珠宝玉石・名称》中,定名均没有“碧玉”、“墨玉”和“黄玉”,这些都是市场上常见的品种和传统使用的名称,如果把深绿色至浅绿色的“碧玉”在“珠宝玉石鉴定证书”上定名为“青玉”,就会使人感到愕然。二是摩氏硬度和密度。《中国和田玉》一书中测试和田玉的换算摩氏硬度为6.5~6.9(按摩氏硬度对比法应为6.5~7.0)、密度为2.66-2.976,如果严格地执行国标,真正的和田玉(如墨玉等)有些就超出了国标的范围,就不能定名为“和田玉”了。三是染色处理。软玉常见的染色并不是仿翡翠的绿色,而是仿仔料皮色的棕红色、棕黄色等。按照现行国标《珠宝玉石・鉴定》规定,除染色玛瑙和玉髓外,一般都要注上“处理”或“染色处理”字样。在目前软玉染色冒充仔料皮色泛滥的情况下,各地珠宝玉石鉴定机构对此并不像对翡翠品种那样重视,很多都不予注明,比较认真的鉴定人在备注栏内注上“颜色成因未测”来提醒消费者,要自己去认真辨明是不是“仔料”。这会给销售商留下许多解释的理由,使没有辨别经验的消费者上当受骗。玉石行业市场最关注的是与玉石价值直接相关的产地和品质等级,而这些仅仅依靠检测仪器目前还难以解决,仍需要依靠人的感官经验来判断。下面简要介绍一些市场上最常见玉料的一些识别方法,以飨读者。

和田玉

和田玉的典型特征是结构细腻致密呈凝脂般油脂光泽,坚韧性极佳。正如清代陈性在《玉记》中所说:和田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坚密,声音洪亮”。

墨玉(包括目前市场上称为青花玉的品种)是和田玉中独有的品种,目前还没有发现别的产地出现由石墨致黑色的软玉(图21,墨玉仔料手镯)。

和田玉的最大特征是油脂光泽比其他软玉强。其油脂光泽按山料、山流水料和仔料依次增强,尤其仔料中的羊脂玉最强,如新鲜的羊板油那样鲜活,好像捏一把就会流出油来一样。其他软玉虽然也有质地细腻致密者,但其油脂光泽不及和田玉“如肥物所染”那样油润。俄罗斯软玉的油脂光泽如陈旧的羊脂油,油脂感的活性差;青海软玉则有脱脂感,色泽总带阴色调。其次是颜色,白玉是软玉中价值较高的品种,也是软玉的重要品种,备受业界关注。和田白玉的颜色比较均匀,在油脂光泽的衬托下色调非常柔和。尽管有的白色中略带其他色调,但不论在日光下看或是在灯光下看以及远看或者近看都是一样的。尤其能经得起佩带把玩和岁月的盘磨,不仅不像俄罗斯白玉和青海白玉那样变干和走色,而且还会增加白度和油脂感。再次是和田玉的质地比较致密细腻。和田玉的矿物颗粒非常细小,粗粒透闪石矿物极少,一般在0.01毫米以下,主要为隐晶质纤维柱状,排列方式以非常均匀、密集、无定向的毛毯状结构为主,因而具有致密细腻的良好玉质和韧性。玉雕界常说和田玉的“密度大”,其实说的是矿物颗粒细小。在同 一个容器内,可装的绿豆要比黄豆的颗粒多,而不是所装的绿豆比黄豆重。宝石学中所说的密度和比重的数值相同,所以软玉之间的密度是相差不大的。第四是和田玉的韧性极佳。若把和田玉的韧性指数定为1000,则翡翠为500,岫玉为250,石英岩为10-20,水晶为5,刚玉为3,云母为2,而且仔料大于山流水料,山流水料大于山料,和田玉大于其他软玉。也就是说,同样厚薄、大小的玉器,如果在距较硬地面一米高处跌下去的话,岫玉或翡翠就很有可能被跌碎,而和田玉则可能安然无恙。我曾见过一件圆雕人物寿星,长须、长眉有较长的局部镂空成直径约2ram粗细的线条,而且抛光圆润,若非和田玉很难做成。第五是敲击声音,一是与玉器的形状及大小有关。敲击较大的片状器和手镯可以产生响声,敲击手把件和小玉坠是不会产生响声的,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是有局限性的。敲击玉器所产生的响声还和玉质细腻致密性有关,所以和田玉产生的响声要比其他软玉清脆,甚至带有金属声,而且仔玉发出的声音强于山流水,山流水又强于山料。除非制作成打击乐器,一般玉器发出的响声很难“绝而复起,深远悠长”,所以古人的这种说法似乎有点玄虚(图22中小件是和田白玉仔料,大件是俄罗斯白玉仿仔玉)。

