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双城记

时间:2022-10-13 12:59:08

首都波哥大

和我最初的想象截然相反,从飞机的舷窗望下去,波哥大是一个整齐干净、充满绿色的山城。当飞机掠过城市边缘的时候,绿色的乡村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来到了苏格兰高原。最难得的是它的城市规划。不仅有序而且漂亮,就连机场都让我惊讶,波哥大机场干净得可以坐在地上。出了大厅,凉风习习,波哥大的高原气候让我在赤道附近感受着北京的秋天。没有计程车司机来招呼我。有一个预付柜台,我将西班牙文的地址交给柜台内美丽的哥伦比亚小姐,她在电脑键盘上轻轻敲了几下,然后用不太熟练的英文告诉我要支付的钱数。一转身,一辆干净漂亮的计程车缓缓停在我的面前。司机扫了一眼单据上的地址,打开音乐,待我坐稳后,安静快速地将车驶入机场大道。

波哥大的城市变脸

曾经看过一个平面广告,照片中有许多亚洲不同民族的面具,广告词的英文原文记不清楚了,大意是亚洲有许多“脸”,那些印度、缅甸、印尼、泰国和中国的面具,色彩鲜艳,表情各异,让人印象深刻,算是平面广告中的精品。生活中一个喜欢“变脸”的人并不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因为无法捉摸他的脾气,可是一座城市喜欢“变脸”却是一种魅力。哥伦比亚的首都波哥大就是这样一座会常常“变脸”的城市。它能让你感受到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感觉、不同的体验。你总能从它身上找到新鲜的东西。也许波哥大并没有那么完美,也许是我的错觉,但这不能怪我,谁叫媒体把这个国家的形象弄得一塌糊涂,才让波哥大有机会给我这样一个大大的惊喜。

首先是平原城市和山地城市的“变脸”,在城市的大部分地方,我感觉自己好像生活在平原,不仅因为地势平坦,雾气也让你看不到远处的山。只有来到城市的尽头,才能看清山的轮廓。波哥大的另一面是一座山城,虽然你在城市的大部分地方感受不到这一点。山下是老城区的中心,紧靠着大山,山势陡峭,从城市所在的平坦的高地上陡然爬升,近乎90度角。有缆车送你去山顶的修道院,从那里看城市一定很美。因为城市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笼罩在云层中,只在早上有那么短短几个小时的晴天。等我睡醒了出门时,太阳公公

哥伦比亚全民教育程度不高,常常能遇到一些非常单纯的人,可哥伦比亚人酷爱读书,城市中心的二手书市非常红火,从早到晚生意兴隆。

波哥大就是有这么多的“脸”,而且还在继续变着。也许每个城市都会有不同的侧面吧,只不过哥伦比亚的波哥大有着更多的有趣的侧面,这是历史和文化造成的。在哥伦比亚这种多层次的社会里,一切都那么明显。

赤道附近的烤猪肉

虽然在赤道附近,高海拔却让波哥大常年凉爽,这是一个热带地区难得的适合人居的大城市。这里的食物也很符合我这个中国北方人的胃口,在波哥大的街头就遇到了一头香喷喷的烤猪,猪的肚子里还塞满香喷喷的米饭。可惜的是当地人不太喜欢吃猪皮,烤得黄焦焦、油嫩嫩的猪皮被商家切下来放在一旁,我让老板给我多放了一些猪皮在上面,下面铺上一块面饼,中间是碎碎的猪肉和浸满了猪肉香味的米饭,真是没的说,没有白来趟波哥大。不过这猪肉米饭价格稍微贵了一点儿。如果是背包的学生,街边的汉堡或热狗也是不错的选择,味道也不差。

由于天气很冷,在波哥大人们常需要补充热量以对抗寒冷的天气,肉和糖就成了最好的热食。到处都可以找到肉,街边的小摊也不例外。甜品更是每顿饭都必不可少的东西,饭后也有冰淇淋。哥伦比亚街头1000哥伦比亚比索(约合人民币4元)一个的冰淇淋有两种,一种是常见的圆锥形冰淇淋筒,另一种是把冰淇淋放在一个碗状的饼干上,浇上巧克力和草莓的糖浆,撒上七彩糖球,这也许是孩子眼中最好的食物了。

