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血管的肌肉转移修补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疗效分析

时间:2022-06-21 08:36:49

带血管的肌肉转移修补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65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08)-2-0083-02

【关键词】 带血管肌肉 转移修补 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

老年性复发性腹股沟疝,因缺损较大,处理比较困难。我院2000年以来应用带蒂的股薄肌转移修补治疗9例缺损大的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9例均为男性,年龄60~69岁。第一次手术后一年内复发者6例,9例中有3例为2次手术后再发。

2 手术方法

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先切除原有手术瘢痕,显露腹股沟管,找到疝囊后分离出疝囊,切除提睾肌及其筋膜,为转移肌留下间隙,常规处理疝囊,进一步显露联合键、腹股沟韧带及耻骨结节。

在同侧中段行纵形切口,沿肌筋膜浅面向下钝性分离股薄肌,于髌骨上缘切断股薄肌肌腱,向上翻转至血管蒂部或稍上方。分离显露血管神经后在腹股沟切口与大腿切口之间做一皮下隧道,将游离的股薄肌通过此隧道引入腹股沟管内,证实该肌无张力,不扭曲,血运好后即可缝合大腿切口。

在腹股沟管内将转移肌的后壁缝合于耻骨梳韧带上,肌腱端缝合在腹外斜深面的内环内侧组织上,两侧与联合腱及腹沟韧带缝合,精索移植在转移肌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缝合腹外斜肌腱膜至皮肤,不需引流。

3 讨论

3.1 本术式的优点 各种腹外疝都是发生在缺乏肌肉的部位,凡有肌肉覆盖的部位都不会发生疝,腹股沟疝在女性少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区肌肉未被纤维组织取代,而男性腹股沟区肌肉被粗大的精索取代成为潜在的薄弱区而导致疝的形成[1]。因此,带血管的股薄肌转移对薄弱的腹股沟区是理想的修复材料。

尤其老年病人因腹股沟区组织退行变而薄弱,加之以前手术所致该区组织瘢痕化,将距离较大的瘢痕化的肌腱、韧带勉强拉拢缝合,由于张力过大,难以出现良好的愈合,因而效果往往不好,用转移的股薄肌修补即可弥补此不足。不仅能有满意的修复,而且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可以防止术后再发。正常情况下,腹内压增高时腹内斜肌腹横肌收缩所形成的“掩闭器”作用是防止疝发生的重要生理功能,此种功能的丧失是腹股沟疝发生的重要原因。用带蒂股薄肌修复腹股沟区可重建此项生理功能,由于保留了肌肉的血供和神经支配,从而保持了肌肉的活力和特性,有收缩活力的肌肉组织在对抗拉力和张力等方面均优于肌腱、韧带和人造材料。当腹压增高时肌肉通过收缩加强局部对张力及应力的耐受性,从而有效地防止疝的发生。

3.2 临床应用要点 股薄股属大腿内收肌群,有内收大腿及屈膝的功能,但非主要作用肌,切断后对功能影响不大[2],且肌肉位置表浅,呈扁薄长带状,起自耻骨坐骨支。因此,较适合于会,耻骨上和腹股沟区缺损的修复。

该肌的血管来源虽然有多处,但较恒定的血管神经束是来自股深动脉的股薄肌支闭孔神经所发支,其血管在肌肉的上中1/3交界处以上入肌。因此,在肌肉下端切断后有足够长度向上翻转,而不损伤血管和神经,分离肌肉时尽量注意保护周围,以保证静脉淋巴回流。

3.3 手术适应证 ①老年性复发性腹股沟疝,尤其适应于老年巨大腹股沟疝患者。②腹壁缺损较大,用常规方法修补困难的或青壮年复发性腹股沟疝。此方法不适应于少年儿童。

参考文献

[1] Ger R.Surgery 1984,95:712.

[2] 钟世镇.显微外科解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

上一篇:β-受体反应亢进症200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产程延长的积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