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分类效应模型解析

时间:2022-10-13 11:33:12

交叉分类效应模型解析

摘要:交叉分类效应认为多重类别群体成员相对于那些单个类别的人来说,更容易被忽视。本文认为与单类比群体的典型性相比,大男子主义思想和种族优势思想会使多类别群体成员被认为是不典型的。因为多类别成员(如少数民族女性)不符合他们所属各个群体的群体特征(少数民族或女性)。他们将体验到本文所说的 “交叉的隐形”即交叉分类效应。本文提出的交叉分类效应模型是成熟的,最后本文讨论了对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交叉性;交叉分类效应;双重打击;社会优势理论

1、引言

社会心理学一直致力于对民族、性别和年龄等社会类别的研究。传统的社会心理学认为性别、民族或年龄等社会类别是独立的,通常将个体作为单一类别的成员来认知。例如,在偏见与刻板印象研究中,大多数的研究都将黑人男性作为种族主义歧视的目标、将白人女性作为性别歧视的目标。然而,正如每个人都符合某一类别特征,他们同时也符合其他某些类别特征(Phillip Atiba Goff 2008),即人们可以同时归属于不同的社会类别,如性别、民族、年龄等,也就是说个体身上可同时体现出多重社会类别的特征。因此对交叉类别群体成员的认同(如少数民族女性)的研究也是必要的。

在偏见与刻板印象研究中,尽管对交叉类别群体成员偏见的实验研究很少,但是交叉类别群体成员是否由于他们的多重类别身份而存在优势或劣势问题是该类研究中存在争议的问题。

交叉性类别研究中争论的中心是,多重类别群体成员(如少数民族女性)的遭遇是否更糟糕,即比单个群体类别成员(少数民族男性)遭受更多的歧视和偏见。即“哪个群体更处于劣势?”

一方面,双重负担模型认为,个体多类别身份的劣势是累积增加的。戴维斯认为黑人女性的遭遇比黑人男性的遭遇更坏,因为她们既承担种族群体的负担又承担显著地性别群体负担。另一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单类别群体成员与多类别群体成员相比处于更不利的情况。关于多类别成员是否比单类别成员遭受更多或更少的歧视的争论,引出了对种族,性别和交叉的研究。实证研究对两个方面都是支持的,谁承受更多的歧视的问题最终无法回答。

Valerie(2008)提出交叉性研究的替代模型,试图脱离“哪个群体更处于劣势”的问题,具体说明交叉类别成员经历的独特的偏见形式。因为多重类别群体身份(如少数民族的女性)通常不符合各个类别群体身份的典型特征(如,少数民族,女性),他们将经历交叉分类效应。

2、“哪个群体遭受的更多”:多类别群体还是单类别群体双重负担和劣势的自然积累

“双重负担”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用来描述对于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 “双重负担”研究者通常强调多类别成员不利条件的积累。研究者将这些类别孤立来研究,如对种族主义,性别主义的研究,并明确指出关注个体的多个而不是一个受歧视的身份。根据双重负担的假设,少数民族的女性在社会上遭受到对性别和民族偏见的双重影响。研究双重负担假设的学者试图理解并解释劣势积累是如何使交叉类别群体的成员遭受到歧视和偏见的。

以往研究指出,双重负担研究概念化的两个通用模型:加法模型和交互模型。加法模型认为,有两个或多个交叉身份的个体遭受他所属的各个类别成分的综合的独特形式的歧视。一个个体拥有的受贬低身份越多,他的劣势积累也就会越多。而交互式模型则认为, 交叉类别个体的各个身份以相互协作的方式进行交互作用。将这些类别身份作为一个整体,因此个体面对的歧视是成倍增加的。尽管两个模型存在差异,但双重打击理论中无论是加法模型还是交互模型都认为多重类别群体比单个类别群体面临更多的偏见与歧视。

社会优势理论和男性目标假说

“哪个群体更处于劣势”争论的另一面是,有些学者认为单个类别群体成员与多个类别群体成员相比处于更不利的情况,即具有单个被贬低类别身份的群体成员往往首当其冲的受到针对他们群体的歧视。最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是社会优势理论。具体来说,社会优势理论的男性目标假设认为男性而非女性是社会类别群体中受歧视的焦点。因此,对于针对类别群体的歧视,群体中的男性比群体中的女性遭受更多的歧视和偏见。

3、交叉分类效应模型

其他相关研究证明对少数女性的刻板印象与对女性和少数民族男性的刻板印象不同,且对少数民族女性的认知较慢,除此之外,交叉群体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交叉的隐形性,即文中所说的交叉分类效应。

交叉分类效应的模型用男子主义和民族主义概念解释了为什么交叉类别群体会被认为不符合他们各个社会类别成分的典型特征。该模型是在社会心理学对意识形态和身份典型性的研究基础上发展的。解释了社会群体成员的非典型性如何导致交叉分类效应,与典型的社会群体成员相比,该体验与交叉类别群体的优势和劣势的独特结合有关。

我们认为,由于交叉类别群体成员从属于两个或两个类别不符合群体的典型特征,因此他们将经历交叉的隐形。交叉的隐形性概念是Fryberg(2008)提出的,定义为对受压抑群体或个体缺乏正确的表征,即不能正确表征认识受压迫群体。而Amanda K. Sesko(2010)则将其定义为交叉群体成员的“缺乏个性化”或“缺乏差异性”。相对于单一类别群体成员,交叉类别群体成员的面孔不容易被正确识别,声音容易被忽视及他们在团体中的贡献不容易被正视,即容易被错误归到其他单一类别成员身上。交叉分类效应也指为了符合他们的群体特征对交叉群体成员的特征的扭曲的认知。交叉类别群体成员的社会隐形由于他们的非典型性使他们与典型性群体相比经历了优势和劣势结合产生的影响。虽然交叉分类效应使交叉群体成员容易被忽视,但是反过来讲是不是由于这种被忽视性使交叉群体逃避了针对于典型性群体的歧视与偏见?

