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储蓄与中国经济增长

时间:2022-10-17 03:53:33

高储蓄与中国经济增长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为世界瞩目的高储蓄率,我国居民储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1978年的210.6亿元一举增长到2005年的141051亿元。截至2006年第一季度,我国居民储蓄总额已经突破了16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也一直维持在一个令其他国家羡慕的较高水平。因此,我国的高储蓄率与高增长率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为世界瞩目的高储蓄率,我国居民储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1978年的210.6亿元一举增长到2005年的141051亿元。截至2006年第一季度,我国居民储蓄总额已经突破了16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同时,经济增长速度也一直维持在一个令其他国家羡慕的较高水平。因此,我国的高储蓄率与高增长率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二、储蓄理论和我国居民高储蓄的原因

(一)储蓄理论

储蓄一般指收入用于消费的剩余。对居民来说就是没有用来购买商品、服务和纳税的那部分收入。但收入减去消费的剩余部分并不都是储蓄,而是包括货币储藏在内。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储蓄的涵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西方储蓄理论中的储蓄涵义是指广义的储蓄,即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相当于国民收入积累额。我国目前流行的储蓄涵义是一种狭义储蓄涵义,它仅仅指居民个人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二)我国居民高储蓄的原因

1.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为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2.人均储蓄量不高,结构不平衡,也会导致储蓄不断攀升;3.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不理想;4.投资渠道狭窄也是高储蓄的一个重要原因;5.传统文化造就的储蓄观念也是高储蓄因素的一个原因;6.个人消费不足,会提高消费者的储蓄倾向。

三、高储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高储蓄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从有利的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高储蓄对经济增长的消极作用

储蓄过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以上分析的各个因素得出:中国的高储蓄是在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仍未完善、人们对改革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低的条件下发生的。过高的储蓄率、低的储蓄投资转化率带来了一系列经济问题。1.商品供过于求,有效需求不足,企业效益低下;2.大量引进外资、资本外逃、储蓄资金大量剩余;3.宏观调控效果不理想。

四、应对储蓄高增长的建议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城市,尽快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并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广大城市居民增强了对社保的信心,降低了储蓄的预防性动机;在农村,鼓励支持保险行业的发展,目前绝大多数农村县及县以下没有寿险机构,而保险是构成农民的基本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潜力巨大,可以有效地分流农村的部分养老储蓄。从现实的可操作的角度出发,首先要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仍然是当前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继续按照财政、企业和社会筹集资金各占1/3的办法,落实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切实做好社会保险扩大覆盖范围和基金征缴工作,增加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各级地方财政在预算中优先安排所需的社会保障资金,保证专款专用。对财政确实困难的地区,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继续给予补助。要做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一是调整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做实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应对社会老龄化积累部分基金。二是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逐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要稳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抓好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的修订和执行,加强对医疗机构和药店的定点管理,降低医疗和药品费用支出,完善费用结算办法,加强管理服务,减轻个人负担,保持平稳运行。加快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大额医疗补助办法,研究解决困难群体参加医疗保险的有关问题。其次,要大力促进商业保险发展。保险是一种带有保障性的金融资产是居民个人筹资弥补社会保障不足的重要渠道。从1980年我国恢复了国内保险业务,随着经济体制是改革的深化,居民的风险意识增加,保费收入逐年增加,占居民储蓄的比例也在缓慢上升,但目前仍有30%左右的比重,还处在非常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世界各国保险排名中按保险密度近排在第76位,按保险深度仅排在第66位,比较西方国家发达的保险市场,我国保险市场要达到优化储蓄结构的目的,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而做大保险市场,尤其是加大商业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开发力度,同样能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

(二)积极引导个人消费信贷

积极引导个人消费信贷增加对居民的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减少消费信贷手续繁杂的问题。加大对居民的消费信贷的服务、咨询宣传力度、使广大居民对消费信贷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改变消费观念,降低消费的流动性约束,促进居民内部实物性投资比例的提高。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广大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得到稳步提高。

(三)拓展投资向储蓄转化渠道

1.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使储蓄转化为投资;2.大力发展企业债券;3.降低储蓄率,扩大自主消费。

参考文献:

[1]陈利平.高储蓄率并非需求不足的根源[J].经济研究,2001.3

[2]宫希魁.万亿储蓄存款的隐忧[J].经济学家,2002.1

[3]李扬.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J].经济研究,1998.2

上一篇:外包商如何助力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 下一篇:我国有限合伙企业合伙人基本义务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