哥伦比亚的黄金博物馆

南美洲有几个著名的文明中心,核心地带都不在哥伦比亚。虽然哥伦比亚的原住民印第安人生活在一块进入南美大陆必经之地上,但这群印第安人并没有取得什么特别突出的人文成就,特别是在建筑方面,他们取得的成就远远没有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那样辉煌。他们在历史上并不引人注目,甚至连“哥伦比亚”这个名字都是欧洲人取的。哥伦比亚本来是美国或者美洲的代名词,如今美国还有哥伦比亚公司和哥伦比亚大学这样的名称,然而这些组织和哥伦比亚没有关系,只不过因为在过去的岁月里,哥伦比亚曾经指代美国。

哥伦比亚人没有发展出其他文明那么大规模的城市和社群,然而他们也并非一无所成,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哥伦比亚人的金饰品,其手工精湛程度让人惊叹不已。你只要去首都波哥大的黄金博物馆看看,就知道古代的哥伦比亚人活在怎样的一个金色世界里。这座博物馆是世界最大的黄金博物馆,也是世间最重要的黄金文物博物馆。这里收藏了从公元前20世纪到16世纪哥伦比亚印第安人制造的近3万件各式金器。黄金的总重量之大、品种之多,世间罕见,这还仅是被西班牙人疯狂掠夺后幸存的部分而已。或许正因为哥伦比亚盛产黄金,他们才丧志,把心思都花在了制造金器上。富饶的土地无法培育出彪悍的民族。殖民地时代,西班牙人每年从这里弄走的黄金多达3500吨,在那个淘金盛行的年代,这个数字在全球也是数一数二的。

博物馆里的黄金文物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和宗教有关的金器,有宗教活动中使用的各种器具器皿,有模仿各种宗教仪式过程的人像,还有具有象征意义的各种动物。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蟾蜍,这种动物在印第安文化中被认为是儿孙满堂的象征,哥伦比亚人家家户户都供奉蟾蜍。

第二类是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哥伦比亚的印第安人很喜欢用黄金做装饰品,如耳环、鼻环、项链、手镯、脚镯、假面具

有些厚重大气,有些则薄如纸、细如丝。一个人佩戴黄金首饰的多少,可以显示他社会地位的高低。可以想见,每到盛大节日或者祭祀的日子,男女老幼戴上耀眼夺目的金饰集中到一起进行活动时的盛大场面。

第三类是日用品――锅碗瓢盆等各类生产、生活用品。日用品上刻画出来的各种纹路和图案让这些东西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观赏价值。

博物馆顶楼的一间密室内存放着最珍贵的数以百计的黄金珍品,这里就是传说中的“黄金大厅”。大厅里警卫森严,游览者分批进入参观,每批不得超过20人。刚走进大厅时,里面十分昏暗,灯突然间亮了起来,那瞬间你要站稳了,否则很可能被金子的光辉弄得头晕目眩。据说佛国世界是黄金世界,走进这个地方,就好像走进了传说中的“黄金世界”。

印第安人不仅活着的时候充分享用黄金,而且死后也希望有黄金陪伴。一个人去世后,亲朋好友会将他生前所用的黄金珍宝随葬。博物馆在陈列大厅内复原了一个酋长的墓室,酋长带着金头盔、金面罩、金耳环和金项圈,手上脚上都是金镯子,胸前有金牌,手里握着金宝剑,陪葬的

还有许多金制器皿,奢华程度让人瞠目。

除了黄金,哥伦比亚的其他古代文明遗产并不丰厚,至少和美洲其他文明比起来,有些小巫见大巫。哥伦比亚国家博物馆中存放的其他展品,不足墨西哥同类博物馆同类展品的1/10。不过从这些展品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制造出的东西都有些共性。比如说容器,最早的容器必然是模仿动物或人的身体形状,那时人的想象力还比较匮乏,所以只能用这种形式来理解和制造容器。

Tips:

