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解读存在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14 02:47:04

古典文学解读存在问题及对策

古典文学作品多元解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新课标理念进一步推行,许多教师对新教材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作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支持学生的个性阅读、多元阐释。学生能多元化解读古典文学作品固然好,然而一些教师却由此忽视甚至否定作品的本意而走向对文本的任意衍义。本文分析了古典文学作品教学的多元化解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古典文学作品多元化解读对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有着明确的指导意见:“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这个意见的核心就是关注和重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而且对“个性化解读”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说明。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古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当然也应遵循这一要求。

在新教材中,古典文学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由于缺乏文言的语境以及我们过去对古典文学作品采取的教法是从作家、时代背景、作品内容、人物形象、主题到写作特点逐一分析,这些对生活在中外文化交融时代的中学生显然很难有吸引力,因此,古典文学作品在新课标理念下怎么“教”,也已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热点,同时又十分自然地成了教学的弱点和难点。这一问题,不仅为众多学者所关注,也是众多中学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新课标理念进一步推行,在古典文学作品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老师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语文活动实践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许多深刻、新颖、独到的见解应运而生,课堂教学因而变得生动有趣。这既是社会日趋多元化,人们思维日趋活跃、个性化的表现,也是随着新课标理念推行,学生思想不断突破僵化框框,敢于表达自己声音的表现。然而在这背后,也出现了一些剑走偏锋现象。

(一)漠视文本,刻意求新。新课标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理解,在教学中刻意标新立异。如有一位教师讲《季氏将伐颛臾》一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我们都知道,本来季氏的着眼点是鲁国内部的权力之争,想通过伐颛臾为自己争权夺利增加砝码,这是孔子洞若观火的见解,这句话很好地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远见卓识。但有个同学却据“危而不扶,颠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一句,推断孔子认为季氏担心的是自己内部没有得力的助手。对这一明显偏离课文原意的错误推断教师竟然连声叫好,还呼吁其他同学为这位同学的“有新意的见解”鼓掌。难道为了创新,就可以凌驾于教材之上、随意误解甚至曲解课文作者的本意吗?

(二)忽视背景,主观臆测。古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选入教材的古典文学作品除了以意境引人入胜外,就是以情感人:或喜或怒、或爱或憎、忧郁、愤激……这些都是由作者独特的处境、身世经历、思想倾向、个性特征以及文化修养所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若不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背景材料,就不能启发引导学生调动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以及文化素养去体验作者当时的情绪,也不能达到如见肺腑、如共痛痒那样相知相亲的境地,即那种“感同身受”的境地,这样学生难以真正感悟作者所表达的各种思想感情。

比如,如果对唐代的与当今的概念区别和唐代的文人有当时特有的作风等背景知识不了解,那么在学习《琵琶行》一文时,学生自然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白居易为何要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一个是朝廷命官、大文豪,一个是长安故倡,身份相差太大,这种感叹又何以会成立?对于这一问题,如果以现代的观念去理解,会觉得白居易很不正常。当今社会哪有行政官员或作家见到引为知己的?即使引为“红尘知己”,可又有哪个会写文章昭告天下?

(三)藐视先见,热衷否定。新课标强调,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据此,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解读听之任之,而不加以评判、引导,造成有的学生以否定为乐。凡是传统的说法,教材与教参里延用的,否定了之,不管自己的观点能否立得住脚跟,从而导致了学生对文本任意性解读、误读的现象十分严重,文本的许多潜在价值由于缺少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得不到应有的开掘。比如,有同学在阅读《智取生展纲》的过程中,非常细心地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整篇课文氛围严肃,气势压抑,但也出人意料地写到一次笑声,这就是杨志被迫同意大伙在黄泥冈歇息后,“众军汉都笑了”。

有同学认为这似乎是一处闲笔,删掉它既不影响文字通顺.也毫不影响故事情节的推进。还有同学认为可以把这句话移至后文中杨志同意他们买酒之后,相关句子改为:“听了这话,众军汉都笑了,凑了五贯足钱,来买酒吃。”似乎能买酒吃比能坐下来休息更让人高兴。应该讲,同学们对这个细节的发现是颇为独特的,但是对这个细节作用的理解却又不太站得住脚。

其实对这个细节,如果我们去关注一下故事情节,便可知道:这是文章中最为精彩的一个细节。“众军汉都笑了”出现在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的关口——押送工作由严密执行转化为漏洞出现,杨志由主动指挥转化为被动招架,以老都管为核心的众军汉由被动执行转化为主动要求,因而这句话也就成为杨志押送失败的一个潜在标志。可以说,情节进行到这里,杨志已经没有原则了,因而,杨志的失败是可以预见的——下文中同意众军汉买酒解渴(此乃黄泥冈和整个押送途中的大忌)以及最终遭到打劫,在这里已经埋下伏笔。总之,对这一简单的神态描写,不是可有可无的闲散之笔,而是作者巧妙设置的机关,既不能删除,也不可移动。

上一篇:古典文学与写作教学收集 下一篇:家纺企业固废管理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