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30例呼吸暂停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

时间:2022-10-14 04:09:18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30例呼吸暂停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通过对3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临床观察,为成功救治提供相关的护理干预。方法:将3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无创心电监护仪进行心电、呼吸、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设置呼吸暂停、心率减慢的报警指数,观察其呼吸暂停的发生率。结果:专人护理3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两组(护理干预组和临床对照组)观察呼吸暂停的发生率。结果:经抚触、氧疗、改善卧位、氨茶碱静滴等处理,护理干预组呼吸暂停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及时采取有效地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

关键词呼吸暂停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1.229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5月收治极低出生体重儿30例,发生呼吸暂停的男婴19例,女婴11例,胎龄28~36周,体重1000~1498g;早产原因双胎2例,胎盘早剥3例,早破水11例,前置胎盘出血4例,母亲妊高症3例,羊水异常3例,不明原因4例。

呼吸暂停发生时间:出生3~5天25例,10天3例,14天2例;诊断标准:心电监护下呼吸停止≥20秒,伴有紫绀和心率减慢(

对照组资料取自2001年1月~2003年11月收治的胎龄

方法:临床对照组按专人监护,严格执行护理常规,严密观察病情如面色、皮肤温度、呼吸频率、节律、肌张力、有无胃食管反流等;保暖、供氧、监测血糖、加强口腔、皮肤、胳部、臀部护理和洗手制度,谢绝参观探视,防止交叉感染。护理干预组在临床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护理干预。刺激:当早产儿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呼吸频率减慢在80次/分以下时,监护护士在周期性呼吸阶段未给予适当的物理刺激,对每日呼吸停止的高峰时间,晚5:00~7:00,夜间1:00~2:00,采取2次/日扶触,晚4:00和11:00头部抬高倾斜15°~30°。右侧卧位和仰卧位每2小时交替1次,鼻饲前检查胃管的长度和胃内贮留量,防止胃管插入过浅和胃的过度膨胀而发生溢乳、呕吐、呛咳;吸氧;紫绀出现时给予面罩吸氧,面色苍白、肌张力低下给予新机气囊加压给氧。

观察方法:应用无创监护仪进行心电、呼吸及心率、氧饱和度监测、设置呼吸频率报警、呼吸暂停报警、心率报警后数据均被储存,以此为依据记录呼吸发作持续时间及次数。

疗效评定标准:①有效:治疗3天后,未出现呼吸暂停22例;②无效:治疗3天后仍有呼吸暂停8例,5天后有6例未出现呼吸暂停,2例病情加重引用(1次/日)机械通气治疗。

结果

经临床观察,护理干预组呼吸暂停发生率明显低于临床对照组,见表1。

讨论

呼吸暂停是早产儿常见临床症状之一,多发生原发性呼吸暂停,如果继发于某些病理因素,称之为继发性呼吸暂停[1]。50%~70%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于生后1周内发生呼吸暂停,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反复呼吸暂停可直接导致脑损害,引起脑室周围百质软化和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导致痉挛性面瘫,且脑干神经原受损,引起耳聋[2]。早期进行干预是减少和控制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重要举措[3]。应重视对早产儿的呼吸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以减少中枢损害降低致残率。

本研究证实,在呼吸暂停发生前,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采取适宜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其发生率,最大限度减轻对患儿的损害,为以后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也充分体现了护理干预在早产极低体重儿呼吸暂停预防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魏迪华.早产儿呼吸暂停56例分析.临床医学,2005,25(2):34-35.

2金汉珍,黄得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张群英,陈志伟,张红霞,等.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发育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6,4(6):523-526.

上一篇:产后大出血的防治及护理 下一篇:人文关怀护理对晚期癌症患者临终需要的实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