和田仔料是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玉料。有些人认为仔料经过大浪淘沙的天然分选,保留下来的都是最为坚硬致密的精华部分,因而都是最好的玉料。这种说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只能说相对的是这样,并不能说凡是仔料都是最好的玉料。羊脂白玉主要产自仔料中,更不能说白仔料都是羊脂白玉。天然风化剥离出来的玉料各种颜色和质地的都有,在河水多次搬运的过程中,并非所有质地疏松的部分都能够全部磨损掉(图23是石性较大的和田白玉仔料),因此仔料中不但有白玉、青白玉、青玉、墨玉和碧玉,而且仔料的玉质也存在着优劣的等级之别,只是从整体品质上讲,尤其在油脂光泽方面,仔料优于山流水料,山流水料优于山料,这也是区分三种产状的主要依据之一。对于没有保留仔料皮壳的玉器,光泽和质地更是区分三种产状玉料的重要依据了。但是不要把玉器上涂的液蜡和油性物质当作油脂光泽了,因此多看、多接触是提高眼力的不二法门。

仔料必有皮壳,皮壳分有色和无色两种,仔料就分为带色皮仔料和光白子两类。在相同的环境作用下能被浸染出皮色的玉料,或因自身结构不够致密而导致其他致色金属元素进入而产生颜色,或因外界对其侵蚀作用的力度特别强或时间特别持久而造成的。玉质结构疏松或石性大及裂隙深的玉料就容易形成颜色浓、色层厚的仔料,故行业中有“好玉不着色”的经验之谈。反之玉质结构致密的很难产生皮色,更难产生浓艳的色皮,所以行业中还有“白玉带红,价值连城”之说,说明这种情况很少出现。明白了这一点,对市场上满柜台地铺满带红皮的“仔料玉器”,其颜色的真假便不言而喻了。

仔料的形态虽以鹅卵石形为主,其实许多都没有一般岩石质鹅卵石的磨圆度好,这可能是因为其密度和坚韧性都大于一般岩石的缘故。软玉与众多其他岩石块在流水中滚动相互磨砺时,软玉就会比其他岩石经得起磨砺,因而软玉砾石的磨圆度相对较差和不一致。把山料在滚筒机中滚磨成鹅卵石形状,相互之间磨损力度相差不大,在人工控制的情况下都可以磨砺成鹅卵石形态。所以在一批仔料中,如果有较一致的磨圆度时,对这批料子的成因就要引起注意了。以前单纯使用滚筒滚制出来的仿仔玉,由于棱角处难以彻底消除而易被人识破,又用琢玉的方法将这些似露不露的棱角磨去,有的还在表面琢制出密密麻麻的小凹坑来仿天然仔料上必有的“汗毛眼”,或进一步再染上皮色,其欺骗性很大。其甄别的关键在于“汗毛眼”的形态。天然仔料上的“汗毛眼”形态自然、细密而深浅较一致,人工仿制的“汗毛眼”形态不够自然,加工痕迹明显,深浅一致性较差(图24是用滚筒滚制的染皮色仿仔料)。

至迟在宋代已开始对玉器进行人工染色了。玉器的染色技术发展至今,染色的效果甚至能保持十几年不褪,更加与天然颜色难以区分。玉料商人为了好销售玉料,已经达到了无料不染色的程度。不仅对仿仔料进行染皮色,就是真光白子和像碎砖块一样有角有棱的山料也要进行染色。山料染色是为了便于玉雕人员仿仔料玉器而好销售;光白子染色是为了便于销售给只认皮色的人,也可卖个“白玉带红,价值连城”的价格。识别与反识别真假皮色便成为买卖双方斗智斗勇的焦点(图25为市场随处可见的仿仔料摊位)。

