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力促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稳步协调与均衡提高

时间:2022-10-13 10:21:10

多管齐下力促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稳步协调与均衡提高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下行的趋势已得到遏制,目前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基本状态和关键时期,宏观经济正逐步走出衰退的阴影,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已初步显现。这其中消费的作用不可低估,如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增幅虽比去年有所回落,但在全球经济低迷、消费萎缩的大环境下,这个增速来之不易。上半年在GDP比去年同期增长7.1%中,消费的贡献达3.8个百分点,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4%,消费“马车”表现抢眼。上半年直接影响居民消费的城乡居民收入也保持了难得的增长态势(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分别增长11.2%和8.1%)。然而,目前消费市场的提振尚欠火候,表现为代表消费品市场的综合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今年以来环比增速持续降低,国内大部分城乡居民仍不敢放心大胆和无后顾之忧地进行消费,意味着居民的消费欲望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激励,居民的消费潜力远未得到发挥,而这些才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所在;换言之,目前尽管经济出现回暖征兆,但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现状并不乐观,加上与此相关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量民营企业经营困难、出口企业依然订单缺少等因素,现在就对经济形势表现乐观为时尚早,也就是说到了绝大多数居民肯花钱了,放心大胆的消费了,居民的消费结构和层次明显迈上了新的台阶后,才是我国经济真正的复苏。种种迹象表明,目前我国提振居民消费任重道远,扩大和刺激居民消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今年下半年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应继续采取多种措施和多管齐下来推动我国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在经济回升和经济结构调整格局中的主导作用。而当前稳定、提高并改善我国居民消费预期迫在眉睫。

居民消费增长作为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和经济与社会日益融入国际社会,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倾向以及消费行为也在发生着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并对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影响的今天,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已成为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倍加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当前特殊的国际经济背景下,扩大居民消费还有着特殊的意义,即人们期望居民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充分说明在当前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新时期,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扩大消费需求,不仅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内需驱动、消费支撑”发展模式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经济发展周期和消费市场发展规律上看,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消费市场正进入一条明显的升级通道,其巨大惯性不会因为短期经济波动所遏制,加之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下居民积累的相当可观的消费潜力将得到不断释放。那么,如何加快延续这种上升势头和充分挖掘居民的消费潜力,应该是当前和今后经济和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随着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一揽子计划措施的实施,投资需求呈现加快之势,但从经济循环和对经济拉动及影响程度看,要保持内需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还是要促进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所以当前除要研究对现有收入分配格局进行调整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外,还要深入研究在现有收入分配格局下如何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目前实施的诸如发放消费券、家电下乡、购买农机补贴、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等刺激居民即期消费政策均收到了一定效果。我国目前居民消费市场走势良好,但居民消费潜力仍然很大,要进一步启动居民消费,必须对我国目前居民消费现状、消费倾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潜力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适时出台有针对性的刺激或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以保持、延续和扩大目前良好的居民消费势头。本文利用统计部门丰富的信息资源,搜集整理了近十年来有关居民消费的相关资料,主要采用定量和回归分析的方法,试图对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和消费潜力作初步分析和研究。同时我国居民消费在规模、水平和结构上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比较,也存在较大差距,同样说明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的空间和潜力仍然很大。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1979年~2007年GDP年均增长9.8%,近十年(1998年~2007年,下同)更是保持11.8%的年均增长速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呈不断减弱态势。

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规模急剧扩大。2008年GDP总量已超过30万亿元,居世界第三位。经济蛋糕做大了,但国内居民享用的份额却在不断下降,其突出的特征是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变化。我国投资率由1998年的36.2%上升至2007年的42.3%,十年的平均投资率在40%以上,比世界平均投资率(20%左右)高出近20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则由59.6%下降到48.8%,十年平均消费率为56.6%,比世界平均消费率(78%左右)低20多个百分点。我国的消费率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长期呈下降趋势。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组成,其中居民消费是主体,一般占最终消费的70%以上。目前我国最终消费率过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居民消费持续走低造成的。我国居民消费率从1998年的76%下降到2007年的72.7%,达到历史最低水平,而同期政府消费由24%上升到27.3%;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持续扩大。在居民消费支出构成中,2007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为74.4%和25.6%,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比重比1998年分别提高和下降11.3个百分点。由于最终消费率长期偏低,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经济增长过份依赖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近十年投资的贡献率由1998年的26.4%上升到2007年的40.9%,而消费的贡献率则由57.1%下降到39.4%,投资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而消费的拉动作用相对弱化。我国投资与消费的长期失衡孕育着经济运行的巨大风险。消费率偏低,投资率过高,往往造成产能过剩,产品供过于求矛盾突出,导致企业效益滑坡,失业增加;内需不足后,国内企业为寻找出路只能到海外市场寻求外需,从而导致出口压力增大,因此引起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外部风险加大;更为严重的是,居民消费率持续过低,不但使投资行为有可能偏离目标,即投资为了创造财富,最终为了消费,而且终将使投资行为缺乏最终消费的强力支持而难以为继,进而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这个结果应该是我们不愿看到和着力去避免形成的。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我国在这方面是有过教训的。

消费品买方市场基本形成

但城乡与地区差距明显

改革开放给我国居民消费品市场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消费品市场经历了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目前的市场实现了商品供应由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转变,供应方式由单一落后向多样方便现代的重大变化,买方市场特征日益明显并基本形成。反映消费品市场发展水平与规模的统计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55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89210亿元,增长56倍,年平均增长15%。近十年消费品市场在前二十年飞速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基础上继续高速发展,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98年增长1.9倍,年平均增长 10.3% 。但城乡与地区差距持续扩大。

