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

时间:2022-10-14 03:22:02

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快速地遭到破坏。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村各项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也因此而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农民对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循环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 节约能源;环境保护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ZH183)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5.064

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现代农村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协调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的任务更加紧迫。人们必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意义

从内涵来看,生态文明首先包含一系列为环境保护和推进资本能源节省而建立起来的准则标准和组织机构;其次,生态文明包含大家在生态准则的规约下和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所采纳的生态实践活动;再次,生态文明包含强烈的生态文明观念,就是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观念。农村生态文明要求人类要爱护和尊重大自然,将农村建设得更加整洁、美丽和有序。

我国目前农村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这些问题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1.2 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各领域的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内涵及物质总量也逐渐丰富,城市城区面积面临加速扩张压力。城乡间的空间差距缩小,两者物质差距也在缩小。但城市扩张往往带来各种问题,如城市的基础设施发展的情况严重不足、资金与预算不足、人口增长导致的城市教育宣传资源的不足等。

其次, 城市发展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农村固体垃圾的处理问题,迫切需要污水和固体废物的综合管理规划。水质污染和废水处理问题不可忽视,人口增长对污水处理设备造成更大压力,污水由于缺乏监控而趋于复杂化,污水的偷排漏排造成大量清洁用水污染,对农村水环境造成破坏。

再次,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须提高文明行为观念,使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2 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

2.1我国目前节能减排的形势

目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2013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大了“十二五”后五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同时,各方面工作仍存在政策不完善、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协调不得力等问题。如果这种状况不及时改善,“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将很难实现。

2.2我国节能减排的意义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当前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突出,如果不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势必会造成社会承压过大,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所以只有坚持节约减排,才能实现经济健康发展。

2.3我国节能减排的着手点

2.3.1发展循环经济 要按照循环经济的科学理念,推进废物循环和生态农业园区建设,使我国的经济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2.3.2产业结构调整 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和生活业。

2.3.3强化技术创新 首先要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做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其次要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对于规划管理的意见与建议主要可以集中在以下几点:政府重视行政模式的转型。从管理的体制上必须要坚持专业、社会、灵活、法制等原则,在政府的功能上可以适当减少,但是在政府的专业化程度上应该大大增强;权利下放。分权无疑大大增强了政府服务的灵活性,也缩短政府处理日常事务的时间;制定科学的中长期政府发展规划,如我国目前在实施和编写的“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等;健全法律机制。健全完善和规划管理相关法规条例能使政府在把握管理的控制阶段能有可靠依据;提高居民的参与程度。公众参与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讲公众参与是公众在面临公共事务需要群策群力时,进行意见发表和投票,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指标,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义务。广义上的公众参与除了政治参与以外还必须包括对公共利益、公共事物管理等方面的参与。公众可以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直接参与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事物,更进一步使公众实时参与相关法规的制定、决策、实施与管理等。

作者简介:叶邓军,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科技组织与管理、社会学等。

上一篇:油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深化林业体制改革 夯实林业生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