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发展 彰显学校特色

时间:2022-10-13 12:51:21

立足学生发展 彰显学校特色

【摘 要】全国各地都在进行课程的开发,既要考虑课改的现状,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开发陶艺课程使其作为学生美育的载体是个问题。山东省青岛实验小学把陶艺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能力等特征,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实施方案。

【关键词】陶艺课程;目标;开发;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030-03

一、课程背景

我国陶艺历史源远流长,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陶瓷艺术涉及自然、社会领域,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是一门综合学科。陶艺作为一门艺术,属于人文范畴,但它却打破了学生知识的单一性,融合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在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乃至我国的台湾,“陶艺”早就进了大、中、小学课堂。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内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要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山东省青岛实验小学(简称“我校”)决定把陶艺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

在市、区各级领导对我校开设陶艺课程的高度重视和鼓励鞭策下,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我校陶艺校本教材编写并由山东省美术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在教材的内容方面,遵循新课程标准,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相融合,从简单的点线面造型到晾干上釉,以及烧制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等。使陶艺教育逐渐向综合方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能力等特征,制定了如下的目标:

1. 总目标

(1)通过体验,感受陶泥的特点,形成陶艺学习兴趣。

(2)在创作活动中,学会观察、创作、思考及解决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互帮互助、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力量。

(4)学会欣赏的方法,了解并深入感知陶艺历史以及陶艺文化的深厚底蕴。

2. 分年级目标

低年级:

(1)在体验中感受陶泥的特点――软、变形,完成基本创作要素点线面的制作,以培养学习兴趣为主。

(2)在制作中尝试团、搓、压、捏等技法表现身边的食物和动物等形象。

(3)学会抓住事物特征,运用泥球和泥条的组合来表现。

中年级:

(1)学习手捏成型法、泥条盘筑法、泥板成型法等基本成型方法,制作简单的造型。

(2)借助辅助材料如牙签、泥塑工具等对作品进行细致刻画装饰。

(3)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作品完成后拍照并介绍,养成乐于与人共赏的习惯。

(4)学会欣赏陶艺作品,感受陶历史文化的魅力。

高年级:

(1)欣赏中外优秀的陶艺作品,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发现其意义并能对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特点、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自主探究,有自己的心得。

(2)利用学过的方法,有主题地创作,尝试给作品上釉,烧制作品,了解烧制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等。

三、课程实施

1. 课程开发

在具体目标的指引下,通过课堂教学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实践,我们设计了许多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课例。根据设计的课例,学生制作了大量优秀的陶艺作品,其中包括动物、人物、海洋生物、交通工具、生活用品等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我们还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其中有学生正在创作作品的照片,学生的优秀作品,有的学生正在给作品上釉的照片,还有学生集体创作的热闹场面……

设计课例:根据实践经验和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我们编写了许多课例,例如低年级:“陶艺教室里的发现”“我是小小面包师”等,其中“陶艺教室里的发现”引导第一次走进陶艺教室上课的学生观察陶艺教师的装饰、制陶工具、陶泥,以及尝试使用工具。中年级“多姿多彩的花瓶”“神奇的海洋生物”等,海洋生物使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因此学生利用所学方法制作起来得心应手。高年级“一个我熟悉的人”“改头换面”等,给学生留出了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

设计导语: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导语,导语设计的知识难度由低到高不断递增。例如低年级的“泥球的奇妙组合”一课:小泥球,咕噜咕噜滚,大球小球在一起,看他们变成了啥?中年级“畅游中国古代陶艺王国”一课: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我国古代的陶艺王国吧,它会带给你无数的神奇和自豪。高年级“透雕装饰”一课:透雕装饰是陶艺装饰技法之一。它是把器皿胚胎刻透,雕刻出一定的纹饰图形。这种装饰给人一种虚实空间的变化、玲珑剔透、精巧之感。

照片拍摄:根据设计的课例和导语,我们拍摄了学生制作时的图片和学生的作品图片,以及搜集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陶艺作品。学生的作品充满童趣,给学生以生动直观的形象感,优秀的陶艺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层次,引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的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2. 课程实施

