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武:边潜边摄,玩到70岁

时间:2022-10-13 09:18:52

鸡毛海星里的共生虾、怀着宝宝的排骨虾、抚育孩子的梭罗鱼、分娩中的豆丁海马、准备进食海鞘的西班牙舞娘(海兔中的一种)……孙少武用他的镜头,记录着海底的生物世界。

只有带了相机下海,他才变得有满足感。潜水6年,前后用了5套摄影装备,平均一年多换一次相机。从最初的奥林巴斯5050,到了现在的尼康D2X;潜水的地方越来越多,足迹遍布亚、非、欧、澳洲;拍摄的东西越来越细小,从15米长的鲸鲨,到1厘米的豆丁海马。这一不留神,玩出了名堂。

我不是装备狂

把价值不菲的摄影器材一次次扔下海,算是“装备狂”吗?

怎么会?我的摄影器材放在现在的行情,都不贵了。我这人就爱较真,买就买最好的,不然拍不到好图就怪装备了。现在这套,用上两三年都不成问题。

为什么会爱上潜摄?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看到国内会潜水、会拍照的人实在太少了,既然自己两样都会,为什么不试试?就这样,从最初的南澳岛、担杆岛,到东沙、西沙、南沙,到菲律宾、印尼、马尔代夫、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孙少武就用他的相机,拍下游历的足迹。有一天,著名摄影家谢墨找到他:“能不能教我潜水摄影?”

以前的“潜龙网”,他认识了一批国内外的潜水名人;到现在,谢、孙一起创立的“蓝域潜水摄影网”,一个供潜摄爱好者交流的网站,现在已经有600多名会员。

孙少武的作品刚获得省级赛的金奖,还有纽约摄影学会的评委推荐奖。在“蓝域”,他的帖子浏览量往往都达到两三万。

名堂玩大了。

从渔鱼到娱鱼

以前,孙少武的兴趣是打野战、收藏军装。对他来说,能在海边吹风、吃吃海鲜,比起差旅公干更好玩。真正接触潜水是在2002年,动机仅因为朋友说,“新鲜的鱼生,是自己打鱼上来就地分切的。”于是他在广州的祈福新村学会潜水,也学会像香港潜友那样――一手拿鱼枪,一手拿相机。先给一两百斤的鱼拍个遗照,然后把它吃掉。

渐渐他觉得,同时拿鱼枪和相机,没办法好好潜水。于是,他正式踏入潜摄的大门:知道得越多,越发觉其中的精彩,官服鱼在黄昏时间;海参与帝王虾是共生关系;虾虎鱼和鼓虾则是同居;还有农历十五后三天内,天亮前,雄性后颌鱼会将含在嘴里的卵吐出……如他所言,不带着拍摄目的下水,潜三四年之后人会闷,必须要找点兴趣支持自己下水,就如潜摄,能让自己多了解海洋环境、物种类别,让大家通过图片,懂得人类加强对海洋保育措施支持,大自然才会呈现美丽的海底世界。

从广州到香港,从香港坐16个小时的船到东沙潜水;飞抵雅加达,再到澳洲北方的印尼巴布亚省(Papua)的Raja Ampat。下机后,上船开展六七天的船潜,清晨5点下水、取景拍摄,就为目睹罕见的车鞠、鳐鱼、须鲨。07年出国潜水6次,平均下来每两个月一次,每次10天以上;去年“忙了些”,也出去了4次。累吗?他反问我:“你看见刘德华、张学友在你面前走过,你会追,还是会觉得累?”

每一次“潜程”,准备期大概半年。首先考虑的是航班和旅馆,不坐廉航、只挑有专业潜水向导的酒店。“水下摄影是争分夺秒”,专业的潜导会直接带你到精准的地方,掀开海葵让大家拍小丑鱼、指出只有一厘米长度的豆丁海马就“钩”在哪棵海柏上……

教练朋友

也有遇到过危险:在东沙,洋流很急,感觉脸上的肌肉被水流冲得乱震;在印尼巴布亚省――巨大的漩涡从海底搅拌着到海面,心寒啊。“我首先发现了,就上来了,在船上看到水面的漩涡,真替水下的潜友捏把汗。幸好最后都没事。”

近年身边不少朋友加入潜水大军,两三天考回来的潜水牌,连在水里怎么做“安全停留”(注:①)都不知道,和他们玩,出了事怎么办?于是他到香港考了国际潜水教练协会(NAUI)潜水教练和高氧潜水教练的牌照,“一边指导,自己一边也在不断进步”。他的出发点是:潜水和摄影更多的是一种分享、交流的活动。你不懂,我可以看着你;你懂,大家玩得更放心。

潜水次数越多,交换氮气时间越要充足,一旦潜得“过火”就会造成减压病(注:②)。他给自己下了规矩:一天顶多不超过四潜,“我才不要像那些潜水狂人一天七八潜,我要慢慢玩,玩到70岁。”

上一篇:关注脊椎:别为五斗米折腰 下一篇:增田裕一的故事:手表世界里的摇滚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