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目标监测性监测分析

时间:2022-10-13 02:58:02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目标监测性监测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目标监测对降低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意义。方法 通过对本院2012 年8月1日~2012年7月31日进行的2337例全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进行了目标监测, 分析感染的临床特点并制定合适的感控措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结果 共监测手术患者2337例, 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6例, 感染率1.11% 。2012年8~12月Ⅰ类清洁切口感染率是1.42%, 2013年1~7月Ⅰ类清洁切口感染率是0.86%, 降低0.56%。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通过对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目标监测, 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 Ⅰ类清洁切口;目标监测;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是指继发于手术操作形成的伤口中的感染[1], 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 而Ⅰ类清洁切口感染占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1%~5%[1], 一旦发生感染, 将影响患者的愈后, 再次手术、再入院、住院天数延长、甚至病死率增加[1], 为了预防与控制Ⅰ类清洁切口感染, 对安徽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的Ⅰ类清洁切口进行目标监测, 并进行统计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为2011年8月1日~2012年7月31日本院Ⅰ类清洁切口2337 例手术患者。

1. 2 诊断标准 手术部位感染诊断标准按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

1. 3 监测方法 ①监测前准备: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 取得支持和配合。②制定监测方案, 对手术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明确医生、护士的职责, 以正确诊断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如何采集标本的方法。③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时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情况, 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渗出物送检, 并按照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填写每个手术患者监测信息。

1. 4 监测内容 ①患者资料:科室、入院日期、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等为资料分析比较提供信息。②手术情况:手术日期、麻醉类型、手术名称、手术持续时间、麻醉评分、切口类型、手术者、是否围术期用药、是否有植入物等。③医院感染情况:感染部位、感染日期、标本送检日期、标本名称、病原体和药敏试验结果。

2 结果

共监测手术患者2337例, 发生手术部位感染26例, 感染率1.11% , 2012年8~12月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42%, 2013年1~7月感染率为0.86%。见表1。

3 讨论

从监测结果看, 医院的Ⅰ类切口手术主要以乳腺手术、骨及关节手术、疝气手术为主。2012年8~12月这几种手术部位感染率较高, 为此, 医院召开专题会议, 分析原因, 研究干预措施。原因有:①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自身的机体条件差、手术部位血运差、急诊。部分患者手术时间较长, 感染机会增多。②高龄患者, 特别是糖尿病, 术后切口渗出较多, 按常规时限拔除引流管后可能仍有渗出给感染造成机会。③乳腺包块切除手术:感染可能与缝合时有死腔, 血凝块, 切口小、手术过程中渗血多有关。④疝气手术: 以前疝气手术感染很少, 现在增多可能与补片有关, 以前的补片为伞状, 不会形成死腔;现在的补片为半球形, 可能存在积血积液。⑤使用电刀影响局部血液循环。⑥手术室消毒、病房环境是否合格也是一个中方面。⑦菌操作执行不严等。干预措施:①手术顺序的安排要合理, 应清洁手术在前, 污染手术在后。②要加强手术室环境的消毒和灭菌。③手术室、院感办和医务科加强全院医护人员手卫生及无菌技术操作的督查力度以。④术毕清理切口处的血渍、坏事组织碎屑等, 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干净。⑤根据实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⑥手术医生要提高手术技巧和娴熟水平。

总之, 手术切口处的细菌和坏死组织是感染主要因素, 其中坏死组织致感染的机率大于细菌。手术过程中操作、患者基础条件、手术时间、创面清洗时间、技术水平、最后冲洗、创面处理、电刀使用、缝合时切口有无淤血、内植物、等均是影响切口感染主要因素。为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结合2010年卫生部颁发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 制定了本院的“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和“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做好外科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术前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避免因基础疾病而延迟切口愈合, 导致医院感染[3];术前做好充分的皮肤准备, 减少切口的污染;医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术中尽可能保护脏器,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4];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药剂科加强对外科手术切口的监测和抗菌药物使用监管, 保证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落实到位。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的实施, 有效降低了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胡必杰, 葛茂军, 关素敏.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最佳实践.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2-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0:23.

[3] 许海平. 骨折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7):1313-1314.

[4] 史文昕, 史文晶, 李会峰.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前瞻性监测.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1, 10(2):123-125.

上一篇:加强机能实验学网络式教学的着眼点 下一篇:铁岭农村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各类负性情绪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