为了能让学生全方位感受陶艺作品形成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培养其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我们实行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体验过程中感受创新的快乐。

(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陶艺欣赏课。我国的陶瓷艺术虽然闻名世界,但学生在平时并没有多少机会和时间去观察和学习优秀的陶艺作品。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借助网络环境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陶泥这种材料的魅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笔者在执教“畅游中国古代陶艺王国”一课时,借助网络环境为学生营造了自主畅游、畅谈的空间,使学生各取所需,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汇报形式,在短时间内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中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感叹我们祖先的伟大同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而由兴趣引发的探究欲望,开启了研究性学习课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在更广阔的空间去合作、去探究、去获得更多的发现……

(2)基于个性发展中的陶艺创作课。在指导学生进行创作时,要求学生树立与众不同的观念,即使失败也不要和别人雷同,以保证创作过程和结果的独特性。

笔者在执教“我是小小蛋糕师”一课,通过游戏闯关等环节,使学生准确把握点、线、面并合作完成创作。通过角色的扮演,创设情境。在这一环节中,笔者穿着围裙,然后将一顶厨师的帽子戴在头上并问学生:“小朋友们猜一猜,现在我的职业是什么?”“厨师、面包师”很多学生兴奋地回答。这一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开始兴奋时,笔者又给学生提供了好多的图片通过在蛋糕店里欣赏各种糕点,使学生掌握糕点的基本造型:方形和圆形。通过欣赏装饰有各种图案的糕点:房子、花朵、水果、动物乐园、文字,了解装饰图案的种类很多。学生看到这么丰富的图片高兴极了,这也为后面的创作奠定了基础。笔者让学生在创作时能融入自己的感情,在这一环节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把做好的糕点送给谁?”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心,让学生学会关心别人,例如:父母、老师、同学等,从而真正地学会感恩。在讲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的感人场面: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有的小组代表说:“我们把这个蛋糕送给老师,感谢老师平时对我们的教育,教给我们知识。”有的学生说:“我要把蛋糕送给爸爸妈妈,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等等。

在评价学生作业的过程和结果时,依据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或进行纵向评价,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肯定。如“和你以前比你做得造型完美了许多”“你做得最好的是哪一部分?你什么地方做得和别人不一样?”等等。通过评价对学生作品与众不同的方面加以肯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了个性创新。

(3)在体验中获得制作方法和学习的乐趣。通过设置围绕“体验”展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到知识的深刻认识和领会,感悟着客观世界的规律。其中既包含有感性认识和直觉思维成分,还伴随有理性思考的融入,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能动性的体F。体验教学既可以看作是实践学习,又是反思学习。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当中,学习者的学习获得将会是终生难忘,一生受益。

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学习,获得学习的乐趣,教师始终作为一个引导者,为学生做指导。

自主体验教学的基本模式:

四、实施效果

1. 课程评价

(1)综合评价:从准备材料到课堂上的听讲和回答问题,还有最后的作品完成进行综合评价,并形成成长册。

(2)在课堂上,一是根据陶艺作品不方便搬动的特点,采用每位同学走出自己的位置,全班流动参观的方式欣赏同学的作品,最后回原位进行评价。二是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照相和录像来展示作品,更加直观形象。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保持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每月进行整体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每学期举行陶艺作品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 .课程实施的反思

陶艺教育的有效实施,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学校的课程体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学习特长,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陶艺教育和其他艺术教育一起,促进了学校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特色日趋明显。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还可以生成一些适合学生的课例。例如低年级的“可爱的小杯子”一课,学习了手捏成型法,利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做茶壶和指偶等。

即使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要求笔者在教学中要注意分层教学。除了必要的技法学习,还要在教学中穿插陶艺文化的学习,多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继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手,积极探究,给学生充分表达感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总之,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陶艺课程的研发必将使每一位学生终身受益,为他们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浅析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途径 下一篇:中韩文化碰撞之武术与跆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