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土建专业双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时间:2022-10-13 02:56:20

交通土建专业双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一、交通土建专业课双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交通土建专业课都属于专业技术课,各门课程一般都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在工程教育的大背景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对交通土建工程的感性认识,是交通土建专业课的内在要求。为此,首先选定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路基路面工程作为试点课程,模式成熟后再向其他专业课推行。专业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生产实践性,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使书面知识变成触手可及的劳动智慧与成果,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过程+结果”的评价方式,这是改革探索的目的和意义。它既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又能实现对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

二、课程现状与改革的原因

路基路面工程总课时为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56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以往各学期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占20%。

在几年的课程建设中,对本课程的导向是向实践靠拢,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验和实践内容,如连续地进行大学生科研训练,加强生产实践环节的投入与管理等。但总体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权重还是不平衡,往往造成学生卷面分较高而动手实践能力却很差的局面,学生自己也有一种考试后什么都没有学到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动手机会和实践内容太少,把实践性很强的工程知识看成了僵化的应付考试的符号,瞬时记忆,考试后就释放掉,没有让学生真正掌握将来要用的东西。由此看来期末考试成绩并不能真实说明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评价客观性有待提高。

因此,有必要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以及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改变这种现状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到现场或实验室,让他们亲自动手,研究知识、操作知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知识、固化知识、升华知识。

三、具体改革内容与改革目标

通过论证,本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与时间,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固化与升华;通过调整考核方式的权重和比例实现对学生考核的客观性。

具体改革的内容:一是活化课本知识,将路基路面工程教材中的知识点制成可动手操作的实物,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把知识做出来,这一实践过程既是学习,也是巩固和创造;二是改变成绩考核的权重比例和考核环节,结构分的组成应为结构分=期末考试卷面分(50%)+试验成绩(20%)+动手(制)操作(20%)+出勤和作业(10%)。

具体实施方案是组织交通土建2009级的学生实施课程改革,将课堂讲授与学生第二课堂(实验室动手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理论教学的有益、有效的补充和推动力;量化第二课堂的考核指标,使考试、试验、平时表现、第二课堂考核有机结合,客观合理。

具体实施方法是总结整理教材中的工程知识点,将知识点拟定为制作项目;将64名学生分成16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两个制作项目;定时完成制作任务,根据成果优劣和制作多少评定动手实践成绩,如果有创新可加分。将学生作品搬到理论课堂讲解,并辅助教学。

四、改革过程

按照既定的方案和方法有条不紊地执行,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参照模型来学习,使教师能用模型展示来讲解,首先任课教师将整个课程的内容提炼出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的项目,本门课程共被选出32个项目供学生动手制作。接着着手准备材料,任课教师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拿出一定资金购置原材料,同时从各个施工和装修工地拾取些边角余料,以节约和资源最大化为原则,做好开工前的准备。然后根据学生的自由时间,分批分组到实验室完成本组的制作任务,由任课教师亲自到场考勤和指导(任课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增加很多),以便为学生的动手操作部分评价和打分。经过8个批次的紧张工作,学生的作品全部完成。尽管有粗糙和不完美之处,但这一过程足以使学生获益良多。在此后的理论课堂上都多了一道风景,一道师生共鉴共研的风景。

五、改革成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改革运行,路基路面课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师教学效果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学生共制作了32件课外实物作品,制作过程有照片、录像跟踪,并建立了陈列室。结合学生的作品,理论课堂生动、活泼,留有实况录像。

在开展第二课堂方面,积极围绕本课程的教材,让学生将知识制作出来,激发学生的制作和创作热忱与激情,是创造、是研究、也是巨大的锻炼。以模型制作为手段和载体,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研究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分解,形象生动,仿佛置身于工程师指导和参与设计施工的状态当中,学生既是设计者,工程师,也是力工、电工、瓦工。生产实践中能用到的角色大都能在制作中体现出来。

具体实施中需要把握:1.要有明确的目标。本课程由于实践性较强,目标就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在生产实践中边做、边学、边思考的过程,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2.要有明确的丰富的动手操作内容。本课程动手操作内容就是教材中的各种构件、结构模型,让学生把静态的文字或图片,制作成生动的有灵气的自己亲自用心打造的模型。3.要有明确的执行计划。本课程改革确立前,对学生动手操作的计划安排就已经确定了,包括分组、制作内容、制作完成时间。4.要有明确的实验室开放计划。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得益于实验中心的阶段性全天候开放政策,保证了学生在不耽误课堂教学的前提下选择不同时间分批分组完成制作任务。5.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较多,水电气一应俱全,一定要规范学生的行为,特别是在安全方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岗位操作习惯,包括仪器设备操作、水电气使用操作。6.要有明确的考核手段。本课程改革为了客观公正反映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的表现,对每一组学生的操作实况及作品进行拍照、录像,以利于对其考核评分。

理论课堂教学方面,将学生制作的模型和作品带到课堂,让制作者讲解体会和对知识的理解,这是给学生的一种荣誉和鼓励,再以总结的方式讲授专业知识,使学生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期末考试的答卷效果来看,没有学生犯原则性的错误,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总体较好,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平均提高8%。

六、结束语

本课程改革完成了既定内容和目标,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大大增强,同时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也空前高涨,锻炼了科学研究能力,对课堂教学效果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次改革的成功经验,逐步在交通土建其他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推行这样的教学培养模式和考核评价模式,会促使双课堂教学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小嫣.开放实验室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1:100-101.

[2]庄青竹.谈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仓Ⅱ新型人才培养[J]. 商业时代.2008(20):65-66.

[3] 蔡志奇,汪保国.浅议高校第二课堂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09(8):236,238.

[4] 张炳刚,陈志刚,王正洪.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6(1):102-104.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上一篇:挖掘教材特色 实施有效阅读教学 下一篇:体育示范性公开课怎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