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大力提升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质量

时间:2022-10-13 05:11:00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大力提升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党的十报告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培养出创新拔尖人才,必须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教育科研、导师遴选上下工夫,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关键词:创新平台;创新型人才;拔尖人才

党的十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党的十还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对推动创新拔尖人才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高层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高等学校是科技和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大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重大任务。作为高层次人才教育基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拔尖人才,是我们的崇高历史使命和根本职责所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课题: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这也是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命题。要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以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努力造就高水平创新拔尖人才队伍。

一、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十报告提出的重要任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力提升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创新拔尖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激励广大拔尖人才为探索未知、攻坚破难勇往直前,牢固树立献身科学的远大抱负和崇高情怀。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教育引领作用,通过开展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教育和服务,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认同和思想认同。要结合学校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深入学习“勇闯、勇攀高峰、永不满足、永远争先”的吴孟超精神,增强奋发图强的使命感。

二、以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水平的迫切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解放思想,坚持开放办学,深化融合式培养;采取国际联合、校企结合等多种协同创新方式,拓展拔尖人才多元培养新路子,增进对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的了解,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要坚持集体育才,推开团队式培养,实行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教研室导师组双管齐下、齐抓共管的培养模式,紧紧围绕拔尖人才入学关、培训关、帮带关,由导师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辅导和帮促,将教研室优势资源聚集到拔尖人才培养上来,使拔尖人才在校期间能够及早进入学术研究前沿领域,有效调动广大拔尖人才开展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坚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培养。在夯实综合基础教育和专业发展教育成效的前提下,充分尊重拔尖人才的学术个性,帮助拔尖人才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积极为拔尖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条件和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对硕博连读人才培养上,更要注重拔尖人才选题的延续性,鼓励导师一开始就为他们“量身订做”适合他们特点并且可以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进行更为系统有效的指导。

三、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实施创新教育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高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是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加强孵化具有创新素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要提高创新能力,就要增强创新意识,依托科学研究,开发人才独立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要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以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为导向,以协同创新为突破口,通过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等方式,真正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要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以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和团队为着力点,通过搭建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平台,汇聚一流人才,造就高水平团队,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突破重大技术瓶颈。一方面,依托国家重点学科、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以项目研究为牵引,以不同层次重点实验室为支撑,推动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另一方面,依托基础好、应用广的主题拔尖人才创新实验中心,促进跨学科的拔尖人才进行学术交流合作、自主开展创新实验,真正让科研创新平台成为他们实践创新思想、锤炼创新思维的科研实践高地。

四、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导师是拔尖人才学习、科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导,建立一支学风严谨、学术造诣深、学术威望高、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导师队伍对于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知识可言传,德行需身教。导师肩负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更是拔尖人才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成败的关键。要通过理论学习、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带职锻炼等途径,提高导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不断强化导师队伍的政治意识、师德意识和敬业意识;通过学位教育、继续教育、合作交流、岗位锻炼等途径,提高导师队伍的业务素质;通过宣扬典型、加强交流、联合攻关等途径,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热情,提高导师队伍的创新素质。要严格导师的考核管理,实行拔尖人才导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细化拔尖人才导师遴选机制改革方案,实现导师资格评定与招生资格遴选分步实施,通过强化岗前培训,实行任期考评,不断提高导师的创新能力、指导能力,促进导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切实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及教书育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现代薪酬制度设计

操作与人力资源管理指南[M].2002.

[2] [美]加里·德斯勒著,刘昕,吴雯芳,等译.人力资源

管理(第六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 胡君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1.

[4] 杨燕.浅谈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

导刊,2010,(5):229.

上一篇:中国制造的未来 下一篇:基于物流产业发展的环渤海地区物流人才需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