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的反思:电影《墨攻》主题之批判

时间:2022-10-13 04:37:09

伪装的反思:电影《墨攻》主题之批判

[摘要]电影《墨攻》是一部题材选自日本漫画的电影作品,这部电影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本反战电影的思维影响。因此《墨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电影,也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反战影片,而是一部为了迎合市场的商业化电影,一部伪反思电影

[关键词]《墨攻》;电影;伪反思

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经历战乱时产生了一大批所谓的反战题材电影,但是深入剖析这些电影,我们发现日本导演并没有深刻地反思战争,而只是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日本人在这种残酷中享受着死亡所带来的,战争电影成为右翼势力恋物与图淫的工具。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这种战争带来的却一直延续着。电影《墨攻》取材于日本同名漫画,日本漫画是商业化程度极高的一种艺术形式,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在日本漫画中蜕变成了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理想,而不具有任何现实的政治哲学意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电影并没有回归到中国传统思想的正途上,作为一部高度商业化的电影作品,也很难要求它能够实现这种回归。因此,电影《墨攻》在主题上存在着令人遗憾的失落,这是传统文化的失落,也是民族精神的失落。

一、电影主题批判之反战与伪反战

《墨攻》是一部取材自日本漫画作品的电影,其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过于深刻,以至于我们已经很难将其界定为一部华语电影。兼爱与非攻的思想在中国已经流传了数千年,我们完全可以独立地去表达这一传统政治哲学思想,而没有必要借日本流行漫画这个并不十分精致的外壳来重新包装。兼爱与非攻是一种反战思想,但是反战并不是这种思想的核心。但是,我们却看到《墨攻》中反战成为主题,兼爱是反战,非攻也是为了反战,至于反战的目的是什么并不重要。反战是中国电影中很少涉及的主题,在中国的战争电影中,我们期待的是战争的胜利,因为我们始终在面对侵略者,因此战争是必须的,战神也是必需的,因此不存在反战的问题。而在日本电影中,尤其是日本的战争影片中反战则是常见的主题。几乎日本所有的战争电影都是围绕反战展开的,或许是因为日本是二战中的战败国,这种巨大的耻辱让他们转而产生对战争的厌恶。因此,在《墨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革离对于战争的厌恶是超常的,甚至是变态的。他厌恶战争,厌恶一切发起战争的人,任何发动战争的人都是他的敌人。他不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更像是一个疯子,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这样的人物不可能是传统的墨者。

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我们对于战争是进行正义与非正义的二元划分的。中国不是好战的民族,但是我们不回避战争。因此,在中国电影中战争充满了神圣性与正义性,正义之战是无愧之战,为了这样的战争去牺牲是光荣与神圣的。这与西方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是完全不同的。好莱坞电影更多的是描写战争状态下个人的脆弱,通过人的悲剧性来反思战争的残酷或者说干脆就表达出对于战争的迷茫与不解。战争是一种突发性的事件,对于个人而言,战争是不可选择,也无法回避的,除此之外战争是虚无的。例如,《细细的红线》就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的战争影片。而日本战争影片尽管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反战情绪,但是日本影片并没有反思战争的意义,而是始终回避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这一问题,一味地表现战争的残酷与野蛮。诚如瓦尔泽所言,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并非是可以简单划分的。但是,日本影片的这种做法更像是一种恋物与图淫。对于右翼分子而言,战争所带来的极大是难以忘记的,而失败的耻辱同样是刻骨铭心的。他们并不想真正远离战争,时刻在等待着新的战争,而表现战争的残酷是为了铭记失败,而不是为了避免战争。因此,只要回避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那么发动新的战争将不存在伦理上的困难,而战争的残酷性更能够加深取得胜利的决心,因为一旦失败,代价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日本扮演了一个战争受害者的角色,从而彻底在伦理上规避了其作为战争发动者的责任。

《墨攻》深受日本电影的影响,对于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是避而不谈的。整部电影表现的只有战争的残酷,用战争的残酷去反对战争是并不足够的。正如巴迪欧在《伦理学——对罪恶的理解》一书中反复强调的那样,战争的残酷并不是战争的罪恶所在。暴力是人类长期以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政治手段,暴力并不是一种罪恶,因此我们不能够因为战争是暴力的、战争是残酷的从而否定战争存在的价值。但是,日本电影将所有的战争都加以否定,这不是对战争的反思,而是一种回避。因此,《墨攻》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反战电影,而是一部伪反战电影,它恰恰回避了战争存在的意义。

二、电影主题批判之墨者与伪墨者

《墨攻》中革离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墨者。整部作品中他的人性是最为荒诞的。他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他最大的悲剧在于他根本就没有弄清自己的命运究竟是什么。对于兼爱与非攻,他并不知其所以然。走上了一条形式主义的道路,以为只要走上了反对战争的道路,就等于走上了墨子之道。这种荒诞性不禁令人想到了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革离如同和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一样,他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敌人是谁。他究竟在为什么而战斗,他自己是根本不知道的。但是,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混战的时代,荒诞反而成为一种合理。这个时代的人无所适从,任何一个思想,任何一个理念都可能是其活下去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革离正是因为对这个时代感到绝望,而用一种自杀式的方式,不断地向死而生。从内心上而言,他并没有真正的救世理想,也只是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而找一个理由而已。因此,电影中的革离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墨者,他的思想也不是真正的墨家思想。对于他而言,兼爱是为了反战,非攻也是为了反战。战争是虚无的,反对战争是他存在的惟一理由。这种逻辑是典型的日本反战电影逻辑,而与墨者精神毫无关系。