软玉的结构大多比较致密细腻,一般是不容易染上色的,虽有少数人采用特殊的方法也能染上色,但由于它具有容易被溶剂溶蚀掉的特性,因而也是可以识别的。在玉质疏松处、石性大的部位及裂隙内,既是容易形成天然皮色的地方,也是容易进行人工染色的处所。由于二者的成因和形成速度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颜色特征,为我们提供了识别的依据。真仔玉皮色是外界致色金属元素进入玉质结构内部形成的,已成为局部玉质矿物的组成部分,哪怕是很薄的一层也十分牢固,很难用一般溶剂把它擦洗掉。二是由于致色金属元素是由外向内逐渐深入的,因而表层堆积的金属元素大于内层,就形成了皮色外深内浅的现象。三是由于玉质的结构基本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对玉质的温润程度没有影响,色泽十分自然,皮色由深向浅过渡自然(图26是和田仔料玉器,可见皮色的过渡变化)。人工染色的假皮色,是在较短时间内一层层粘附在表面或充填沉积于裂隙中的,颜料的堆积、沉淀是色层薄处少而色浅,色层厚处多而色深,颜色和玉质是两层皮,一般能用溶剂溶蚀掉。用蘸有乙醇、丙酮等溶剂的棉签擦拭有颜色的部位,如果发现洁白的棉签上有了较浅的颜色,便可证明这种颜色是人工染上去的。四是由于形成天然皮色的时间漫长和元素成分复杂而使皮色显得“老气”,而人工染色的染料成分相对单纯,染出的颜色大多都有些夸张,比较鲜艳或浓重,色调层次少和变化突然,缺乏天然皮色的自然过渡变化,这是人工染色的一个有力警示。五是天然皮色处的光泽是玉石矿物的光泽,人工染色部分的物质成分有一层不同于玉质,因此有较厚染料层时呈现的光泽也和玉质部分的有些不同。有些人工染皮色工艺中参有胶,染色处带有胶的亮光而不是玉质的油润光泽。我们还可借助一些简便的鉴定仪器检测,如使用查尔斯滤色镜。在强光源照射下通过查尔斯滤色镜观察,天然仔料颜色的色调稍变暗些或没有变化,而使用无机颜料人工染色的假皮色变得比原色鲜艳许多,尤其发黑的深红色变成像鲜血一样红(图27为日光灯下真假仔玉的颜色。图28是在滤色镜下真假仔玉呈现的颜色变化)。凡是在紫外荧光灯下产生荧光的仔料,其颜色一定是用树脂胶做调和剂染色的假皮色。对于贵重的仔料,或需要做司法鉴定时,还可参考红外光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等大型物质分析测试仪器的 分析结果结合经验来判断。结合经验来判断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待检样品是复杂的,常有假象存在。同一个听诊器,有的医生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疾病,有的医生却做不到,如果买了听诊器就可以成为医生,医学院校就不必办了,只要学会把听诊器放到耳朵上就行了。

青海软玉

青海软玉常有较大块度的出现。断口呈较平整的参差状面,片理、劈理化现象少见。原料有黑皮料(烟青皮),白石皮料,透白、透青料等。其具有产地标志的品种是翠青玉和烟青玉。

翠青玉:多与白玉、青白玉共生在一起。成夹层状或一侧不规则带状或团块状分布,很少见有单独产出的。其浅翠绿色很有产地特征,既与碧玉和碧青玉的绿色明显不同,也很难在翡翠中找到这种绿色。而是像油麦莱嫩叶那种浅绿中又透出淡黄色的绿,是一种较柔和的淡黄绿色。在传统的和田白玉或青白玉中极少出现绿色,我只听到一位老玉雕大师说过,他曾见到过一块和田玉中夹有一条韭菜叶宽的深绿带,别的再无见闻(见图29翠青玉挂件、图30翠青玉摆件)。

翠青玉的绿色在玉器上多以俏色出现,主体玉还是白玉或青白玉。全绿色的较少,因此命名为“翠青玉”就不太恰当,容易使人误解为是一种青玉,不如称其为“翠白玉”或“翠青白玉”,或者按玉石行业中的俗称“带翠白玉”或“带翠青白玉”。

烟青玉:既有与白玉共生的黑皮料或黑边白玉(玉雕行业称为乌边料),又有呈独立薄层状产出的。烟青玉的烟灰色和灰紫色(又称紫青玉)是青海软玉的又一显著产地标志。在细腻滋润的玉质中充满云雾状烟灰色或灰紫色,与和田墨玉中呈鳞片状石墨分布明显不同,在其他产地的软玉中也没有出现过烟灰、灰紫色的软玉品种(见图31烟青玉把件、图32紫青玉挂件。)

