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2-10-14 01:48:39

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43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4-0368-03

【关键词】 职业;紧张症;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保健服务

开展对教师职业紧张状况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由于我国在职业紧张研究方面起步较晚[2-3],系统性研究还不完善,而且这些研究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该研究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进行定量分析,分析职业应激源、紧张反应各个具体层面、反映应付策略对个体和组织紧张度的影响,为缓解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张因素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武汉市某区3所高中、8所初中、4所小学有1 a以上工作经验的在职教师83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学校类别分为高中组(241名)、初中组(393名)和小学组(196名)。

1.2 研究内容 (1)基本情况,含性别、年龄、学历、教龄;婚姻状况和家庭收入情况;职业满意度、是否班主任;生活、饮食规律,体育锻炼情况等。(2)行为类型,采用A型性格量表(TABP)[4]测试行为类型,该问卷包含60个题目,分为时间紧迫感(TH)、竞争性(CH)、测谎(L)3个部分。TH共有25个项目,显示时间匆忙感、时间紧迫感和做事快节奏等特点;CH共有25个项目,显示竞争性、缺乏耐性和无端敌意情绪等特征;L共有10个题目,为测谎题,当L≥7时,该份试卷视为无效。行为类型判别标准[5]:A型为TH+CH>28;B型为TH+CH

1.3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运用EpiData 3.02建立数据库,所有统计均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不同行为类型教师职业紧张状况 表1显示,不同行为类型的教师职业任务、职业紧张反应得分依次为A型>M型>B型,个人应对资源得分则为A型

2.2 不同背景、生活工作因素对教师职业紧张的影响 男性、教龄短、未婚、学历本科以上、学校教师人数≥100人且月收入≥1 000元的教师职业任务、紧张反应得分高;个人应对资源得分30~40岁年龄组、教龄为4~19 a组得分低,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各因子比较,男性、教龄长的教师理性处事得分高;女性、30岁以下、40岁以上、未婚、专科以下文化程度教师自我保健得分较高;班主任组职业任务得分高于非班主任组,而在职业紧张反应、个人应对资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此外,生活规律教师职业任务、职业紧张反应得分低于生活不规律教师,而个人应对资源得分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坚持体育锻炼教师职业任务、职业紧张反应得分低于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个人应对资源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医疗保障教师职业任务、职业紧张反应得分均高于有医疗保障教师,个人应对资源得分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教师紧张反应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以紧张反应(PSQ)及4个子项作为因变量,以教师个人背景因素、职业任务(ORQ)各因子、个人应对资源各因子作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任务冲突、工作环境、任务不适、责任感、A型行为类型可加重业务紧张反应,而社会支持、理性处事、坚持体育锻炼、担任班主任、有规律的生活、已婚等可降低业务紧张反应;任务冲突、任务模糊、A型行为类型、责任感、任务过重可加重心理紧张反应,而社会支持、娱乐休闲、理性处事、男性、自我保健可降低心理紧张反应;任务冲突、工作环境、责任感、年龄、A型行为类型、任务过重等加重人际关系紧张反应,而社会支持、年龄、担任班主任、坚持体育锻炼、已婚等可降低人际关系紧张反应;任务冲突、工作环境、过去1 a内是否住院、责任感、任务不适、社会支持、行为类型、年龄等可加重躯体紧张反应,而理性处事、自我保健、生活规律性、社会支持、学校层次可降低躯体紧张反应。

3 讨论

3.1 行为类型是影响教师职业紧张的主要内部因素 A型行为类型是研究最多的与职业紧张有关的个性特征。Caplan的研究表明,A型行为的个体更易于以一种超常的方式感受紧张,A型行为的个体同 B型行为个体相比更易于对他们的工作产生不满足感,其心理卫生水平下降得更多。调查结果显示,A型行为与职业紧张反应呈显著正相关,是职业紧张反应(尤其是心理和躯体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具有A型行为的教师对工作的过分投入、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以及强烈的竞争意识使其产生工作负荷大、责任重的感受,而相对地忽视了生活其他方面,无暇于休闲娱乐。提示,A型行为者应注意将时间紧迫性、竞争性与敌对性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对于自身的长处与短处也要有清醒的认识,教学工作中要时刻注意扬长避短,避免因工作中的一些挫折导致不良的心理状态,从而避免高度紧张的发生。

3.2 教师职业性质是影响职业紧张的主要外部因素 教师职业紧张反应及其各因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大部分职业任务因子、个体应对资源因子进入方程,是否担任班主任也进入大部分方程,其中任务冲突进入了所有方程并起到第一因子的作用,说明在中小学教师中任务冲突对教师紧张反应影响最大;担任班主任在方程中能降低职业紧张程度,这与笔者的假设正好相反,可能与学校在选择班主任时,往往选用性格较稳重、能力较强的教师有关。

研究还显示,教师教(工)龄、收入、工作强度以及学校规模层次对教师职业紧张是有影响的。教(工)龄短的教师感受到更多的压力,产生更多的不良紧张反应,可能与这类教师社会阅历浅、易受外部环境影响,自我调节和处理复杂人际关系能力较弱,对组织氛围的好坏敏感有关。学校规模越大、月收入越高、工作强度越大,教师感受到的紧张和因此产生的紧张反应就越强,这可能与竞争激烈有关。

3.3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对教师职业紧张有一定影响 此次调查发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教师职业紧张产生影响。不同性别教师在职业任务、职业紧张反应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得分均高于女性;男教师职业紧张因素主要来源为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任务冲突和责任感,这可能与男性的社会角色有关,男性往往事业心比较强,对工作所负的责任更多,竞争性更强,学校对他们的工作要求更高,所产生的任务冲突机会更多,从而进一步说明了男教师产生的紧张反应主要表现在业务紧张、人际关系紧张和躯体紧张3个方面。年龄对职业紧张的影响主要反应在个人应对资源和职业紧张反应上,高年龄组个人应对资源总评分明显低于低年龄组,而业务紧张反应和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得分高于低年龄组,反映出高年龄教师在面对现代科技知识更新快,新学科、新技术不断涌现,较难跟上形势;而年轻教师具有工作积极性、激情高,表现欲强的特点。不同文化程度教师在职业任务、职业紧张反应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认为文化程度高的教师一般在学校是业务骨干,在工作中所承受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冲突更多,更易产生任务不适和任务模糊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案例分析 下一篇:广西大学1991-汉族学生血压变化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