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白春礼

时间:2022-10-13 02:19:56

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职位,让人仰望。近距离接触白春礼,气场里透露出来的只是科学和平易。

说起来,白春礼是本刊的老朋友。早在1988年白春礼刚刚回国进入中科院化学所进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究时,本刊即对他进行了报道。“那是在化学所的一间工具房里接受的采访……”白春礼记忆犹新。1994年本刊采写了《原子之恋——白春礼归国6年创业记》,“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回国6年来所做的工作”。

接过中国科学事业的接力棒

2013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来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在讲话中对中国科学院60多年来的创新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强调中国科学院是一支党、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并对中国科学院未来发展提出了“四个率先”的要求,即要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

面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每个中国科学院人深感使命神圣,责任重大。2011年白春礼就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成为这个拥有104个研究所、1个学部、2所大学、6万多名科研人员的科技“国家队”的第六任带头人,他的前任分别是郭沫若、方毅、卢嘉锡、周光召、路甬祥。

“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中央几代领导集体都给予了长期关怀和大力支持,老一辈科学院人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人留下‘爱国奉献、求真唯实’的精神基石与宝贵财富。中国科学院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发挥着科技火车头、国家思想库和改革先行者的作用,为科学技术事业以及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接力棒传到我们手里,我们有责任把这一棒跑好,未来把这一棒传好。”白春礼说。

哲学上说,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现在,白春礼踏进的“河流”中流淌的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当代科技交叉融合协同发展、重大成果产出和转化应用”的湍急“河水”。

白春礼的中国科技创新战略

当年的白春礼博士回国研制了国内第一台计算机控制扫描隧道显微镜,为中国在这一领域填补了空白。如今的白春礼院长正在为中国科技创新谋篇布局。

“我国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就是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握好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可能突破的方向,从支撑当前的角度,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紧迫问题,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引领未来的角度,超前部署基础前沿和先导研究,培育新兴产业,不断形成科技经济竞争的新优势。”白春礼说。

2012年年初,白春礼在《中国科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新科技革命的拂晓》的文章,详细阐述了有关新科技革命的种种判断,掀起了社会上关注新科技革命的热潮。这篇文章一经发表,最吸引人眼球的是白春礼又给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出了一道“考题”:“世界科技发展态势,在哪些方面有可能产生重大突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亟须解决的重要科技问题,在哪些领域可能产生重大突破?面对新趋势新需求,中国在哪些方面应加强前瞻布局?”

在白春礼的提议和领导下,中科院的200多位专家开展了历时1年多的战略研究。

2013年6月20日,中科院了“结题报告”——《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该战略研究报告综合判断了未来5-10年世界可能发生的22个重大科技事件、我国可能发生的19个重大科技突破,提出我国面向2020年需要加快或加强布局的重大科技问题,为国家重大科技决策提供参考。

白春礼的科技创新战术

有了战略,还要有战术。在白春礼的主持下,中科院提出建立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

“作为基础研究,就是看著述的成果。看它的科学意义如何?它在学科领域的影响如何?国际上对它是否认可?是否开辟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理论?如果是应用研究,就看成果能不能够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关键的科学技术问题?是不是能够带动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不是解决了国家安全、重大的公益性问题?”

该体系摒弃了数量评价和单纯的论文导向。“我们希望通过改革科技评价,探索建立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带动改革和管理创新,为‘创新2020’提供动力;做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发挥好科技国家队的‘火车头’作用。”白春礼说。

201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把企业创新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目前,中国在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上还要加大力度,还有一段路要走。一些企业的研发力量不足,企业具有的技术创新和实验室水平及规模还远远达不到技术创新主体的要求。我国只有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做得比较好,但是整体上我们的力量还不够强大,需要进一步加强。”白春礼说。

白春礼的“人才驱动”

