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思维碰撞的火花 呈现复习课堂的精彩

时间:2022-10-14 12:32:33

捕捉思维碰撞的火花 呈现复习课堂的精彩

小学数学复习课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对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学习,以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深化掌握数学技能的课程。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对原先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高层次的再学习。它既是一个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牢固掌握、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认知策略的取得、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的极好时机。复习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平时的复习课教学中常出现“习题一统天下”“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让多数学生对复习课产生厌烦情绪,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要克服这样的弊端,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使生生、师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进行思维碰撞,才能焕发学生在数学复习课中的生命活力。

下面,笔者结合“方程”(整理与复习)一课谈谈如何在复习课上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引领,小组交流唤感知

1.设计尝试学习单,布置课前复习。

课前布置具体的复习要求,让学生在复习回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整理,同时可以记录与此相关的问题。这样既使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体现了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又为教师收集信息提供了机会。这是上好自主式复习课的前提。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学习、精心准备,既可记录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包含自己已懂且十分有价值的问题;既可请求同学帮助,也可向同学挑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对知识、对问题解决的期待之中。

例如,在教学“方程”(整理与复习)这一课前设计以下尝试学习单。

第一层次:理一理。

(1)什么是方程?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

(3)什么是解方程?解方程要注意什么?

(4)你认为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关键是什么?

第二层次:练一练。

(1)出示等式、不等式、方程,要求学生分类,并说一 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根据等式性质,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15+x=34 x÷4=2.5

15+x-=3 4x÷4=2.5

(3)解方程:课本第114页第2题。

(4)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出示图形想公式,出示中心句想数量,然后列出相应的方程)

这张学习单的设计,基本包含了方程这部分内容所有的知识点,能尽快地帮助学生再现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等,使学生以更优的状态投入后继的交流和学习中。

2.小组交流,互教互学。

课前充分感知后,学生期待课上的交流碰撞。所以课始,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整理的知识要点,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逐步充实、完善,再提出自己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尽量争取在组内成员帮助下解决。这样的小组交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空间,使每个学生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合作的价值。

二、以理带练,分块梳理促提高

小组交流后,学生对有关方程的知识点有了比较明确的整体把握,接下来分块逐步梳理,以理带练,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有评价他人的权利,从而促进每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下面就列举本节课中两个层次的汇报交流,展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与思维碰撞,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并掌握方程有关的知识。

例如,“理一理”中的第1题:方程与等式。

1.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你对“理一理”中第1题的理解?

2.整理:你能用“一定”“可能”“不一定”等词说说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没有文字的韦恩图,让学生将“等式”和“方程”分别填在内、外圈中)

3.分类填空,交流汇报课前学习单“练一练”的第1题。

师:找完等式后,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怎样找方程会比较快,为什么?

4.判断(课件出示)。

师:老师这儿有几道判断题,看哪些同学反应快!

(1)等式一定是方程。( )

(2)2x+3=x+4 是方程。( )

(3)当a=3时,2a-1的结果是4。( )

这个练习可以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逐题完成,并说说这样做的理由。以上环节的处理体现了理练结合的特点,如用表示可能性的词语说两者的关系、在韦恩图上标注文字这两个练习,使学生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分类填空和判断这两个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进一步明白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

又如,“理一理”中的第4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1.师:上面学习的这些知识都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

2.评析:学习单上“练一练”的第4题。

A.根据下列条件先口述数量关系,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1)小华体重x千克,老师体重65千克,比小华重20千克。(这里可渗透一题多解以及解如65-x=20这类方程的方法)

(2)老师今年39岁,正好是芳芳年龄的3倍,芳芳今年y岁。

(3)正方形边长x厘米,周长60厘米。

B.出示课本第114页第3题,请学生自己读题后理解题意。如有学生不理解,指名到前面操作实物,使每位学生都理解圆柱薄膜卷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1.5米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宽,30平方米是长方形的面积,现在要求长方形的长,请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式,再按照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独立解答在作业纸上。(指两名中等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评析,再次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

3.小结:我们可以利用公式或数量关系来列方程。

4.提问:通过以上学习,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吗?

这个环节的交流,着重让学生根据题意用等量关系式表述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理解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可以根据练结表述数量关系的方法,如抓住题中的关键句分析关系式、利用图形计算公式表述数量关系等。课本第114页第3题的解答,让学生进一步理清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体现了分层指导的理念,实现了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的目标。

上一篇:“有趣的七巧板”数学活动设计 下一篇:研究性课堂,在学生的质疑中动态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