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创造性思维

时间:2022-10-13 09:27:47

发挥创造性思维

人的一生应该是创造的一生。从小就应该培养创造的能力,小学、中学、大学,都应该贯穿创造性的教育。特别是博士生学习阶段,“创造性”成了学习成败的关键。因为越是高深的知识,就越需要培养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人的生理成熟期开始在15、16岁时,即“逆反心理”时期,标志是他敢于挑战父母了,是无意识的生理成熟。人的心理成熟期是在30岁前后,即古人说的“三十而立”,大致是这个年龄阶段。这是学会“反思”的时期。反思一切规范是作为“人”的有意识的、更加重要的成熟。有许多人一辈子都不会反思,这就意味着一辈子没有断奶,一辈子是听话的幼儿。你要当博士硕士吗?你就必须在精神上彻底“断奶”,甩掉思想的拐棍。

人生在50岁、60岁、70岁时达到心理成熟阶段,这不以年龄计算,达者为先。60、70岁时达到理想境界的,叫做“衰年变法”。

如何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是博士生随时要思考的问题。就是要学会用新的思维,去打破旧传统和旧模式。

研究生不能要求导师保姆式、手把手式的,“导师,您教我这个吧,教我那个吧”。这不行。博士生和导师的关系是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如果教博士生还“手把手”,这无疑是害了学生。所以,博士生的学习要贯穿“独立创造”四字。

创造思维能力是很难教的,这有点像作曲老师教学生写旋律。好听的曲调是教不出来的,要靠学生从胸膛里流出来。创造思维,则要靠学生从内心悟出来。

当然,创造思维也具有它的客观特点,如它的新颖性、独创性、反常规性、奇异性、探索性、幻想性等等。我在教学中常常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以下一些方法,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鼓励学生提问。教导我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要敢于对已知的事物产生怀疑,要敢于怀疑已有的定论。博士生必须要有足够的思考的时间。避免变成“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培养勤思考、能怀疑、敢提问的精神。树立“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要会从豆腐里头挑骨头。

其次,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即不迷信专家、权威的结论。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说:从来这么做的,就对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创造性思维的大敌是习惯性思维,要努力避免陷入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式。鼓励博士生突破自己导师的学术结论,敢于挑战导师。南京艺术学院的音乐学博士生,敢不敢向居其宏、伍国栋等博导挑战啊?敢和你的导师唱反调吗?可能不敢吧?他们是大权威啊!质疑他们,那还了得!但是,我想说的是:不敢向导师挑战的博士生就不是富有创造性的博士生;不能超越老师的学生就不是一个好学生。青出于蓝而要胜于蓝。

第三,鼓励学生掌握“多向思维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逆向思维法,即“反思法”,即与正常思维不同的“不正常思维”。除了反向思维之外,也要掌握斜向思维、横向思维、侧向思维。总起来即是“多向思维”。这有点像音乐中的复调思维或者多调思维。佛学中的“二相之法”(即“生灭”、“有无”、“来去”等)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反思就一定对吗?太不一定了。“反思”的正确率和成功率一般比“正思”要小得多,也危险得多。有时需要铤而走险,有时需要走点极端。陈独秀说过:“绝对不说人云亦云豆腐白菜不痛不痒的话,我愿意说极正确的话,也愿意说极错误的话,绝对不愿说不错又不对的话。”反思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一手段,来重新审定陈规,对常规作出新的判断:它有多少不足?它有多少正确面?可以怎样来补正它?通过“反证法”,对原先的结论作出理性的解读。

反思是打开思路的一种可行方法。可以帮助你寻找到好的突破口。“多向思维”和“反思”是一种智慧之思。因为它符合辩证法:从两面(正面和反面、外面和里面)看问题。视角多了,看问题就相对全面了。

“多向思维”方法的获得,要靠长期的努力。首先要有这个意识。然后追求“顿悟”,而“顿悟”的基础是“渐修”。

第四,开设“研讨课”,让学生登上讲坛,大胆宣讲。“研讨课”是一种适合于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式的教学。《易经・上经・乾》说:“学以聚之,问以辩之”,正是这种好的教学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以广博、丰厚的知识为基础的,切忌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所谓“开拓创新”。如果不将功夫下在扎实的基本知识上,“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我强调要勇于反权威,但是,只有当你的知识积累真正超过了权威,才能真正的反权威,否则就是“无知者无畏”,只能喊喊口号,显示自己的狂妄而已。

博士生的创造力资源要靠导师来开发,但是更加重要的是要靠自己来开发。悟性、灵性是不好教的,要靠自己的渐修和顿悟。正如《坛经》所言:令学道者顿悟菩提,令自本性顿悟。

博导的学术生命力当然也在创造思维上。这一点,对学生和导师的要求是一样的。但是对博导们来说,很难做到每个人都有青春勃发的创造精神了。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现今的博导大多五、六十岁了,听得多了,什么都“耳顺”了,不敏感了,随大溜了;做事不敢超越规矩了。这就是老态,失去了创造的冲动。而这正是博导们要严加避免的,创新思维是一辈子的精神追求。

上一篇:曾遂今所著《音乐社会学》可读性强 下一篇:德国古典音乐 借明星推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