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时间:2022-10-13 02:59:59

浅析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摘要:玉米是北方常见的粮食作物,在东北地区有着非常广泛的种植范围,以黑龙江省为例,当地人民自几百年前便开始了玉米的种植,在这悠久的种植历史中他们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可以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与土地资源进行栽培新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本文试对玉米的栽培新技术与病虫害防治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栽培新技术;玉米;北方

近些年来,农业开始向着机械化的方向发展,栽培农作物的技术得到了改变和更新,黑龙江省作为种植玉米的大省其土地类型可谓是多种多样,无论是农业、林木业还是渔业均非常发达,这无疑为当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据调查,黑龙江省的粮食产量位居国家前列,约有一万余公顷的粮食种植面积,玉米作为当地最为主要的农作物,其种植面积更是占据了很大的比例,黑龙江省也因此而致力于玉米栽培新技术的推广,然而在推广的过程中人们还需要面对病虫害防治问题,因此必须对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给予重点研究。

一、栽培新技术

(一)整地

播种前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便是整地,整地要求精细,即使用农业机械设备或人工方式将上一季使用过的土地进行翻整,翻整后的土块呈现出细土或碎土的状态,其细碎程度需要满足田地土壤的种植标准。若田地里有较大的土块,玉米种子将无法完好的埋藏。此外,还要将田地中的秸秆等杂物尽可能地清除干净,若是秸秆被遗留在田地中,那么玉米种的呼吸将会受到阻碍,玉米种将会陆续霉烂。因此,需要注意的是,经过重整的土地必须要表面平整,高低差异不要太过明显;关于玉米种的灌溉,则要根据玉米种的生长程度及实时天气状况决定灌溉方案,以确保每一株作物都能充分吸收适量的水分,既不会因缺水而枯死,也不会因积水过多而发生根系溃烂问题。

(二)浸泡、晾晒、搅拌种子

播种前应优选优质良种,玉米种的种类需要符合“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的基本要求。一般而言,被选作播种的玉米种应该对当地的气候条件有着非常高的适应性,其生长速度不会与季节变换发生冲突,应该具有较高的产量,能够获得良好的收益。而上述要求的实现便需要在播种前做好浸泡、晾晒、搅拌种子的工作,事实上,若做好了上述工作,不仅可以使玉米种出芽率得到明显提高,玉米种也将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目前用于浸种和拌种的药剂主要有:沼液、种衣剂和磷酸二氢钾等等。在浸种和拌种之后,还需要晒种,即晾晒种子,而非暴晒。

(三)科学选择最适宜的播种时间

玉米适合种植在水源充足的平原地区,若以黑龙江省为例,则最佳播种时间应该是每年的5月上旬,这时气温回升、降雨量逐渐增加,玉米的种植可以兼具气温、水分两项要求。并且,玉米生长时间较短,要比小麦和大豆等作物的时间短得多,若过早播种,雨水过于充沛,便会导致产量降低;若过晚播种,气温过低,便会使玉米的幼苗被冻伤,果实难以生长到饱满状态,依然会发生产量降低的问题。

(四)科学施肥

施肥是为了在玉米栽培过程中给予其充足的养分供应,而在施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施足底肥,而现阶段常用的肥料有氮肥、磷肥以及钾肥。科学施肥可以使土地肥力得到提高,玉米的产量也会随之提高。一般而言,氮肥的施肥量应在10kg/亩左右,磷肥则在7kg/亩左右。

二、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

1.小斑病

对于夏季炎热多雨的季风气候区,7月和8月可谓是小斑病的高发季节,人们可以选用郑单958等抗病能力较强的优质种,还可以实行轮茬制度或施用有机肥,同时做好通风排水问题,减轻致病因素带来的影响。

2.纹枯病

此病发生的气候条件与小斑病相同,此病可以严重影响到玉米产量,为避免玉米大规模死亡,可以在发病初期向玉米植株喷洒灭菌药物。一般而言,多菌灵和井冈霉素的使用率最高。

3.黑粉病

此病源于植株感染了黑粉菌,一般可在播种之前的拌种操作中掺入粉锈宁,或是选用对黑粉病有较强抗性的玉米种。为避免黑粉病发生,应减少田间作物的堆积。

(二)虫害

1.玉米螟

作为危害玉米最为严重的虫害,玉米螟可以危害玉米的叶片、穗粒乃至整棵植株,这种外观以褐色为主的飞虫需要使用辛硫磷颗粒等药物进行防治,此药可以放置在玉米植株的中心部位,放置量约为2kg/亩;也可以将新硫酸乳剂直接喷洒在玉米植株的中心位置,如此可以实现对玉米螟的有效防治。

2.玉米蚜虫

此害虫外观为黑色,数量较多,呈群体积聚状态,对植株有严重危害,可致其大面积受害。对于蚜虫,最好的防治方法便是放置生物天敌,如小黑蛛、瓢虫或者步行虫;当然,化学方法也可用于防治,一般选用马拉硫磷乳或敌敌畏。

结语:

现阶段,玉米可以从浸泡晾晒搅拌种子、科学选择播种时间等方面采取新技术,再加以病虫害的防治,提高玉米的最终产量。

参考文献:

[1]徐海云.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5(06).

[2]高爽,刘维柱,刘芳.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09).

[3]王会霞.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6(14).

上一篇:分析玉米化除效果差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下一篇:母猪产后子宫脱出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