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配合TDP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护理体会

时间:2022-10-13 11:37:05

穴位贴敷配合TDP治疗胃脘痛的临床护理体会

【摘 要】目的:运用中药穴位贴敷配合tdp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护理体会。方法:将12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相同基础治疗及护理情况下,治疗组使用中西药综合治疗,对照组使用中西药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配合TDP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胃脘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穴位贴敷;TDP;胃脘痛;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28-01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病症,系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及部分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胃脘痛的发病有规则发病和无规则发病临床均可表现,但多数发病无明显规律。发病的具体原因亦较多,往往在饮食不节、过饥过饱、过食生冷辛辣或不洁食物、过度疲劳、外感寒邪及情志不舒等情况下诱发[1]。因病机不同可分为七种基本证型: 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胃阴亏虚和脾胃虚寒型。胃――位于膈下,上口为贲门,接于食道,下口为幽门,连于小肠,脘――胃腔。胃之上口贲门为上脘,胃之中部为中脘,胃之下口幽门为下脘。故胃脘痛也称胃痛,所谓“胃脘当心而痛”(《素问・至真要大论》),因此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病人常常表现有胃痛隐隐,喜按喜暖,空腹痛甚,得食痛减,遇寒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纳少,乏力,神疲,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象弱,病情容易反复,病程较长,我院脾胃科使用穴位贴敷配合TDP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脾胃科住院的120例胃脘痛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诊断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19~72岁;干预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21~75岁。对照组采用西药泮托拉唑、丙氨酰谷氨酰胺静脉点滴加口服院内中药制剂胃新胶囊治疗,治疗组在中西药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配合TDP,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应用西药泮托拉唑、丙氨酰谷氨酰胺静脉点滴加口服院内中药制剂胃新胶囊治疗,

1.2.2治疗组:在应用中西药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向病人讲解穴位贴敷及TDP治疗的目的以取得病人的合作,询问病人有无对胶过敏史、支气管炎病史及哮喘病史,贴敷前认真评估病人的皮肤,避开在瘢痕、红肿、硬结皮肤感染等穴位,贴敷过程中注意保暖,防止受凉。用蒸馏水擦拭皮肤后,病人取平卧位、坐位或俯卧位,用中药黄连、丁香、肉桂、五味子、白芥子制成穴位贴,取主穴上脘、中脘、下脘,根据不同的症状配脾俞、双侧天枢,可在酒精灯上将穴贴背面加热后贴于所选穴位上,然后将TDP烤灯放在所贴的穴位上,调节温度为50摄氏度,距离50-60厘米,时间20分钟。穴贴4小时,敏感性皮肤贴2个小时,3~5天为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穴位TDP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皮肤情况,以防烫伤。在应用穴位贴敷期间注意保持精神愉快,避免不良情绪刺激;饮食上避免生、冷、硬、辣及易产气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并注意少食多餐;加强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增强机体抵抗力。

1.3疗效标准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3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1.3.1痊愈:症候大部分消失,半年至一年内不复发,相应主要理化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

1.3.3显效:主要症候消失半年至一年不复发,相应的主要理化检查好转。

1.3.3有效:主要症候基本消失,半年至一年内虽有发作,但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相应主要理化检查改变不大。

1.3.4无效:主要症候无变化,相应的主要理化检查无改变。

2 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痊愈率为91.7%,显效率为3.3%,有效率为3.3%,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痊愈为78%,显效率为8.3%,有效率为5%,无效率为11.6%,总有效率87.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体会

胃脘痛致病常因寒邪客胃,饮食所伤,肝气犯胃,脾胃虚寒等所致[3]。脾胃虚寒系劳累、久病、过食寒凉、耗伤脾阳导致,治宜温胃散寒,温补脾阳为法,本科室采用穴位贴敷配合TDP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以祖国医学经络为基础,利用穴位贴敷的散寒止痛药的药效,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体现了内病外治的原则; TDP烤灯具有温经通络、温经散寒止痛的功效,两者合用增强了温散寒邪、消瘀止痛的功效外,还具有增强体质的作用。另外此项操作具有操作安全、方便、费用低廉等优点,患者易接受,在临床上使用,对缓解病人的疼痛、改善脾胃功能有较好的效果,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1-3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1993,(第一辑)74-78.

[3] 朱秀平.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证胃痛8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6):45-46.

上一篇:护理干预对剖宫产及硬膜外麻醉术后产妇泌乳的... 下一篇:优质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