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的确立:电影《群鸟》的拉康式解读

时间:2022-10-13 02:40:16

主体性的确立:电影《群鸟》的拉康式解读

[摘要]拉康的主体理论将人的主体性分为三个层次:想象界、象征界和买在界。在不同的层次,主体亦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群乌》是美国灾难片的先驱。用拉康的主体理论解读《群鸟》,可以将攻击的群鸟解读为大写他者,影片探讨的是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必须走出想象界,在经历一系列的去势之后,从最初自然的自我转变成为社会的主体,在象征界中确立其主体性。

[关键词]《群鸟》主体性 大写他者 去势

电影《群鸟》是美国著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ltchcock)的经典作品。影片自1963年上映以来,一直深受好评,被奉为灾难片的先驱。对该部影片的含义以及群鸟为何攻击人类,评论家们有不同的阐述。Zizek认为群鸟体现着主人公梅兰妮,米奇以及米奇母亲利迪亚之间主体关系的根本的不和谐,而其他评论家们则认为群鸟代表着一种意志,一种盲目而不可知的单一宇宙原则和力量(98)。在本文中,笔者利用拉康的主体理论来解读《群鸟》。认为攻击的群鸟代表着大写他者(the Other),影片探讨的是主人公米奇如何走出想象界,在象征界中确立其主体性的问题。

一、拉康主体理论内涵

“拉康的主体理论是从发生学和结构学两个层次同时展开的。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它包括‘镜像阶段’论和‘俄底浦斯情结’论。从结构学角度出发,拉康又把人的主体性分为三个层次: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在不同的层次,主体亦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王小章207)。想象界(imaglnary order)是主体形象认同发生的阶段,这是一个由形象组成的领域,其作用体现在镜像阶段(mirror stage),在此阶段主体的自我开始形成。镜像阶段发生于婴儿6-18个月大的时候。此时,婴儿从镜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将镜中影像误认为就是“自我”(self)。从此开始区分自身与外界事物。意识到自身与母亲不同。婴儿自我/他者(self/other)的概念开始形成,自我/主体(self/subject)开始向文化迈进。在此,小写他者(other)是指婴儿面对的非我介体(镜中的像,父母的面容等)。小写他者的概念让婴儿意识到丢失,缺乏与不在场,意识到事物的不完整性。但是。处于想象界的“镜像阶段”仅仅是开端,主体的真正形成是在象征界(symbolic order)。

象征界可以理解为婴儿降生于其中的那个大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语言体系,其实质是父权制社会秩序。“对于主体来说,象征域(即象征界――引者)是具有构成力的”(拉康2),“如果一个人不得不弄清楚人(marl)是什么时候才成为人(man),我们可以告诉说,是在这样的时刻,即当他进入符号性关系的时候,而不管这关系是多么的细微”(波微17-18)。也就是说,人是在象征界才成为主体的。当婴儿形成“他者”思想,形成与“他者”认同的自我后,就开始进入“象征界”。开始发展成为具有文化特质的人。象征界与想象界是重叠的,二者之间没有清晰的区分。拉康认为象征界的主宰者不再是原来镜像阶段中的那个“小写他者”(other),而是一个“大写他者”(Other)。这个大写他者指的是我们每一个接受了语言教化的成熟个体天天所面对的象征性的语言。大写他者在象征界中具有结构性地位,这是德里达称之为象征界的“中心”(center)的体系。这个中心在拉康理论中有许多名称,如“大写他者”,“(phallus)”,“父名”(name-of―the-fathe r),“父法”(law-of-the-father)。大写他者作为中心具有绝对的权威。制约整个体系中每个分子的运作,使整个体系具有了稳固性。大写他者是通过社会机构来体现的,比如教堂,法律制度,教育体系等。在想象界,儿童生命中最重要的他者是母亲,他想要消除自我/他者之间的空隙,试图满足母亲的欲望。在象征界,大写他者将孩子与母亲分离,打破了男孩俄底浦斯式欲望,男孩受到去势(castratron)的威胁。父亲的出现使男孩害怕失去,成为缺失。在拉康理论中,去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父亲威胁。因为缺失是语言的基本属性,缺失是语言基本结构的一个部分。主体进入象征界,进入语言的过程就是一种(去势),因为这引入了缺失和不在场的概念。儿童只有顺从父法即大写他者,才能进入象征界,成为言说的主体。成为主体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历程,其中充斥着分裂、去势、斗争和死亡。

二、米奇:陷于想象界与象征界之间的孩子

从拉康的主体理论可以看出。电影《群鸟》的主人公米奇是陷于想象界和象征界之间的孩子。影片中的大都市旧金山象征着象征界。那里的生活充满竞争和压力。要在那个父权制的社会中生存下来,人必须经历去势,成为一个文化的人。作为旧金山一名成功的律师,米奇象征着法律体系,是父名的一部分。米奇的父亲形象也体现在他与梅兰妮的关系中。在影片的开始,当梅兰妮和女店员惊慌失措地抓捕小鸟时,米奇冷静而轻松地将小鸟捕获放回笼中,表现出强有力的父亲形象,为女性提供保护。

然而,米奇强硬的父亲形象被证明是虚幻的。在波德加湾,米奇只是一个无能的尚未成功地走出想象界的孩子形象。在《群乌》中,波德加湾象征着想象界,米奇母亲利迪亚是阻止米奇成功地走出想象界的力量。波德加湾美丽宁静,与旧金山的喧嚣截然不同。米奇家的房子由树包围着,一片水域将房子与波德加湾镇分隔开来,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这种宁静和谐只能在想象界中找到。此时儿童与母亲尚未完全分离,大写他者的形象尚未完全呈现。

