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II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3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10-13 02:34:47

中西医结合治疗II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3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II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法:依帕司他(商品名唐林,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陵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片50mMg,饭前服用一次三日,同时加用中药汤剂,二月为一疗程;结果:显效60.60%、有效24%、无效15.4%、总有效率84.6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型II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结合;滋阴清热;益气活血通络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 (2010) 02-136-2

1临床资料

33例患者糖尿病诊断符合WHO诊断标准,并伴有明显的肢端麻木、疼痛、冷、温感觉异常,蚁行感、多呈袜套样或手套分布,神经系统检查:膝、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深、浅感觉明显减退,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33例患者男18例,女15例,年龄36―75岁,糖尿病病程2―23年不等,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半年――12年,其中合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0例,合并糖尿病肾病6例。

2观察方法

2.1治疗方法:

患者严格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同时给予依帕司他片,每次50Mg,每日3次口服;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滋阴清热,益气活血通络治疗,方药如下:花粉30g、麦冬10g、生地20g、知母10g、桃仁10g、当归10g、红花10g、穿山甲10g、血竭8g、地龙12g、丹参30g、黄芪30g、党参20g、甘草6g。兼有痰浊内阻者,加用白芥子,兼大便结者加大黄。用法:每日一付水煎分3次口服;两月为一疗程。

2.2疗效评判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深浅感觉及膝、腱反射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血液流变学检查较前改善;有效:自觉证状改善,深、浅感觉及膝、腱反射反转,血液流变学检查有所改善;无效:自觉证状无改善,深、浅感觉及膝、腱反射无改善,血液流变学检查较前无变化者。

2.3治疗结果:

治疗组33例,显效20例,占60.60%,有效24%、无效5例,占15.4%,总有效率为84.6%。

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机制比较复杂,包括多元醇旁路的激活,非酶促糖基化产物的沉积,局部血流微循环障碍,脂代谢紊乱以及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等,多元醇旁路的激活被认为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过多的葡萄糖被醛糖还原酶催化产生山梨醇和果糖,使山梨醇和糖大量觉积于周围神经,周围神经发生水肿、脱髓鞘坏死,导致糖尿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醛糖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减少山梨醇和果糖周围神经组织的沉积,可以有效地改善周围神经病变,依帕司他②已被证实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疗效,Hotta①等观察了5249例糖尿病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疗效,表明依帕司他对自发性疼痛、麻木、发冷等症状的改善率为75%例,对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的改善率为36%例,副作用发生率为75%例,无严重不良反应,但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且药物不良反应常见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增强疗效,且易克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医认为,本病属中医消竭病的兼证范畴,《圣济总录,消渴门》提出,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涩,留于肌肉,变为痈疽“指的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肢端坏死,感染病变,实质上糖快活病周围神经病变应属“络脉”病程较长“久病则入血入络”故糖尿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是因阴虚日久,化燥伤阴,灼热耗津;或久病阴损及阳,致气虚血瘀,脉络阻滞,故气阴两虚,瘀阻经络,气血郁滞不通是其主要病机,因阻虚则血不足,脉道不充,气虚则帅血无力,致气血不畅,血液粘滞,瘀血内停,因此,滋阴清热,益气活血通络以改善血液微循环异常是治疗的关健,故方中重用花粉、生地养阴清热、生津止渴,麦冬、知母有滋阴清热之功,黄芪、党参益气健脾,增加机体抵抗力,当归、桃仁、红化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穿山甲、地龙、血竭活血化瘀通络,丹参活血祛瘀,诸药合用,使气血通畅,则病状好转;兼有痰浊内阻者,加用白芥子祛痰散结,兼有大便燥结者加用大黄,活血通便。

但本人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时效仅六个月,且病例不多,对疗效的观察有一定的局阴性,但总结治疗结果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案,有效率较单一应用依帕司他治疗高。

参考文献

[1] 贾海燕,田浩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治疗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杂志,2005.19卷第11期:8-9.

[2] 罗帮尧,等.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杂志,2005.19卷第1期:58-60.

上一篇:核外电子磁感应对缓解疼痛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应用卡维地洛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