1 签证:哥伦比亚在2007-2008年曾经短期给予中国公民落地签证的待遇,但当前情况如何还需要和哥伦比亚大使馆核查。即便需要申请签证,也不会很难。

2 货币:货币单位比较大,1000哥伦比亚比索相当于4元人民币,1000比索是哥伦比亚最常见的纸币,在当地可以买一根冰棍或一小瓶矿泉水。

3 住:老城区有许多便宜的家庭旅店,一张床位50-100元人民币一天。波哥大的背包客旅店很有水准,干净,自助管理,无线上网,可以洗衣服,而且位置就在老城区的中心,去哪里都很方便。

4 吃:如果在街头吃,每顿饭大约20元人民币。高原天气寒冷,因此食物热量比较高,猪肉、米饭和各类西餐是常见的食物。5行:波哥大有一种有轨公共汽车,有自己的车道,车站也像地铁站一样有玻璃门和站台,很有意思。这种有轨公共汽车不如真正的地铁方便,但比普通公交车快捷,当地人叫它TansMilenio。

“南美的欧洲古城”卡塔基纳

“艳遇”卡塔基纳

当蒙古人的铁骑不再卷起尘土的时候,另一次规模更大的侵略行动却揭开了序幕,来自欧洲的一支海上“游牧民族”带着他们的火炮、马匹和长矛,开启了殖民时代。除了众所周知的掠夺和侵略,殖民者不经意间也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人类文明的遗产。蒙古人在印度留下了浪漫的泰姬陵,而西班牙人在哥伦比亚留下了美丽的卡塔基纳――一座充满阳光、色彩缤纷、欧式建筑为特色的加勒比海古城。

卡塔基纳是一座三面临海的城市,与大陆只有线相连,并筑有厚重的围墙。即便如今涌现出了一排排滨海大厦,老城墙依然毫不逊色,若非船坚炮利,根本无法攻破这座港口城市,过去400年里这座城市只在欧洲人的几次内部海战中沦陷过。这里之所以成为背包客必去的地方,不仅仅因为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更因为这座城市悠闲、浪漫的气氛。城市里的建筑保存得相当不错,传统的欧式建筑配上色彩鲜明的油漆,加上热带植物的点缀,让古城充满加勒比海的气息。行人不多,也没有宽阔的马路,汽车是绝少见的,倒是精美的欧洲马车随处可见。

如今这样的城市在西班牙恐怕很难找到了,即便有,色彩上也无法和古城卡塔基纳相提并论。这种色彩的偏好不是殖民者带来的,而是源自哥伦比亚自身的文化。在哥伦比亚的街道上,即使一个小小的商店招牌上,都能找到五六种颜色,一栋房子使用了多少种颜色更是无法计数。太阳下的古城卡塔基纳好像加勒比海绚丽的海底世界:随着日光的强弱和方向变化,古城的建筑也随之产生了不同形状的阴影和不同效果的折射,因此古城中到底有多少种颜色,恐怕没人能够数清。如果加勒比海的海风能够吹到西班牙,也许能为那里的建筑也涂上温暖的颜色。

虽然涂上了一层淡淡的加勒比海的油彩,但卡塔基纳的欧洲建筑风格依然清晰,高耸的教堂、精致的小阳台、凹凸不平的石板路,还有广场上觅食的鸽子,都是典型的欧洲风格。欧洲的有色人种很多,这座古城里的白人也不少,来这里旅行的人恐怕都会怀疑自己正置身于西班牙而不是哥伦比亚。

黄昏时分,暮色笼罩的静谧街道上传来悠扬的音乐,一个穿着随意的中年人,一边走一边专心地吹着一种南美的乐器。一辆马车缓缓穿过街心,马蹄敲打石板路的声音好像是在给那个中年人伴奏。古城里的居民优哉游哉地过着轻松自如的日子。他们每天只需工作几个小时,太阳落山后就开始娱乐生活。这里的治安也相当不错,和中国一些乡村夜不闭户的习惯相似,入夜后家家户户的门窗都是开着的,你可以借机看一看当地人房间里的样子。

