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资料建设

时间:2022-10-14 05:53:06

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资料建设

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述

1.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我国在[2005]18号文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其范围包括: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②传统表演艺术;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⑤传统手工技能;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这种以口头或动作等方式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地区长期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并随着其所处环境和与自然、历史的互动被不断创新,为该地区群体提供历史认同感,从而成为地区持续发展的文化原动力。

1.2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的一部分,而活态文化多自主流传于民间,是以人为载体,高度依赖于语境及社会、自然环境空间的人类活动结晶,是一种活的文化形态[1],通俗地讲,即更多地靠口传心授传承的文化遗产。然而,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局限,这种非文字的活态文化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边缘状态。于是,需要被官方确认,才能有保护与传承的依据,获取相应的力量得以推广普及。基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便应运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通过申报、审批而被官方确认的活态文化即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因相关机构的重视而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弘扬。中华文化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洗礼,各级各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逐年倍增,而承载这一资源的文献形式也日趋多样化。伴随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对保护对象进行了翔实、系统的记录,积累了大量的视听文献资料。以近年来国家图书馆音像电子出版物采编组采编的音像资料为例,有《巴渝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VD)、《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集》(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VD)、《太谷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DVD)等。这仅是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套装非遗音像集,保存、整理这些文献在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文献资源的同时,也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体现得淋漓尽致。

2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资料建设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通过口传心授和行为示范才得以相传,因此可以利用现代声像媒体技术采集他们的技艺。而新媒介的出现让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融为一体,能够弥补口头传承的随意、失真和文字描述的时空局限。对于已经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馆应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资料建设势在必行。

2.1均等化知识服务对图书馆的要求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机构,在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担当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其开放性、公益性的社会属性保障所有公民零门槛、均等化地获取知识。图书馆代表一种社会公平制度,以公平的底线向公众提供最宽广、最全面的知识信息,尤其是向弱势群体倾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载体即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农民,历史造就了农村的经济贫瘠与文化个性。图书馆的普遍均等服务包含了对弱势群体权益的关注,那么必然会选择适当的知识资源为农民开展知识服务,提高其文化自觉性,帮助他们挖掘本土化的文化资源,提升其文化自信,从而改变贫瘠的生活状态。图书馆自诞生之日起就扮演着传播文化、守护记忆的角色,保存和传播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传统功能。随着人类知识内容的多元化和文献概念的演变以及图书馆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图书馆保存与传播文献的职责自然应从高文正典拓宽至民间文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民间传统的文化记忆,其传统价值与社会作用已经逐渐被人类认识,因此在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图书馆不能只强调保存濒危的一部分而忽视其传统“草根性”力量的另一部分[2]。随着光盘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资料信息以大大超越了旧时文本的方式传播着民族民间文化,并以此弘扬着中华文化传统知识。因此,图书馆应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采集与管理,使得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互动融合,从而激发农村众多基层民众的文化自信与知识创造,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2.2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的有力补充

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大多濒危的国度,但受传统观念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偏重对文物、遗址等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研究,而认为民族民间文化是本土人赖以谋生的非主流文化,因此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与学术价值已不容置疑,对其进行保护与研究势在必行。图书馆作为社会最重要的资料保存与服务机构,肩负着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必将成为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流传于民间的非文字的活态文化,在传统习惯中,这些未能形成文字的精神产品虽然体现着民众文化的知识创造力,但没能有力占据图书馆馆藏的坚实地位。随着现代声像技术的发展,现代文献的概念发生了嬗变,非文字精神产品可以文献化,这无疑促成了过程知识的原貌记录与储存,同时更便于图书馆的文献采集。作为现代新型文献载体的音像资料可以将图像、声音、文字融为一体,直观准确、形象生动地完整记录和再现知识过程的空间态势,可以对无法用传统方式采集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作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有力补充。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资料以其独具特色的资源价值,已逐步成为图书馆特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馆藏资源的一种重要补充。如此一来,图书馆既抢救了民族民间文化,增补了馆藏资源,还能将这些资源整合研究,再反馈给广大读者,最终实现馆读共赢的良好局面。

3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资料采集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民间族群文化发展的产物,代表着广大民众心灵深处的智慧。记忆遗产的精神财富,客观上能够增强图书馆记忆、交流、传播人类知识的功能。因此,图书馆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作为一个特色项目给予重视,图书馆采集行为应该将体现群众文化创造的动态知识纳入收集范围[3],这将给图书馆保存与传播文献知识的观念带来较大程度的变化。具体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资料的采集,鉴于其载体形式与传播方式的特殊,采集此类资源,必须根据非遗音像资料的特点和馆藏需要,灵活妥当地运用多种方式,以使馆藏从文献向文献化适度扩张。

3.1常规方法采集

常规方法采集主要是指利用图书馆传统方法进行采集,即通过呈缴、购买、赠送、征集等方法获取已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音像资料,包括光盘、录像带、录音带等。例如,前文所述,由太谷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赠送的太谷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山西传媒学院制作的《太谷秧歌》DVD光盘资料,该光盘资料反映的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省的地方戏曲秧歌戏,该音像资料赠送3套,为丰富国图特色资源奠定了厚实的基石。值得一提的是,采购不能拘泥于传统的音像出版社、书店和音像销售市场,而要把采购渠道扩大到个体私人书店、电视媒体、文化社团等一切可以搜罗的文献集中地。常规采集方法常见且熟悉,相对容易操作,但由于此类资料的特殊性,仅靠常规方法,采集数量有限,因此有必要开展非常规的采集方法给与补充。

