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遂今所著《音乐社会学》可读性强

时间:2022-10-11 06:26:37

曾遂今所著《音乐社会学》可读性强

音乐社会学作为学术研究,一般认为始于20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的未完成遗稿《音乐的理性基础和社会学基础》。在我国,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音乐社会学的研究则从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20余年来,诸多学者文人或引进翻译、介绍解释西方音乐社会学,或研究探索、反省思考中国的音乐社会互动关系。这些思考、观点、论文、著作中,尤以曾遂今教授的《音乐社会学》为代表。

书之前,曾遂今就已经于1997年出版了引音乐学界纷纷关注的《音乐社会学概论》。而自《音乐社会学概论》面世以后,社会发生了变化。在音乐领域,市场经济所导致的音乐商品化进程,消费社会所带来的音乐消费新方式,大众文化所引发的音乐审美新趣味,网络技术所产生的音乐传播新方式……这一切都要求人们要对当前的社会音乐进行实时的观察与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著者在《音乐社会学概论》一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删减,并补充入最新的音乐社会学观点和大量的富含阐释意义的图片,于2004年出版了《音乐社会学》一书。该书一经出版,便在国内音乐社会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凡写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学术论文,几乎都直接或间接从该书中引用相关理论;而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众多艺术类、音乐类专业院校,则更是将其作为指定教材。

笔者重点就该书的体系完整性、理论创新性和形式生动性等方面谈一些读后感。

一、体系完整

作为中国音乐社会学的奠基之作,体系完整是首要条件。全书思维开阔、逻辑严密、叙事宏大。从古今中外的音乐社会观描述到比较国外音乐社会学研究之异同,作者都在绪论以及第一章“音乐社会学的学科认识”中详加阐述。

接着,作者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职能、学科结构四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他对中国音乐社会学的学科建设之思考,这些思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紧紧围绕“中国当前的社会音乐”这个主题展开。在笔者看来,与其他音乐学科如音乐史学相比较而言,音乐社会学是一门“当前”重于“过去”的学科。因此,曾遂今的这本专著,在内容与时代的结合度上的确是具有真切的“与时俱进”的品格的;而其中的学科建设论层次之分明,逻辑之严明,操作之简易,更为当前中国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体系框架。

曾遂今采取了根据社会音乐活动要素来分解剖析的方法。这些主要的要素亦即章节的分类为:一、社会音乐活动的主体构成――人,这里包括“音乐听众”和“音乐职业”人员等两大主体;二、社会音乐活动的客体构成――物,这里的物专指音乐,而在当前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里的音乐主要以“音乐商品”的形式呈现;三、社会音乐系统的内部运动机制构成――从社会音乐生产到音乐传播再到音乐流行最后到音乐批评,系统观始终贯穿于全书的体系构成。本书在体系上做到了宏观与微观结合,本土化与系统化的结合,为我国音乐社会学的研究在整个体系结构上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和规范。

二、理论创新

《音乐社会学》一书的最大亮点是该书作者并没有生搬西方的音乐社会学理论来硬套中国的现实音乐情况,而是在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之后,提出了众多形象生动且极其符合中国现实的音乐社会学理论。如音乐听众的分类法,国外诸多学者如阿多诺、祖格尔曼、索霍尔等人都曾经提过,但这些分类似乎并不符合中国的现实状况。因为中国的听众分类涉及到具体的民族分布、人口构成、城乡结构、听众欣赏心理状态等具体要素,而这些,只有在对中国当前的现实状况做过具体细致的研究之后方能得出分类。曾遂今所提出的中国音乐听众三分法显得更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本书之中具有创新性的理论特别一提的便是关于音乐传播的研究。作为中国最早开始研究音乐传播并一手创立音乐传播学科的学者,曾遂今先生有关音乐传播的主要思想都体现在该书的“音乐传播”一章中。在本章中,作者详细系统地阐述了音乐传播的概念、功能、模式、传播媒介、传播形式,这些理论视角独到,至今仍为国内音乐传播学界所通用。

上一篇:独臂指挥与首演作品 下一篇:发挥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