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牛”前的背影

时间:2022-10-13 06:21:20

新余复市后,在市委、市政府两幢办公大楼广场的中心位置,伫立着一尊硕大的老黄牛雕像,雕像的基座上赫然写着三个大字“孺子牛”。我路过时总要多看几眼,有时甚至驻足凝望。凝望中眼前总会出现父亲的背影。望着父亲的背影,我的两眼渐渐模糊,泪水止不住流下来……

1923年11月,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3岁时,祖父便因病去世,我的叔叔和姑姑那时还很小,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在父亲肩上。耕田、种地、挑水、砍柴、挑煤、学手艺、种菜……样样事情都得干,沉重的担子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但也培养了父亲坚强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在干好自家农活的同时,父亲还很乐于帮助别人,一直帮助村里两个孤寡老人挑水做事,打扫卫生等。因读过几年私塾,还经常替别人写春联,书信。1949年8月新余解放,父亲如小树沐春雨,从苦孩子成长为国家干部。在党和新余人民的培养下,父亲1955年3月担任新余县人民政府县长。大家知道,建国初期以及以后若干时间内,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还很艰苦,阶级斗争和治安问题也较突出。父亲和同志们一起硬靠一副铁脚板走遍了新余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带领全县干群剿匪反霸,征粮支前;进行,开展生产运动;兴修农田水利,抗洪救灾,建设社会主义新天地和自己美好的家园。父亲的诚恳待人和敬业精神得到了新余人民的充分肯定,至今一些老同志还把父亲比作是见证新余发展和建设的“活地图”。但我们小时候却不太理解父亲,因为经常几天、几十天甚至几个月都见不到父亲,得不到父亲的抚爱。记得母亲生小弟,在医院施行了结扎手术。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母亲因缺少食物和休息,没什么奶水,小弟几乎饿成了皮包骨。可即使这样,母亲住院期间,父亲仍忙得没有时间来看一眼他的小儿子,看一眼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其实父亲心里无时不在关心自己的家人,他每次出差回来,都要在火车上买几个面包,或者带一包饼干什么的给我们。一直到长大了,我们才真正理解父亲,理解了父亲为人民服务、公而忘私的博怀。

对待亲属家庭,父亲既严肃又慈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还比较困难,人们的生活拮据,许多人只能向公家借钱维持生计。我们一家九口,日子过得并不宽裕,而且经常要接济亲朋好友,经济上便显捉襟见肘。父母都是领导干部,要向公家借钱当然方便。但父亲硬是克服各种困难,没有向公家借一分钱,致使家里的生活有时到了吃糠咽菜的程度。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父亲3次说服母亲把加工资的名额让给别人,以至于退休时母亲的工资还是每月50余元。对待我们这些子女,父亲一贯严格要求,谆谆教诲。我们参加工作,都和普通人家的子女一样,上山下乡,参军入伍,招工当学徒,父母从来没有去开后门找关系,搞一个什么指标或者转干名额。他们反反复复教诫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坚持原则,奉公守法,家庭和睦,诚实待人,做一个好公民,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父亲虽已离去,他年青时高大的身影,我已经印象不深了,但父亲在“孺子牛”前佝偻的、老态龙钟的背影却经常在我眼前晃动,并且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渐渐地,父亲的背影和“孺子牛”硕大的雕像重叠在一起……

上一篇:残胃溃疡要复查胃镜等 下一篇:藏在背后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