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骨折内固定物断裂的原因及其预防

时间:2022-10-14 03:46:56

浅析骨折内固定物断裂的原因及其预防

【摘 要】近年来随着整体医疗救治技术的改善,使得许多骨折患者得到了开放手术、内固定治疗。但随之而来的术后钢板、螺钉或钢针断裂情况已非罕见。据文章报道,接骨钢板断裂发生率在美国为8%,中华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著名骨科专家王满宜教授统计为4%,针对近年我院收治该类病人情况、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骨折内固定物――钢板、螺钉或钢针断裂原因及注意事项作如下分析。

【中图分类号】R 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646-01

病例资料:我院自2006年至2012年,收治10例骨折手术后内固定钢板、螺钉或斯氏针断裂。其中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钢板断裂1例、桡骨中段骨折内固定钢板断裂1例、股骨中远段骨折内固定钢板断裂1例、胫骨中远段骨折内固定钢板断裂2例、腕舟骨骨折内固定钢针断裂3例、下胫腓关节分离固定内固定钢针断裂1例、螺钉断裂1例。断钉(板)发生在术后3个月―20个月不等,平均为8.5个月。其中1例术后有摔伤史,6例有过早负重等经历。本组病例中,断钉(板)时8例无任何症状,复查照片时发现,5例长管状骨断钉(板)时骨折均未愈合。

原因分析:通常骨折内固定物――钢板、螺钉或钢针断裂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手术方面的问题:如固定不良、剥离太多及内置物放置位置等。(2)患者方面的问题:如过早负重或无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活动、摔倒等。(3)材料方面的问题:如应力集中疲劳断裂等。

1 内固定材料选择不当。如体格相对较大的肥胖的青壮年男性桡骨骨折,用1/3管状钢板固定,术后未用石膏外固定保护,7个月后断裂,分析原因有此钢板相对较薄弱,与肢体及体格不相称,难以承受所需承受的重量,故出现断裂。

2 手术方式设计不当。如胫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内侧皮质骨缺损者,手术未植骨,选用解剖扭转型钢板固定外侧,因对侧皮质骨缺损,应力集中在钢板侧,加重了钢板的负荷,且患者过早负重,故金属钢板很容易疲劳断裂。此患者应作植骨处理,或将钢板置于骨缺损侧,以达到力量的平衡,且避免过早负重,并且术后给予一段时间外固定保护,才有可能防止钢板断裂情况的发生。

3 患者过早负重或摔倒。许多患者认为已经有了坚强的钢板,即可替代原来正常行走,思想放松,殊不知,在骨折未达到临床愈合前,是不能弃拐行走、独立负重的。这样所有的力量由钢板、螺钉承受,增加钢板的应力摭挡作用加强,容易出现金属疲劳断裂,摔倒则是突发的暴力,出现钢板(钉)断裂是不难理解的。对此类患者,应加强术后管理及康复知识教育。反复强调负重的时机和注意事项,同时一定强调患者出院后定期回医院随访拍片、指导。

4 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可能因创伤较重以及软组织损伤严重,也可能因手术中软组织骨膜剥离太多,骨折呈粉碎伴部分缺如,感染或患者体质等原因,大部分的钢板板(钉)断裂前骨折均未愈合,距手术时间在6―12个月不等,尤其是长管状骨折,说明骨折长时间未愈合则一直由钢板(钉)受力易造成疲劳断裂。

5 钢板孔位置正对骨折线部位。钢板(钉)的位置,往往是对应骨折线水平的位置,而对应骨折线水平往往是有奇数孔钢板最中间一孔位置,或钢板的其它的任何一孔位置,此处钢板中央有一孔,两侧边缘钢板材质少,局部钢度强度,弹性模量均下降,而它又是应力最集中部位,故较易疲劳断裂,应尽可能改进钢板放置部位,将螺孔避开骨折线或应用钢板中部无孔的钢板。

6 关节部位骨折或骨折部位靠近骨折端。关节部位骨折后应用钢针内固定后,没有足够时间外固定保护,或是内固定钢针固定位置欠妥,导致不该固定的关节部固定,患者过早活动关节,造成局部慢性、反复应力集中,造成疲劳折断。骨折部位靠近关节,虽然实施了有效固定,但该部位内置物需承受更大的应力或折弯力,手术选择时可以应用相对结实的钢板、螺钉或钢针。术后给予正确指导、有效外固定保护及定期随访进行逐步功能康复训练。

7 出院后未复查,脱离医生的监管。骨折患者的恢复是一长期过程,必须定期复查,医生可根据愈合过程指导病人何时负重,如何负重,有的病人出院后从未返院,且四处行走。对于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患者,关于复位后应用螺钉、钢针固定应严格避免负重,因为下胫腓关节系微动关节、反复应力刺激,造成局部材质疲劳断裂。如定期复查,关于将有关机理告知患者,有可能避免出现此不良后果。

8 材料档次不高,品质难以保证。目前部分国产材料,价格较低,属于中低产品,虽未证实材料有质量问题,但它有可能较高端产品断裂发生率高。

9 内固定时间过长。较长时间固定,骨折愈合后,内固定物完成了使命,随着肢体活动度加大,断钉的机率增高,一般上肢一年后取出、下肢2年前后取出。

每一位患者发生骨折内固定物――钢板、螺钉或钢针断裂均与上述因素有密切的相关性,是其断裂的主要原因。同时,更多的患者受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几个危因素同时存在,不可避免的出现不良后果。骨科手术前医患双方签定详尽的告知事项,骨折内固定术后定期拍摄X光片复查是每个骨科医师常规应用的技术手段和了解骨折愈合进程的惟一客观依据。如果术后骨折处已恢复了良好的对位情况,则医院医生对病人此次住院治疗已尽职责。但当发生钢板、螺钉或钢针断裂时,引发不明理的争执使医生深感困惑。对于严重粉碎的不稳定性四肢骨折,内固定材料的选择有时是很棘手的问题,同类钢板应用于严重粉碎的骨折将大大增加其负载。医生明知治疗困难,也考虑和告知治疗结果难以满意,职责让医生不忍回避和推诿。怎样使严重粉碎的不稳定骨折达到坚强有效的固定,又能满足患肢尽早锻炼和获得更满意的疗效,仍然是骨科界继续追求的课题。

上一篇:胃术后排空延迟症11例诊治体会 下一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