近十年我国消费品市场总量增长1.9倍,但城镇居民购买消费品的增长幅度明显快于农村居民,使得城镇居民购买的消费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持续上升,而农村居民购买比重持续下降。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购买的消费品零售总额70355亿元,比1998年增长2.9倍,而农村居民购买18855亿元,仅增长2.1倍,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则分别上升和下降了5.5个百分点。我国目前有近8亿农民居住在农村,按人口计算的人均消费品购买量则更低。分地区看,2007年东部及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10个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9875亿元,占同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6%,而西部经济欠发达的12个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5728亿元,占同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6%。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距不断扩大

一、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对比

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最主要的因素。排除其他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因素,居民消费支出必然随着居民收入的变化而变化。近十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亦逐年得到增加。但由于主要受农村居民收入长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使得原有的城乡消费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越来越大。

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幅度明显高于同期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86元,比1998年增长1.54倍,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仅比1998年增长94.7%;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的不同步,必然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的不同步。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855元,比1998年增长94.1%,而同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3265元,仅比1998年增长88.7%。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不仅绝对额相差较大(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仅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额的27.5%),而且从消费支出比例上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差距呈不断扩大态势。近十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历年环比增长速度虽然大多数年份略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但均低于历年同期全体居民平均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直接导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逐年扩大,城乡消费水平对比项的比值虽起伏不大,但其消费的绝对值持续拉大。

二、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对比

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既定时期内只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而且收入水平上升下降,只是构成了需求增加或减少的上限,其对需求总量的实际影响,则是由消费倾向决定的。因此,对消费需求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主要是消费倾向。所谓消费倾向,即居民收入用于消费支出的比例。西方经济学认为,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一般而言,高收入者具有较高的平均消费倾向,低收入者平均消费倾向也较低,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消费倾向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在不同条件下,各种因素所起作用大小差异极大。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会出现一个居民消费倾向递减的趋势。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前十余年间,我国商品供应短缺,居民也大多数处于低收入阶段,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较高,若不适时地抑制消费,将会加剧商品供应短缺程度,而且也难以实现高积累率和高投资率,进而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商品供应短缺时代已成为历史,国家实行的是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所以会逐渐出现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递减的趋势,那么,我们实行消费战略转移的目的并不是提高居民消费倾向而是尽可能使居民消费倾向递减的趋势放缓。应该说目前通过采取一些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对比

(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整体差距我国目前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由于各自所处消费环境、收入水平、消费观念及消费偏好不同,因而在消费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居民目前偏向于满足吃、住等基本生存条件的消费,而城镇居民则偏向于衣着、精神文化等高质量生活的消费。

恩格尔系数指一定时期内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具有判断居民消费水平、判断居民生活富裕或贫穷水平的功能。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与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呈反比状态。我国目前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充分说明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从以生存为主的温饱型转向小康型的消费模式。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98年的44.7%下降到2007年的36.3%,依照我国目前实际,已由小康型逐步过渡到了富裕型。与此同时,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虽然逐年有所下降,但一直高于城镇居民,2007年为43.1%,整体上虽达到小康标准,但其消费水平大体只是城镇居民十年前的水平。近十年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农民生活改善速度有所加快。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2004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绝对差距正逐年缩小,2007年绝对差距为6.8个百分点,为历史最低水平。如果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中,吃、穿的比重相对较高,整体上具有显著的小康型消费结构特征。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而美国为13.7%;英国和德国为12.2%;法国、日本、韩国为20%左右。同期我国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支出比重为10.4%,而主要发达国家在3.7%~6.4%之间。我国农村居民的差距则更大。

(二)城乡居民消费质量差距对比 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我国城乡居民在消费结构上的差距,我们选取了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从而从消费质量上比较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上的差距。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主要以粮食和蔬菜为主,奶及制品消费量最少,主要解决的是吃饱的问题;虽然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也以粮食和蔬菜为主,但从消费比上看,其消费数量明显少于农村居民,而城镇居民消费的奶及制品、猪牛羊肉、水产品和禽蛋及制品的数量明显多于农村居民。这说明我国目前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质量存在很大差距,城镇居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更加注意饮食的营养搭配,其消费质量明显高于农村。

(三)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差距明显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多少,也是衡量居民家庭富裕与贫穷程度的重要参考依据。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家庭因收入水平和消费环境的差异,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差距明显。我们选取了2007年城乡居民家庭有代表性的12种耐用消费品进行对比。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间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显著

居民消费行为是由居民消费意愿支配的,而消费意愿的形成不仅由居民收入决定,还同时受消费环境和相应消费模式的制约。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形成城乡之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显著,还同时形成地区之间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显著。除居民收入水平外,还有诸如基础与公共设施、消费倾向、消费内容、消费规模和环境等都有很大不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后,造成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一是地区之间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明显。2007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最高的地区是上海市,达2426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81元)的2.4倍。人均消费超过或接近万元的地区还有北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和福建,人均消费不足5000元的地区还有贵州、甘肃、云南、江西、青海、广西和新疆。二是农村居民的地区人均消费差距比城镇居民的地区差距要大得多。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差异系数达5.8(即高消费地区与低消费地区人均消费水平的比值,下同),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地区差异系数为3.3。三是不同地区居民的城乡消费差距也不尽相同。2007年全国居民的城乡消费差异系数为3.63,其中城乡消费差距最大的地区是贵州省,其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系数高达5.1(表12中城乡消费对比项),其他差距较大的地区还有甘肃(4.47)、(4.05)、广东(3.89)、新疆(3.87)和重庆(3.84);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最小的地区是江苏省,其差异系数仅2.28,其他差距较小地区还有北京(2.29)、上海(2.31)、浙江(2.47)、天津(2.65)、福建(2.71)、海南(2.79)、黑龙江(2.79)和吉林(2.85)。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上一篇: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 下一篇:不宜过分夸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