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新技术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10-14 01:58:35

浅析高新技术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摘 要:近年来,国家鼓励创新发展,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并提供多项优惠政策,但能够享受的前提是企业的研发费用核算规范、归集准确。目前很多高新技术企业会计核算仍存在较多问题,导致无法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或对企业自身造成较大风险。本文将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核算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以创新、科技和创新为核心,发挥科技创新整体引领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对于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更是给予多项优惠政策,体现对科技创新的政策倾斜。而研发能力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不断提高离不开研发费用的投入。另外研发费用也是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及审查税收优惠政策享受资格的重要指标,因此企业研发费用核算是否规范、归集是否准确关乎企业能否享受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也影响企业对内部研发活动的管控及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问题进行如下探讨。

一、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政策概述

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印发的通知》(国科发火〔2016〕32号)规定,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的居民企业。

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企业方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企业申请认定时须注册成立一年以上;(2)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对其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3)对企业主要a品(服务)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技术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4)企业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可依据税法规定,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相关手续,除了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税率缴纳外,还可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前提是企业的研发费用核算规范、归集准确。但目前很多高新技术企业会计核算仍存在较多问题,为企业申请认定高新资格及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带来极大风险。

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核算存在的问题

1.研发费用会计核算体系不健全

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非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内部财务人员对国家最新的财税政策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不熟悉,从而未对企业研发费用进行规范的会计核算。有些企业未单独设置研发费用科目,仅建立辅助帐进行统计,导致研发费用散落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下的各个明细科目中,核算不够明晰。有些虽然单独设置了研发费用科目二级科目,但由于未能综合考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要求,导致三级明细科目设置不合理,对后续高新企业认定及汇算清缴工作造成影响。另外研发费用核算不清晰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管理,对合理管控研发活动带来一定困难。

2.研发费用确认和计量不规范

一是企业内研发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同时进行或多个研发活动同时进行,而在多个环节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导致无法准确计量研发费用。例如研发与生产经营都需要的水电等动力,企业往往人为设定一定比例进行分摊,但却缺乏相关依据,对研发费用及生产成本核算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另外研发人员同时承担多个研发项目时,对于每个项目承担人员工资的确认也往往采用直接平摊的方式,缺少相关信息支撑,大大降低了研发费用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二是研发费用资本化确认不规范。实务中,很多企业内部研发立项混乱,还有一些企业因为研发活动具有较高风险性,考虑到失败可能性较大,于是对一些研发项目不予立项,仅在研发成功后补充立项,这些都给财务人员后续确认和计量研发费用造成极大困难。并且财务人员非技术人员,对研发活动缺乏一定了解,加之部门间沟通不畅,因此难以对研发费用资本化条件和时点做出准确判断,造成研发费用资本化确认不规范。

3.研发费用信息披露不充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当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然而大部分上市公司由于高层管理者对此问题不够重视或基于保密角度考虑,钻取信息披露制度的漏洞,对企业研发费用信息披露模糊或没有披露,极大降低了财务信息质量,影响投资人及公众对企业的全面认识及评价。上市企业尚存在此问题,而未对外公开财务报告的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其研发费用信息披露情况就更可想而知了。

三、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核算建议

1.健全研发费用会计核算体系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及其应用指南要求,将研究开发项目区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满足资本化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因此企业应在总账设置“研发支出”科目,同时下设“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二级科目。此外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设置三级以下明细科目,主要有“人员人工费用”、“直接投入费用”、“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新产品设计费等”、“其他相关费用”等6大项,并设置部门、项目及资金来源的辅助核算。期末全面分析“研发支出”,达到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予以资本化,结转计入“无形资产”,不满足条件的进行费用化,并转入“管理费用”。

2.规范研发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一是加强对研发费用原始资料的收集,准确归集和分配相关费用。针对6大项明细科目原始凭证设置,做出如下建议:(1)“人员人工费用”按照人力部门提供的出勤记录及分配表为依据,区分研发人员和非研发人员工资,多项目研发人员工资按对应项目工时进行分配;(2)“直接投入费用”“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等应区分研发使用和生产经营使用,属于研发活动耗用的,应写明对应研发项目,并请研发负责人签字确认,不易区分的可采用工时、材料耗用等方式进行分摊;外购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可以按照相关凭证登记;内部发生的应当通过内部结算价或者作为费用、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摊;(3)“新产品设计费等”及“其他相关费用”等需取得原始票据及合同等资料,并标明具体对应的项目,需经办人与研发负责人签字确认。

二是加强内部控制,规范研发立项及资本化活动。企业应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及其解释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尤其针对研发活动建立完善的测评体系及严谨的报告制度。财务部门可依据测评结果及报告情况判断研发活动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从而对资本化时点做出准确判断。另外应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针对本企业研发活动特点,建立系统化培训体系,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财会专业知识以及企业研发技术相关基础知识的培训。

3.及时规范地披露相关研发费用信息

上市公司应披露“期末无形资产中通过公司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占无形资产余额的比例”。因此,上市公司应增强信息披露的力度,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披露相关信息。此外建议上市公司在无形资产附注中还应披露“本年度研发支出总额占公司本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在管理费用附注中,单独列示计入当期损益的研发支出,或在无形资产附注中增加“本期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总额”。通过这些指标可以更加详细地反映当期研发活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从而使企业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研发能力有更加全面和直观的了解,对企业财务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

对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g企业,也应尽量按照上市公式披露要求完善内部财务报告内容,一方便可以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详尽的信息,提高研发效益,为高层决策者提供重要支持,另一方便也可为外部监管提供重要依据,为日后吸收投融资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S].国科发火〔2016〕32号.

[3]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通知[S].国科发火〔2016〕195号.

[4]陆道翔.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规范研发费用会计核算的对策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6(15):218-219.

[5]赵团结.研发费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的一项难题[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10):13-15.

[6]杨知宇.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信息披露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386):76-78.

[7]程新生,傅寒冰,左倍恩.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6(5):37-43.

[8]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S].财税[2015]119号.

上一篇:金融会计风险及防范策略 下一篇:基于GONE理论的IPO上市财务造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