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育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到底

时间:2022-10-13 12:11:42

将德育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到底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本身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教育因素,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以及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同样揭示着许多规律,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是可认识可改造的哲学思想。

一、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数学知识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结合社会知识,可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教学过程中融德育教育于数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强化德育情感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2、通过数学训练和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教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在数学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学生常会遇到一些难题,许多同学则会“置之不理”,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这时要结合数学家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有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这对今后干什么事都有很大帮助。具备了这些品质将业才能为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3、通过数学作业和练习,还可以培养学生严格、认真、仔细、工作有条理,对计算结果负责任的良好作风。数学作业和练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数学中经常打交道的是数字和图形,数字不能有一点错,图形要力求完美,符合要求,这些要求都要促使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凡事都要认真仔细,干工作要有条有理,对计算结果要负责任。通过这些良好品质的培养,少于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才能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

三、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在课外,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应多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高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组织“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美育教育。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统计学校近视发病率,提高学生正确用眼的意识。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数学课程资源,从数感中体验德育教育

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作为基础学科——数学同样需要补充新鲜的血液,更新陈旧的数据信息。《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我们不仅通过利用报纸书刊、电视广播搜集最新的信息,还可教给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庞大的搜索引擎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教材中80年代一座年产钢600万吨的钢铁厂,需要25000个工人。可补充新资料:90年代生产同样的产量,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只需4000人,使学生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介绍解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逐年增长,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贯穿课改理念,从实际出发,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明确知识传授点和德育渗透点并找到最佳结合点,不失时机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当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一定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发挥德育的功能。这样就能完美的将德育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到底!

上一篇: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下一篇:巧拆“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