通过强调交叉的隐形与优势和劣势的混合有关,该模型与传统关注交叉群体是否比单个类别群体会更糟或更好不同,而是关注多重类别和单个类别群体面临的歧视形式的具体差异。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交叉分类效应的作用。

交叉隐形的优势:规避主动形式的歧视

我们认为与非典型性群体相比,典型性群体是偏见和歧视的更直接的目标,反黑人和种族偏见更可能与对黑人特征刻板印象有关的研究证明了该观点。我们假设典型群体成员将作为直接的歧视目标,结果证明与群体中的女性相比,群体中的男性遭受更多的歧视,这证明了男性假说,并可以重新解释群体女性作为非典型性群体的结果。例如,少数民族女性由于他们的非典型性可能逃避针对少数民族男性的歧视与偏见。因此,与典型性成员相比,非典型性群体成员较少的作为歧视目标。

交叉隐形的劣势:交叉经验的分类失真

努力被注意或识别是交叉类别群体成员最独特的歧视形式。他们必须持努力使他们的声音被听到被理解,使他们的贡献被别人承认。例如,社会认同研究发现,与典型性群体相比,非典型性群体成员不大可能在群体中实现领导地位,他们不太可能产生社会影响。

4、对社会心理学理论和交叉分类研究的影响

本文认为交叉类别成员往往被知觉为非典型性群体。因为有两个或更多社会类别身份不符合各个类别的典型特征,他们将体验到我们所说的“交叉的隐形”。该模型是建立在特征典型性的社会心理学文献和群体意识形态基础上的,并且强调决定何时出现优势和劣势的过程。交叉分类效应模型在社会心理学中有着重要贡献,提供了关于社会身份认同、偏见和歧视社会心理学文献。以往对群体社会认同的研究主要是实验室研究,交叉分类效应为研究真实群体内的典型性的意识形态基础和交叉类别群体的非典型性在生活中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框架。对交叉分类效应的研究为交叉类别群体怎样影响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基础。

此外, 交叉分类效应模型强调除了对明显的类别群体的歧视的研究,扩展对偏见和歧视的研究也是很重要的。交叉分类效应包含在主流社会表征中更大范围对交叉类别群体的经历和感知进行研究。研究偏见和歧视的学者对“哪个群体被忽略”的回答可能是理解偏见和歧视的本质的关键并回答了“哪个群体是目标群体”。

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家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交叉的观点,因为它需要一个高度具象的研究议程来研究特定的狭隘的群体。例如,在过去,一个社会心理学家对交叉性感兴趣可能首先研究具体的交叉类别如黑人妇女,然后试图概括所有地交叉类别群体。不幸的是,这种特殊性研究策略通常阻碍了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有利于理论发展的概括化。相比之下,交叉分类效应模型提供了一个关于交叉群体的可概括的假设和预测的出发点。通过强调可能的对交叉群体的概括来说服社会心理学家交叉性的主题值得认真和长久的关注。

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理论存在两个缺陷。首先,交叉分类效应模型严重依赖大男子主义,民族优越感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典型性群体。然而,认识到典型性是一个随情境变化的社会类别是必要的。如大男子主义的影响可能使男性在多数公共生活领域被定义为典型性个体。然而,在某些女性领域,女性被定义为典型性群体。事实上,人们普遍认为医生和大学教授是典型的男性群体,认为小学老师是典型的女性群体,也许是因为照顾小孩通常是女性的工作或责任。因此,交叉分类效应应该仅发生在情境中,认为交叉群体是非典型群体。

另一个重要的局限是当前交叉分类效应模型狭窄的关注种族和性别的交叉。交叉分类效应的经验应该适用于许多其他交叉类别,相关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没有涉及。然而,在概括交叉类别时由于其他交叉类别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吸引力比较小因此要谨慎。通过上述研究,它应该可以适用于其他的交叉群体。

交叉性研究使我们考虑在交叉群体中交叉的状态意味着什么。交叉分类效应模型试图从典型性和非典型性特征解释交叉群体成员的处境或遭遇。正确认识交叉分类效应有利于人们在日常社会中对交叉类别群体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Valerie Purdie-Vaughns & Richard P. Eibach. .(2008) Intersectional Invisibility: The Distin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ultiple Subordinate-Group Identities . Sex Roles.

[2]Crisp,R. J. ,& Hewstone,M. ( 2007) . Multiple Social Categorization.Advance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Theresa,K. V. ,Charles,M. J. ,& Virginia,S. Y. K. ( 2004) . The crossed - categorization hypothesis: Evidence of reductions in the strength of categorization,but not intergroup bia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上一篇:国贸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探析 下一篇:文本解读应关注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