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受体反应亢进症20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13 06:26:29

β-受体反应亢进症200例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9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08)-2-0081-02

【关键词】 β-受体反应亢进症 临床观察

β-受体反应亢进症或β-受体功能失调综合征(β-亢)是一常见病,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心肌炎、冠心病、高血压病、嗜铬细胞瘤、甲状腺机能亢进等[1]。本文通过对200例β-亢的临床分析,以期正确检出和诊断β-亢。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本组选自我院门诊或部分住院病人共200例,男79例、女121例,男女之比为1:1.53,年龄14~80(平均40.11±13.4)岁。另选择健康对照组39例,男16,女21,年龄19~74(平均37.87±15.6)岁。

1.2 卧位、立位心电图 正常对照组39例,卧位、立位各导联(含Ⅲ、aVF)均未见ST-T异常改变。β-亢组:卧位检出Ⅱ、Ⅲ、aVF和(或)胸导联ST-T改变,立位更多导联、更显著改变46例(23%);卧位检出T,低平、双相或倒置或合并TaVF低平属于正常范围,立位却表现上述ST-T改变61例(30.5%);卧位各导联(含Ⅲ、aVF)正常,立位却表现ST―T改变76例(38%);立卧位仅表现个别导联T波改变,或仅TⅡ,Ⅲ、aVF,略压低17例(8.5%)。

1.3 卧位、立位心率 对照组:卧位心率66.8±5.7次/分,立位心率75.03±6次/分。立卧位心率差数为8.23±4.3次/分。β-亢组:卧位心率75.1±11.6次/分,立位心率92.06±13.9次/分。立卧位心率差数为16.95±9.18次/分。两组立卧位心率差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9.05,P

1.4 卧位、立位心得安试验 本组45例作卧位心得安试验ST―T改变完全恢复正常(既与试验前比较各导联ST-T改变完全恢复正常)36例(80%),部分恢复正常(既至少有2个导联ST―T改变在实验后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9例(20%)。本组3l例作立位心得安试验ST―T改变完全恢复正常21例(68.7%),部分恢复正常10例(32.3%)。两者经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O.05)。

1.5 卧位、立位心得安试验心率 本组45例卧位心得安试验后心率为66.07±7.49次/分,31例立位心得安试验后心率为71.13±8.6次/分。分别与正常对照组卧位、立位心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6 临床症状 本组200例中胸闷135例(67.5%),心悸125例(62.5%),头晕115例(57.5%),乏力109例(54.5%),晕厥15例(7.5%)、易激动、失眠、多汗、胸闷、气促、咽部阻塞感、低热恶心、四肢抖动等症状。

2 讨论

β-亢与神经官能症相似,主要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2],在过劳、情绪激动、神经紧张或精神创伤等应激情况下,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心脏β-受体呈现高敏状态或β-受体功能亢进为突出表现的心血管临床症候群[3]:胸闷、心悸、乏力、头晕,以及急燥易激动、失眠、多汗、胸痛、气促、低热等,本组还检出短暂“晕厥”8%。上述症状在站立情况下加重,在卧位或巨应性恶心、呕吐则减轻,确系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两者神经活动的不平衡状态。本组立位心电图ST―T改变阳性检出率达91.5%,说明立位时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在卧位心电图ST―T正常的本症患者取立位时ST―T发生异常改变或卧位心电图ST―T异常取立位时ST―T异常的程度与范围加重。立位使心脏相对缺氧状况加重,更易显示ST―T改变。正常对照组和β-亢组立卧位心率增快程度不同,后者大于前者(P

心得安试验不仅有助于确立诊断,而且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本组资料表明由于心得安与β-受体的高度亲和力,这种竞争抑制的强弱取决于心得安和儿茶酚胺的浓度比,因而表现心得安试验后68.7%―80%均完全恢复正常,少数却只能ST―T部分恢复正常;而心得安试验后心率恢复到正常健康人的心率水平,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心得安试验抗交感作用的治疗价值。

本组200例年龄分布14―80岁,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中、青年发病多见。但要注意检出可能并存的高血压病、冠心病。本组病例还表明由于β-亢的高动力循环状态在超声心动图可以检出右室负荷加重,表现右室及右室流出道的增大、增宽:在心电图可以检出右室、右房负荷加重表现P波形态高尖[1],电轴右移,V1呈rSr、Rs型等,而立位心电图这种P波高尖和电轴偏移更显著加重,再作心得安试验可恢复正常。这又是从另一方面有助于确立对本症的诊断。

β-亢多数病程冗长,数周数月不等。但都有反复发作的共同倾向。β-受体阻断剂有立竿见影之功效,但每因短期治疗后停药或情绪波动或某种医源性因素,症状容易复发,再次断续使用β-受体阻断剂又可获得良好拮抗性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锡衷,等.福建医药卫生,1997,2:39.

[2]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22.

[3] Frohlich ED,et al.Arch Intern Med 2001:117:614.

[4] 廖进室.临床医学,2003,11(2):84.

上一篇:间接失活法对58例慢性牙髓炎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带血管的肌肉转移修补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