在一件玉器上,若白玉占的比例较大时,根据习惯应定名为烟白玉或紫白玉更恰当些,只有全部是烟青色时才应称之为烟青玉或紫青玉。

糖色,各产地软玉的糖色也各具特征,也是区分产地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俄罗斯软玉带糖色的比例较多,其次是岫岩软玉,再次是新疆软玉,青海软玉又次之,韩国软玉带糖色的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出现过。俄罗斯软玉糖色的特征:一是糖色层厚,可达20―30厘米,能单独制作成玉器。二是糖色的色调多,从深褐色到浅酱色都有。但带红色调的少,以酱黄色为主。三是糖色越深,表层内的蟹爪纹形深色斑点越密集。岫岩老黄玉的糖色一般呈灰褐色,色层很厚的较少,靠近外皮的工艺价值不大,一般都切除掉,而靠近玉肉处的糖色较其他软玉艳丽,往红色调方向发展,有的很招人喜爱。新疆软玉的糖色一般比较深重,边沿常能透出红糖的红色,工艺价值不是太大,很少使用它。青海软玉的糖色以浅黄褐色为主,也有呈斑点状分布的黑褐至黄褐色糖色(图33是带糖色老黄玉手镯,图34是青海糖白玉手镯)。

软玉的各种颜色大多都具有产地特征,是区别产地比较直观的条件之一,只是明显的程度不同,这也是考验鉴赏者判别经验多寡的试金石。青海白玉、青白玉是青海软玉的主要品种,而且产量也较大,因而是市场常见的品种,其主要产地标志:首先是颜色普遍带有灰暗感,它和带暗色调的和田白玉不同,后者是隐隐的暗青感而不是“灰”感,这种差别是不好名状的,只有放在一起对比着看才能会意。青海白玉大部分都是灰白至蜡白色(图35青海白玉挂件),少量的黄灰白色,业内分别称为透青白玉、淡青白玉和鸭蛋青白玉等。其次是青海白玉、青白玉制品上常带有一些不能或不忍去掉的“胎痣”,如局部出现云雾状“烟灰色”、“浅翠绿色”、“淡淡的褐黄糖色”及更透明的“水线”、“水露”。新疆软玉中也有少数出现“水线”的,但一般只是很细的一条(约1毫米左右);而青海软玉中会平行出现几条,每条都较宽(在2―3毫米左右)。再次是青海白玉、青白玉的透明度普遍较好,而内部又常含有多种形状的白色棉绺、黑褐色翳状斑点和“石筋”、“石钉”等,而且越是透明度好的越是常见上述内含物,更是“玉不掩瑕”。青白玉做薄后因透明度更高而轻飘感更重。为克服这一不足,玉器制作者一是尽量把器体做厚一些,二是玉器要么不抛光,要么抛成高亮度的强玻璃光泽,既可减轻白玉的灰暗色泽,又可减轻透明产生的轻飘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盘玩后仍会露出原形来。

青海青玉也很有特征,呈不明快的黄灰青色,远看为色调闷暗的灰黑色。由于颜色深暗而感到透明度较差,但做薄后色调有所转阳。由于质地比较细腻均匀,抛光性能良好,多制作成器皿和摆件,显得庄重典雅,声韵铿锵,油性佳。镇平县石佛寺人为了提高其身价,常有人称其为“新疆格尔木青玉”,把青海格尔木忽悠到新疆去了。

总之,青海软玉突出的产地特征是:①颜色大多灰暗不够纯正;②透明度普遍高于其他软玉,质地显得“轻飘”;⑦多呈蜡状光泽,凝脂般温润感不足;④内部洁净者较少,常含有“水线”、“水露”、“白色棉绺”、“石筋”、“石钉”,黑褐色翳状斑点等;⑤局部带有烟灰色、浅翠绿色时更是不争的产地标志。

岫岩软玉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岫岩软玉品种主要是“老黄玉”。它与新疆黄玉的主要区别,一是大部分总带有明显的青色调(见图36老黄玉手镯);二是许多都带有棕黄色或偏红色的糖色。高档“老黄玉”所带的青色调极不明显,甚至没有青色调。

俄罗斯贝加尔湖软玉

俄罗斯软玉多见糖包料、白灰皮料。其中较具有产地标志涵义的品种是糖色玉和多色玉。糖色玉虽非俄罗斯软玉所独有,但它在俄罗斯软玉中因比较普遍存在而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品种,能用糖色单独制作成玉器的在其他软玉中也较少。多色玉在青海软玉中也有出现,但不常见,而在俄罗斯软玉中相对常见一些,因此也是一个产地特征。

俄罗斯黄玉呈淡黄至深栗黄色,是氧化铁浸染产生的次生色。它与中国传统黄玉不同之处是黄色不均匀和较深,常出现深浅不同的变化。图37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中期黄玉器皿婴戏夔耳盖瓶。