影片中米奇的父亲弗兰克已经死亡,家中没有父亲形象对米奇说出父性的“不”,帮助米奇顺利走过俄底浦斯阶段。弗兰克的像高挂在起居室里,这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米奇依然滞留在镜像阶段,父亲弗兰克的形象成为他的理想自我。在无意识中米奇试图满足母亲利迪亚的欲望。影片中利迪亚对米奇有着非常强的吸引力,米奇总想呆在她的身边。如同妹妹凯西所说,“米奇非常喜欢这里。他每周都会回来”。厨房中母子一起洗碗的特写镜头透露出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米奇亲热地称呼他那传统保守的母亲为“亲爱的”,俨然就像一对夫妇一样。

但是,米奇不能长时间地逗留在想象界中因为这是大写他者所禁止的。影片中攻击的群鸟象征着大写他者,给米奇施加压力迫使其走出想象界,在象征界中确立其主体性。在《群鸟》中,梅兰妮将米奇引出了波德加湾――想象界。梅兰妮自小没有母亲,缺乏一个可以与之认同的理想自我,她过于独立。淘气。群鸟对她的攻击可以视为是大写他者对她的一种去势,使之成为父权社会所期待的传统女性形象,引导着米奇走出想象界。作为母亲,利迪亚本能地感觉到梅兰妮 会从情感上将米奇从自己身边引开,这就是利迪亚对梅兰妮有着很强的敌意的原因。在影片中,利迪亚和梅兰妮代表着两股不同的力量,将米奇拉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想象界和象征界。起初母亲利迪亚占有优势,但由于大写他者不断的去势的威胁,梅兰妮占了上风,成功地将米奇引出了想象界。

三、主体性的确立:大写他者的去势威胁

影片中米奇与利迪亚的母子关系过于亲密,导致米奇长时间地逗留在想象界中,无法成功地在象征界中确立其主体性。因此,大写他者对米奇施加了一系列去势威胁。影片中群乌的最初攻击可以理解为是大写他者给利迪亚的警告,因为其过强的母亲占有欲。在所有主人公中,利迪亚是第一个受到群乌惊吓的。她的家庭因为群乌攻击而陷入一片混乱,心爱的瓷器也被打的粉碎。在目睹了邻居被群鸟杀死的恐怖场景后,她惊恐地驾车回家,精神近乎崩溃。

出于对母亲和妹妹安全的考虑,米奇推迟返回旧金山,选择继续逗留在想象界波德加湾。而这却引发了大写他者的一系列去势威胁。首先,安妮被群鸟杀害。镜头显示出安妮四肢摊开躺在门廊台阶上,双腿抬高并且微微张开着,腿间血迹斑斑。好像被了一样。安妮是米奇的前女友。两人至今仍是好友。安妮之死是对米奇的一种去势。因为米奇的无能,安妮被群鸟――大写他者的象征――所。米奇的无能源自其未能走出想象界,成为象征界中强有力的父亲形象,保护好自己的女人。安妮之死使米奇与梅兰妮走得更近了,他决心保护好梅兰妮。

米奇回到家中后。将所有阁楼窗户钉上木板,房子变成了一座封闭的监狱。米奇的行为表明在无意识中他依然想停留在想象界。于是攻击的群鸟――大写他者――发动了更多的去势威胁。最终母亲利迪亚歇斯底里地尖叫起来:“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才会知道……如果你父亲在这里就好了。”母亲的话使得米奇意识到他企图满足母亲欲望的举动注定是失败的,停留在想象界的他永远不可能取代父亲的位置。米奇随后背对着父亲肖像坐着的姿势表明他不再试图与理想自我――父亲的形象认同。当米奇将家俱牢牢地钉在门上时,他在镜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这是他寻找主体性和重新评价自我的象征。

最后,女友梅兰妮被群鸟严重啄伤,这是对米奇的再一次去势。梅兰妮用手遮住自己的脸,徒劳地挥舞着手中的手电筒作为武器来驱赶群鸟。此处。她手中的那只大头长柄的手电筒可以理解为米奇无能的。尚未在象征界中确立其主体性的米奇无法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免受大写他者的伤害。

当梅兰妮最终获救时,她已经精神崩溃,奄奄一息了。利迪亚第一次开始积极地配合米奇给梅兰妮疗伤并称呼其为“可怜的小东西”。她对梅兰妮的敌意被同情所取代,她与米奇的母子关系开始正常化。此时,尽管利迪亚依然犹豫不决,米奇决心将梅兰妮带到旧金山去治疗。经过一系列的去势威胁之后,米奇最终克服其俄底浦斯情结,决心走向象征界,而这正是大写他者所期待和赞许的。因此。米奇能够成功地将梅兰妮和家人带出被群鸟包围的房子而不受到其攻击。梅兰妮和利迪亚的关系变得和谐,全家人驱车离开波德加湾,开往旧金山。影片《群鸟》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电影结尾处,群鸟依然虎视眈眈地聚集在米奇家房子周围,这意味着米奇在象征界中确立其主体性的过程是不平坦的,更多的去势威胁潜伏着。但是可以相信。米奇一定会成功地确立其主体性,成为象征界中一名强有力的父亲角色。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影《群鸟》中天才导演希区柯克例证了拉康的主体理论和人格发展三界说理论,认为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必须克服其俄底浦斯情结,走出想象界。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必须经历一系列的去势。从最初自然的自我(naturaI Jzed ego)转变成为社会的主体(SOClallzed subject),在象征界中确立其主体性。

上一篇: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符号化研究 下一篇:浅析动画中的角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