也许哥伦比亚南部的人和西班牙人有着同样的作息习惯,也许是白天的太阳太过灼热,太阳升得老高,小城里却看不见几个人影。大部分店铺都没有开门,昨夜满街跑的马车也无影无踪,看来不到午饭时间,这里是不会热闹起来的。古城的门卫对我的出现显得异常兴奋,他拿出一张两角钱的人民币来,问我这张钞票等于多少哥伦比亚的货币,看来是某个先行者送给他的。他还非常热心地帮我找来免费的古城地图,虽然语言不太通,但是感觉很亲切。南美人不少国家和亚洲关系都不错,除了南美人热情纯朴的天性外,和亚洲国家对待外国人一向友善也不无关系。一路上无论警察还是保安,看到我的亚洲面孔,一律放行。哥伦比亚人虽然热情,但又很腼腆,我在古城的一个广场遇到 群年轻人,从表情上能看出他们想和我交谈,可谁都没有勇气打破沉默。最终还是我先开口,他们虽然听不太懂我的英文,但通过动作明白我想和他们合影,其实他们也有相同的想法,几个人一起笑起来,凝固的气氛又缓和了。

古城卡塔基纳最难熬的时光是正午和午后,这段时间天气最热、太阳最毒,不过这时的城市色彩也最亮丽和鲜艳。世间万事都有好坏两面,就看你更看重什么了。这个时间除了那些为生计奔波的人还在外面活动,街道上就只剩下我这样的游客了。家家户户向阳的窗户都紧紧关闭,精致的小阳台上也不再有人饮茶纳凉,刹那间我以为自己又回到了大海上的加勒比海岛国。

如果你来卡塔基纳寻找美丽的海滩,恐怕要失望而归了。这里大部分临海的地方都投下了巨大的石头,目的是防止海浪的冲击。就算没有这些石头,卡塔基纳的海滩也说不上旖旎,这里只有惊涛骇浪拍打巨石,完全没有遮阳伞如雨后蘑菇般植满海滩的景象,和城中的景色截然相反,这里的海滩充满了阳刚味。在滨海大道上能看到一个有趣的场景――几百年前的马车和现代的汽车并驾齐驱。虽然汽车平稳快速,但气质上远不及马车华贵,所以卡塔基纳人平时搭汽车,重大庆典时要坐马车。

古城卡塔基纳还是许多电影的拍摄地,由于古城保存完好,这里看起来和几百年前的南美没什么区别,连布景都不用搭,就可以直接拍几百年前的南美或欧洲故事了。

苹果是红的,橙子是绿的

卡塔基纳的食品口味和哥伦比亚北部山区有很大不同,这里的美食有着明显的加勒比海特征,也带点西班牙食物的影子和南美本土食物的风味。和西班牙一样,这里的餐馆和大排档都是太阳落山后才热闹起来。热气渐渐褪去,晚风微凉,餐馆和酒吧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大排档的摊位都摆放着电视,大家一边看边吃,节目的内容不用说你多半也能猜到――足球,它是南美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卡塔基纳古城中央的花园外有一排红色的夜宵摊位,这里是市民集体观看足球的地方,摊位大多售卖同样一种可口的食物。我开始以为是冰淇凌,因为摊位前放了一排大小不等的塑料杯子,杯子上写着钱数,看起来还是价值不菲的高级冰淇凌。端上来看,原来是海鲜加上各种调味料和色拉汁,放进冰箱冻过后,凉凉的,酸酸的,甜甜的,吃到口里才后悔应该买大杯一点的。

饮料选择很多,不过哥伦比亚人的最爱还是一种苹果汽水,当地人叫它Manzana,也就是西班牙语“苹果”的意思,这是我在南美学会的唯一一个西班牙词汇。和亚洲不同,他们的苹果汽水往往做成红色,可能哥伦比亚人更习惯吃红苹果。苹果是红色的,橙子反倒是绿色的。绿色的橙子在卡塔基纳非常受欢迎,随便在哪个餐馆都能轻易找到,不过看到的往往已经是橙汁了。在大街上经常能看到卖橙汁的大叔把橙子切开后,将半个橙子塞进手动榨汁机里,用力把橙汁挤出来,然后加入糖和冰块,绝对天然的鲜榨橙汁。

上一篇:驴游新发现:“悠”然之乐 下一篇:森林火把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