白春礼是中国纳米研究领域的权威,同时,他也是一位懂人才、聚人才、用人才的科学领袖。

1996年初,白春礼担任了中科院副院长之职。“当时周光召当院长,给我第一个工作就是分管人才和教育,包括研究生的培养,吸引和凝聚人才,所以说人才工作我已经做了十七八年了。”白春礼说。

白春礼深知,一个国家科技力量的提升关键要有自主创新,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最最关键。

白春礼2011年就任中科院院长后提出,要把顶尖人才引进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要仔细梳理国内外各领域的华裔顶尖人才,积极与他们联系、沟通,优先吸引他们到中科院工作。

白春礼重才。白春礼曾是沙特国王科技大学的校长顾问,有一次在去沙特国王科技大学访问的时候见到了该大学聘用的国际著名植物生物学家、美国普渡大学朱健康教授,了解到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最年轻的华裔院士,是世界上最好的育种专家。

白春礼爱才。他找到朱健康,恳切地表示,中科院求贤若渴,希望他能够回到国内,在中科院开展研究工作。

谆谆之语,几番沟通,白春礼的人格魅力和强烈的信任感打动了朱健康。

当时,沙特国王科技大学给朱健康的待遇是70万美元年薪,外加他在美国实验室的运行经费每年200万美元。“我告诉他,我们肯定给不了70万美元的年薪,在收入上要差好多倍。”白春礼说。

但是,朱健康仍然毅然决定回国工作。中科院为其量身打造了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在揭牌仪式上,白春礼亲自到场祝贺。

白春礼积极推动引进的另两位顶级科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王中林、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袁筠英也同样有着感人的故事。

白春礼惜才。“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现状还不容乐观,尤其是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仍严重不足。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这种类型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至少要有3万至4.5万人,才能基本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不难看出白春礼说此番话时,透出的急切心情。

2012年,中科院通过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9人、海外优秀青年人才111人、外籍高层次人才12人,“百人计划”引进海外杰出人才158人、其他各类优秀人才123人。

“要把广大科技人员的所思、所需、所忧,作为我们为大家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白春礼说,“我的工作就是创造适宜科研人员成长的软环境,让人才自由成长。”

白春礼提出,“保证一线科研人员有五分之四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他要当好“后勤部长”。

为了科学

白春礼在世界科学界享有盛誉。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工程院院士、丹麦皇家文理学院外籍院士、印度科学院荣誉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国际科学组织,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科学院有着严格的选举程序,通过院士投票产生新的院士,大部分是被动选举,不需要被选举人自己报名。

“做了这么多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尤其是有些有着几百年沉淀的老科学院的院士我觉得好处在于,了解科学院发展的历史、科学精神、著名的科学家学术上的贡献和追求,加强科学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沟通的渠道。”白春礼说,“比如,我是俄罗斯科学院的院士,如果我去趟俄罗斯,就感觉和他们的沟通近了许多。”

2012年9月,白春礼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3届院士大会选举中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在此之前,白春礼已经担任了2届副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是一个非营利的国际科学组织,目前由92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成员组成。白春礼是第一位中国籍院长,有媒体将之评论为中国“软实力”的胜利。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这个平台面很宽,当了院长之后,有更多的人跟我表示愿意与中国合作,开展学术交流、访问等活动。”白春礼说。

白春礼很重视这个平台,每年至少参加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的活动2次。

白春礼计划,在他的任期内,要将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的成员范围由92个国家和地区扩展到100个国家和地区。

结语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长,我深感责任重大,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着力建设‘三位一体’的科学院,产出更多的成果、更优秀的人才和更深刻的思想,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的科学院。”

“我的梦想,就是要带领中国科学院为科技发展、国家富强、人民福祉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就是要带领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服务全局、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齐心协力、不懈探索,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实现美丽的‘中国梦’扎实奋斗。”

白春礼的话,一如他的人品,让世界看到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技事业的未来和希望。

上一篇:趣谈动态相学 下一篇:“光脚的”青春,不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