具体而言,《墨攻》中的革离本身代表的不是墨者,而是他自身。他的观念根本不是墨家的观念,而是日本化的墨者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革离更像是一个武士,而不是一个墨者。在革离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矛盾性,这种矛盾是日本文化固有矛盾的一种体现。作为战争的领导者,他始终没有理解战争的意义。一方面他承认战争是无意义的,是令人感到痛苦的。另一方面他却要领导一场战争,展开杀戮。这让他时时刻刻都处在矛盾之中。兼爱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墨子做到了,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是革离没有做到,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革离是有信念的,他的信念是让更多的人活下去,结果却是让自己陷入一个左右为难的困境。革离根本就不懂什么是爱,如何才能做到兼爱呢?他不爱一个深爱他的女人,他认为这样就可以爱天下人,这是非常荒诞的逻辑。正是因为他不懂爱,所以也实现不了非攻。因为,没有一个人会被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人所打动。因为,不懂得爱,所以也不懂得选择爱。战争一旦发生就意味着你必须要做出选择,保护你爱的人,这就是你最应该做的选择。但是,革离是没有这种选择的。他没有爱的人,他保护的那些人都不是他爱的人。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革离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墨者,他完全没有领悟墨家精神究竟是什么。

三、电影主题批判之精神与伪精神

兼爱与非攻是墨者精神的核心,本应该是《墨攻》电影的核心精神。但是,正如我们之前已经提到的那样,在这部电影中原本充满了浩然正气的墨者精神,最终伦为了一种伪精神。只是商业电影的一种调料。更为可悲的是传统文化的精粹彻底被了,成为一种堂吉诃德式的荒诞。墨者精神固然有理想主义的成分,但是比起儒家精神而言其更具有现实性。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电影根本就没有表现出墨者精神的神髓,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逻辑混乱的革离。

 在墨子看来,只有兼爱才能实现非攻。天下大乱是因为天下之人失去兼爱之心。阻止战争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懂得爱,而不是教会他们使用更为强大的武器。因此,革离完全错误地理解了非攻的意义。战争固然是残酷的,但是战争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面对一个强大的暴力,我们当然不能够坐以待毙,但是并不表示我们同样可以滥用暴力。因此,当革离把先进的作战技术传授给梁城的百姓时,他发现情况并没有得到好转,反而越变越糟。电影在表现墨者精神时也是十分错乱的,根本就没有分清兼爱与非攻的逻辑功能。电影一直在回避革离内心对于战争的思考,没有给革离一个反思的机会。因此,电影本身是一部脱离中国传统思想语境的电影,把中国传统的墨家思想嫁接在日本反战思想之上,必然会出现这样的错乱。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旦非攻的逻辑无法运作下去,兼爱的逻辑就赶来救场,而兼爱一旦无法实现,那么非攻又出来说话。更为可悲的是电影始终将兼爱与情爱对立起来,革离回避人性之爱,而追求天下之爱显然是十分荒唐的。因此,直到影片结尾都没有说明什么是真正的兼爱,什么是真正的非攻。反而让我们觉得墨子精神之所以破产是因为其本身就是不合逻辑的。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伤害。

 不仅如此,影片最后彻底抛弃了兼爱与非攻的主题,转而投向了一种人道主义的思考。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并不重要,重要是保存更多的生命。在这种状态下,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革离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人道主义者,而人道主义者的悲剧在于他必然是孤独的,没有认同的。因此,在电影中我们不时能够听到革离这样的询问:“为什么不可用更理智的办法去化解战争?……如果停止杀戮,可以换回更多生命,你说值得吗?”“战争只会将更多的活人往死里推,活的死的都不会安宁”。“难道生命就没有比活着重要吗?”革离自此彻底脱下了墨者的外衣,露出了一个脆弱的人道主义者内核。这种脆弱的人道主义性,我们在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也能够看到,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根本就无力去解释战争,也无力去阻止战争,最终只能够绝望地看着战争,去呐喊战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墨攻》是一部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的华语电影,其在商业化运作上有着可取之处,但是在思想上则毫无新意可言。不仅如此,还彻底扭曲了中国传统墨者精神的表达。《墨攻》的语言平易近人,试图让观众深入到主角的内心世界,但是由于电影本身的设置问题,让主角显得十分错乱,因此观众根本就无法理解人物,同时也无法产生共鸣。我们认为华语电影应该凸显出民族性,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市场而彻底抛弃传统或是异构传统,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伤害。作为一部以反战为题材的电影,却没有能够真正地去思考战争的本质,这是令人感到遗憾的事情。诚然观众走入影院不是为了思考哲学问题,而是为了娱乐,电影的目的决定了电影必须能够被消费,因此苛求商业电影兼具娱乐性与思想性是不合时宜的。既然如此,商业电影就应该有意识地去回避,作为一种公众消费品,电影的传播作用是十分强大的,错误的理念对于传统文化的伤害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参考文献]

[1] 冉隆平.湮没的绝学,遥远的绝响——从电影《墨攻》看墨家思想[J].四川戏剧,2008(09).

[2] 张钊贻.鲁迅小说《非攻》与张之亮的电影《墨攻》比较论[J].华文文学,2010(02).

[作者简介] 朱爱莲(1964—),女,河南温县人,硕士,新乡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

上一篇:科幻电影服装的后现代风格解读 下一篇:《挪威的森林》从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