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

时间:2022-10-13 02:15:56

试论《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

摘要:目前中国金融趋于全球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差距和诸多矛盾,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机遇和挑战。自商业银行产生以来,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作为现代国际统一银行管理标志的《巴塞尔协议》,在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新巴塞尔协议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

一、引言

当今社会,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而金融的地位与作用亦日益突出,金融在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的同时,其风险也在不断地积累并造成毁灭性的损失。中国最危险的金融风险在哪里?专家定位:银行风险。目前,我国银行业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依然在增加,对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形成巨大的挑战。2004年6月,《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也需要相应的做出调整。

二、《新巴塞尔协议》主要的新规定

与1988年老协议相比,《新巴塞尔协议》的内容更加广泛而复杂,在保持了对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同时,还加大对银行监管力度以及对银行实行更严格的市场约束,这也被誉为新协议的三大支柱,不仅反映了当今银行业的迅速发展及深刻变化,同时也代表着最新的银行风险监管理念,具体如下:

(一)最低资本要求。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最低资本要求仍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资本的定义、风险头寸的计量以及根据风险程度确定资本的规定。其中,资本的定义以及最低资本充足比率仍保留1988年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定义不变,但明确了应包括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在信用风险的衡量和计算方法上改变了原协议主要根据债务人所在国是否经合组织成员国来区分的标准,而是强调自律行为与外部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标准化方案、银行内部评级方案(基础IRB)和资产组合信用风险模型方案(高级IRB)体系,强调用内部评级为基础来衡量风险资产,进而确定和配置资本。《新巴塞尔协议》新框架增加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力求具体量化与管理这些风险的办法。与原来的《巴塞尔协议》相比,《新巴塞尔协议》除了包含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内容外,还将操作风险囊括进来,这样在某种程度上讲,等于提高了对银行最低资本的要求。因为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采用的方法是用银行的资本净额除以其风险资产,而现在的风险资产中包含了操作风险的内涵。分母项大了,为至少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自然会提高对资本的要求。

(二)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三)市场纪律约束。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有效的市场约束有利于加强监管和增加资本充足,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安全性和稳固性。为了确保市场约束的有效实施,银行应提高透明度,定期向公众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关键数据,反映银行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活动、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活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

(一)产权性质趋同,国有化程度高。

(二)资源配置无序,决策效率低下。

(三)核心业务单一,经营范围较窄。

(四)混业经营受限,市场资源割裂。

(五)不良资产巨大,金融安全堪忧。

(六)管理控制失效,风险防范不足。

四、新协议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实施新协议的障碍

(一)新巴塞尔协议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实践中,新协议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已有所显现。据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透露,在新协议的推动下,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正在迅速提升,大银行已开始着手建立符合新协议要求的二维评级体系,所谓二维评级体系:一维客户评级,另一维债项评级;小银行的积极性也很高,力求借鉴新协议的有关内容。据悉,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信实业银行这4家商业银行已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新协议要求的先进数据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方法。

(二)中国商业银行实施新巴塞尔协议的主要障碍。1.资本充足率不足;2.内控机制不健全;3.信息披露不规范。

五、中国商业银行业实施《新巴塞尔协议》的途径

当然,新协议的实施存在障碍并不代表对新协议采取被动的态度。事实上,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国内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或正在准备实施新资本协议。这是因为,《新巴塞尔协议》代表了世界银行业管理发展的大方向,反映了当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是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和指引,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有助于国内商业银行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银行业的竞争限制逐步取消,国内的商业银行将同时面临来自国内及国际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有鉴于此,尽早实施《新巴塞尔协议》,狠抓风险管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中国商业银行迅速实施《新巴塞尔协议》的途径。

(一)改进现行的五级分类贷款制度,推动银行内部评级逐步向IRB法过渡。

(二)加强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和开发。

(三)不断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和组织架构。

(四)积极推进并完善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

(五)建立符合国情的内部风险评级模型。

(六)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风险评级队伍。

(七)加强对外交流学习,促进内部资源共享。

(八)积极发挥监管当局的权威和导向作用。

(九)完善与强化中国金融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枚.银行法概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周辉斌.WTO与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完善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3]杨紫 .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我国有限合伙企业合伙人基本义务界分 下一篇:优秀企业如何运用音乐塑造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