俄罗斯碧玉有深浅不同的碧绿色、深绿色、墨绿色和暗绿色。内部常含有其他碧玉中少见的平行束状细纤纹(有的手镯为掩饰这些细纹,常顺势雕刻出花纹并填、嵌以铜黄色物质),以及许多碧玉中常出现的由黑色磁铁矿等形成的黑色斑点。近几年来,颜色较亮丽纯正的碧绿色碧玉很受市场欢迎,价格高于和田碧玉,有些较艳绿的碧玉常被人误认为翡翠。除台湾外,俄罗斯碧玉中也有“猫眼”效应出现(实际属阳起石矿物)。图38是俄罗斯碧玉手镯,图39是有猫眼效应的俄罗斯碧玉珠。

俄罗斯白玉是比较接近和田白玉的品种,常使人为区分出二者而感到困惑。二者最接近的是颜色,若一味地从颜色上找不同点,就很容易使人产生困惑。二者较大的区别在于光泽、玉质、糖色和其他方面上。除颜色外,光泽是又一比较直观的因素。和田白玉的光泽以油脂光泽为主。油脂光泽 分两种:一是像涂上一层植物油脂般的光泽,抛光良好的翡翠产生的就是这种清亮的油脂光泽;二是像动物脂肪所产生的光泽,抛光过的和田白玉常具有这种凝脂般滋润光泽。大部分俄罗斯白玉的油脂光泽中都稍带一点瓷感,即亮度不减而油性不足,色泽“干白”。这种现象更明显地表现在佩带、把玩几年以后。和田白玉经历的时间越久白度越高、油润度越强,俄罗斯白玉则相反,时间越久色泽越发灰暗。

光泽和玉质的结构密切相关,只有颗粒细小、分布均匀和结构细腻致密时玉质才会产生均匀的颜色和较强的光泽。和田玉大多是由透闪石一种主要单矿物的多晶集合体组成的,矿物颗粒一般都很细小和均匀,粗颗粒透闪石一般很少,尤其羊脂玉的矿物颗粒更加细小和均匀,基本不含粗粒透闪石。和田玉以毛毡状结构为主,不仅造成玉质的坚韧性极佳,还有利于结构水的保护,增强了玉质油润性的持久稳定,使玉质如凝脂般的细腻致密。俄罗斯软玉大多是透闪石,阳起石两种主要矿物组成的多晶集合体,两种矿物之间及同一种矿物颗粒粗细的不同,使矿物颗粒很难大小均匀,而且还常含有粗颗粒透闪石或阳起石,因此在透射光下观察,常可见到呈线状排列的粗大矿物颗粒。俄罗斯软玉以变斑晶结构为主,这种结构对玉质的坚韧性和稳定结构均不如毛毡状结构;同时也使俄罗斯软玉的颜色均匀性、玉质细腻油润性一般也不如和田玉。制作玉器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喝蜡”,商店在柜内养护时也常上液蜡或油脂性东西,对观察玉质的真实光泽不利。有一部分蜡是“喝”进玉质纤细裂隙中的,一时很难擦拭干净,因此通过放大检查内部结构构造是十分必要的手段。俄罗斯软玉含有较多的次要矿物石英,使其脆性增大,很难制作出抛光滋润的纤细透雕作品;其次是在阴刻线边沿常出现较多的崩口;再次是由于结构颗粒大小和软硬的不均匀分布,手工抛揉光时很容易“起毛”,也出现不了较强的油脂光泽,一般都用高速机械抛成强玻璃光泽。出现这些工艺特征也是识别俄罗斯白玉的一种警示信息。

俄罗斯软玉受后期地质构造应力的作用,产生内部裂隙的现象较多。但在制作玉器时常把它处理到隐蔽的位置,观察的角度不对时很难发现。一旦发现有线性异常反光现象,就是又找到了一种产地的警示信息。

韩国软玉

韩国软玉市场俗称南韩玉,2007年才开始大量进入河南镇平石佛寺玉材市场。目前所见只有山料一种产状,基本都是青白玉,呈淡鸭蛋青色,做薄后可脱青,未见真正意义上的白玉。韩国青白玉和青海青白玉的颜色很相似,但它比青海青白玉普遍颜色均匀些。由于透明度弱于青海青白玉,内部结构中较粗矿物颗粒也不太明显,也看不到青海软玉中可清晰见到的各种内含物。

加拿大碧玉

其绿色调多优于新疆碧玉而次于俄罗斯碧玉,有时和俄罗斯碧玉难于区分。

(未完待续)

责编:蔚蔚

上一篇:白石山水甲天下(上) 下一篇:福寿绵长映此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