3.2非常规方法采集

非常规采集方法作为常规采集方法的一个补充,为文献采集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近年来,采用的非常规采集方法主要有实地采访、专项采集、读者互动征集、网上采集、依托媒体征集、隐形文献征集、合作建库、自建资源等,无论是何种方式,都要主动出击,彰显图书馆固有的文化自觉。谈到主动,这里仅选取几个更为常用的非常规采集方法略述一二。

3.2.1实地采访

图书馆不乏兼具图情知识和民间文化常识的人员,可以发动这样的工作人员走出图书馆,走进农村,来到艺人家里,甚至可以走进不易发现却可能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偏远地区,通过沟通交流,获得当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无论是得到个人赠送,还是允许个人购买,总之最终获取到非遗音像制品。

3.2.2网上采集

网络科技的发展和普及使人类在信息传播与利用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互联网带来了海量的音视频资源,其中不乏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资料。而且这些资源具有实时廉价、检索快捷、利用方便的特点,是不可忽视的非遗音像资料的一个来源。因此,图书馆要重视该类网络资源的采集,根据网站内容和所需类别,以下载、链接等方式,对网上非物质文化音视频资源进行采集。

3.2.3通过相关机构采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一般由文化部门来承担,例如文化馆、群艺馆之类的相关机构。这些机构拥有众多原生态的非遗资料,尤其越到基层,资料越翔实。图书馆应主动和他们联系,通过其获取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资料的内容。另外,还可以和地方非遗保护中心等组织进行沟通,争取相关机构的支持,尽可能多地开辟新的渠道与方式进行该类音像资料的采集。

3.2.4自建非遗音像资料

首先,图书馆音像部门可根据需要通过架设卫星接收器、网络下载及与广播电台及电视台合作,在版权允许的前提下,有选择地进行复制或录制使用价值大、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音像资源。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地方口述史料、民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等尚未物质化的地方原始资料,需要通过拍摄等技术记录其田野风貌。馆员可以利用自带的录音录像设备,亲手用影像记录最具原生态的文化表现形式,诸如民俗活动、表现技能等文化创造过程能够被原貌收录,并依靠图书馆的现代多媒体技术,自制光盘等音像资料,然后予以收藏保存。例如大理学院图书馆视听资料室利用影像技术先后拍摄了《绕三灵——苍山洱海的祝福》(DV录像带-自拍)、《大理三月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文艺展演实录》(DV录像带-自拍)、《大理三月街民间洞经音乐演奏实录》(DV录像带-自拍)、《大理三月街民族情歌对唱实况》(DV)等多部影像资料片,并制作成光盘存贮,建立相应的馆藏特色影像资料信息资源库,服务于全校师生及地方民族文化研究[4]。大理学院图书馆的这一举动是图书馆自建资源的有力措施,在业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4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资料的推广应用

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化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资源,借助现代音像技术设备和多媒体载体形式,来发掘、记录和开发民间传统文化知识信息,形成馆藏非遗音像资料,进而推广利用,不但对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是有力的补充,还是对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拓展。

4.1成立非遗音像资料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资料库可以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播和地方文化数字光盘旅游产品的开发,为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带来可观的社会价值。因此,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本馆的现有条件,建立图书馆音像资源协作网,形成特色非遗音像资料库,从而方便资源的推广与利用。以国家图书馆为例,作为业内龙头,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的非遗资源众多,音像部门可以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音像资源中心,整合非遗特色音像资源信息,发挥大馆的示范效应和馆藏价值。如资料库可以细化分层,其中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影像资料信息库,在当今非遗传承人逐渐缺少甚至消失的情况下,这是可以有效防止人亡艺绝的必要措施。

4.2建立配套的非遗音像资料视听室

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能体现其使用价值,采集到的这些视听资料,需要借助一定的设备才能为民众服务。因此,图书馆有必要开辟专门的非遗音像资料视听室,并派专人管理,负责宣传、咨询、解答非遗相关问题,指导光盘等视听资料的使用,并随时接受大众的意见,以更好地丰富完善该资料馆藏。只有专门的对待,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真正做好该类资料的采集与利用。

4.3举办展览、参观活动,延伸非遗音像资料服务

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机构,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举办展览、参观活动,借助文化机构的公众影响力来弘扬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定期举办非遗影像资料展览,尤其是吸引广大未成年人、城市青年一代来馆参观展览,以增进他们对祖国民俗民间文化的了解,引领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从而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5结语

“珍藏文明发展的完整记录,保留社会风俗的历史演变,是图书馆的重要社会职责[5]。”将散落在民间记忆中、传播于民族文化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收集并进行优化整合,加以保存与弘扬,是图书馆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历史自觉。借助现代声像技术的发展,采集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完善非遗音像资料建设,通过视听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但能提升特色馆藏的资源价值,更能借此交流和共享社会文明的成果和人类知识的智慧。

作者:赵琨 单位:国家图书馆

上一篇:人文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 下一篇:医科研究生人文教育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