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

时间:2022-10-13 03:57:51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

[关键词]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翼状胬肉

[中图分类号]R779.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a)-147-01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其发病主要与环境有关,尤其是阳光、沙尘、干燥气候等慢性刺激。手术是治疗翼状胬肉的有效方法,但传统手术方法的复发率高,为降低手术后复发率,我们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胬肉,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6年1月,随机选择37例50眼翼状胬肉患者,年龄26~72岁,患病年限2~20年,双眼13例,左眼11例,右眼13例。胬肉组织浸入角膜内≥2 mm,体宽>5 mm,充血肥厚,重型者32例45眼;复发型5例5眼。

1.2 方法

常规切除胬肉头颈部及变性增生组织,松解粘连,依据结膜缺损情况取颞上方或鼻上方包括宽0.5 mm角膜上皮和适当大小的结膜作为植片,上皮面向上,用7-0尼龙线对位间断缝合于胬肉区植床上。术毕涂金霉素眼膏包眼。术后第1天起滴点必舒眼液,2 次/d,10 d拆线。

1.3 术后观察

术眼均有轻度刺痛感,2~3 d后消失,5眼角膜出现浅点样角膜炎,3 d后消失,角膜上皮恢复,10 d左右结膜植片愈合良好,植片血管充盈,1个月后边界分辨模糊。取球结膜植片处5 d左右上皮愈合,角膜缘部少量新生血管,半月后血管消退,局部恢复原状。

2 结果

随诊3~13个月,平均8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角膜表面光滑,球结膜平复,未见胬肉复发。

3 讨论

翼状胬肉治疗方法多,虽经过手术改进,但术后复发率高达30%~50%[1]。近年来随着角膜缘干细胞理论[2]建立,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生是因为病变部位角膜缘干细胞的缺乏或功能障碍。角膜缘干细胞具有细胞更新和组织再生功能,局部受损时可影响结膜的转向分化而发生异常[3]。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角膜缘的增殖压力抑制结膜上皮细胞长入,并防止角膜缘部的结膜血管入侵,角膜缘功能低下或缺失,可使角膜上皮增殖,能力丧失,结膜上皮长入和新生血管形成而导致翼状胬肉发生。翼状胬肉的病理研究表明:胬肉内主要是大量的增殖纤维而引起其相应的病变[4]。手术的目的是提供健康的角膜缘组织,并使其在角膜创面的修复愈合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重建有功能的角膜缘,通过移植角膜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细胞的向心性移行来修复角膜表面,防止翼状胬肉的复发。本文观察到有5例从原胬肉部位增生来的新生血管伸展到近角膜缘附近时自行转弯,避开向角膜方向伸展,这一体征现象也得以证实该理论。

角膜缘部干细胞在角膜缘上、下部较多,故选择移植片以在上下方之角膜缘组织为宜。植片角膜部分可稍带实质,结膜部分为上皮,将移植片移至缺损区角膜侧用7-0尼龙线间断缝合于角膜缘,植片长度同缺损区域角膜缘长度。结膜移植片伤口一般10 d左右愈合,故10天拆线为宜,以防过早拆线植片脱落。本手术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无排斥反应,可达到治疗疾病,防止复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雨生.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并发症[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4,18(2):116-121.

[2]陈剑,徐锦堂.角膜缘干细胞及其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2,16(6):340-343.

[3]王文华,李春龙.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25.

[4]罗晨美,孟英,王映芬,等.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J].实用眼科杂志,1993,11:295.

(收稿日期:2007-07-24)

上一篇: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与左室重量相关性分析 下一篇:对在医院开设合理用药咨询窗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