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里话丰年

时间:2022-10-13 10:03:21

物联网里话丰年

“9月20日开始上市,到现在池塘里的蟹几乎已经光了”,宜兴市新建镇的蟹农邵宁伟告诉记者,今年他承包的170亩的水塘获得了大丰收,亩产由以前不到100千克提高到了现在的120多千克。

“今年的螃蟹个头比去年大了很多。”除了产量的上升,让邵宁伟更高兴的是,从4月放蟹种开始,他并没有像往年那样吃住在养殖区,寸步不离,而是坐在电脑前点点鼠标,敲敲键盘,足不出户就可以管理170多亩的养殖水塘。这俨然成了现实版的“开心农场”。网络上曾经红极一时的社交游戏,如何在现实中有了“样本”?

记者了解到,两年前由无锡移动、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宜兴市农林局、中国农业大学联手打造的省内首个物联网水产养殖基地落户在了高塍镇鹏鹞生态园,随后系统网络扩大到新建镇等6个河蟹养殖重点镇,系统采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网络监控、传感设备帮助周边蟹农“智能养蟹”。

省事池塘

宜兴市高塍镇、新建镇,素来以养殖螃蟹闻名。然而看似不错的项目,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以往养蟹都是在野外,产量主要是靠天收。甚至相当一部分蟹农认为,池塘以养蟹为主的养殖方式是没有出路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池塘水体小,河蟹相对密度大,在蜕壳时容易自相残食;以人工饵料为主,饵料种类单一,饵料中容易缺乏某些活性物质,造成河蟹不易蜕壳,养成僵蟹,个体小;河蟹品质差,肉质烂,含脂量低。据测定,11月的成蟹,江苏阳澄湖蟹平均含脂量达20%以上,盐城芦滩养蟹为14.74%,而池塘养殖的成蟹平均含脂量仅3.25%。然而物联网技术的引入,迅速打破了僵局。

指着池塘里的两根柱状物,邵宁伟说,那是自动增氧装置,通过无线物联网技术控制。

“别小看了那两根柱子,没有它们,池塘里的螃蟹可能就长不大”。原来,螃蟹要长得大,很关键的一步是蜕壳次数,如果水中缺氧,蜕壳次数少,个头就小。以往池塘是否缺氧只能靠经验,现在则靠精准的数字化侦测与预警系统——农户养蟹的池塘中有诺干个溶解氧传感器,会把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系统平台;位于岸上的传感控制器,则与平台相连。

通过一系列物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融合应用,如今宜兴蟹农养殖过程中,可以实现远程增氧、智能投喂、预警资讯等种种功能。以远程增氧为例,蟹农通过互联网、手机终端登录“水产养殖监控管理系统”,就能随时随地了解养殖塘内的溶氧量、温度、水质等指标参数,并且用绿、红、黄等颜色显示溶氧处于正常、预警、偏低等状态,一目了然。一旦发现某区域溶氧指标预警,只需点击“开启增氧器”,就可实现远程操控。

更为关键的是,宜兴市的农业物联网已经实现了平台化运营。在位于宜兴市高塍镇的农业物联网宜兴实验站,技术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农业物联网运营与服务平台”的神奇魔力。在监控大厅,通过电脑和大屏幕,技术人员可以实时监控和管理全市近百个水产养殖场。这个服务平台还针对全市2000多个养殖大户提供点对点的信息服务,只要敲一下键盘,就可向他们发送天气和是否需要增氧等信息。此外,用户也可以随时登录“水产养殖监控管理系统”,实时了解养殖塘区内的温度、水质等。

产业升级

宜兴市农林局表示,截至去年10月,已累计安装水质参数采集设备1000余个,覆盖河蟹养殖水域1万亩,服务水产养殖户2000余户,通过远程视频监控中心实时监控6个养殖点。加上农业物联网中国农业大学宜兴试验站落户高塍镇,正式拉开了宜兴打造国内农业物联网示范样板的帷幕。

无独有偶,在安徽五河县沱湖养殖大户凌应飞承包的水面附近,也有几处插在水底的三脚架,架子上端是一个平板,而在下端,一个白色的圆球与水面接触,这同样是物联网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当地的农林局称这套系统为“河蟹养殖环境在线监测子系统”。据五河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王本龙副站长介绍,这种无线传感器在沱湖养殖水面的上中下游共有3个。系统可以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将监测水域的溶氧、PH值、亚硝酸盐、氨氮浓度等8个指标转换为智能化信息,养殖户得到传感监测数据后,可以科学合理地安排河蟹生产,养殖的盲目性大大降低。

由此可见,在水产养殖领域,物联网技术似乎大有可为。记者了解到,除了宜兴,宿迁农林局联合当地移动运营商也组织参与了建设农业大棚标准化生产监控系统,实现远程对温室大棚温度、湿度、光照以及农田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智能控制、调节各类设施,确保温室大棚和农田的环境参数指标符合农作物生长的需求,促进精准、实时农业的推广。

对于全国遍地开花的物联网技术向农业渗透的趋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道亮表示,近年来,农产品产业化成为一大热点,不光诸多IT企业进军农业,物联网等科技成果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村信息化中。

技术渗透入现代农业当中,也为学研环节找到了新的产业落地突破口。在宜兴的水产物联网项目中,李道亮除了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他还有另一重身份——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而蟹农邵宁伟则是其产品的首批五家实验对象之一。“最开始,从实验室里搬过来的设备在田间地头简直寸步难行。过滤膜堵塞、传感器漏水、通讯信号不佳、传输环节过多……经过半年多的测试、应用、完善,我们发现还有40多个问题”。李道亮称这种感觉不错,“通过听取农户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我们不断改进完善系统设备,使实验室设备真正能够走向田间地头。”而邵家池塘今年的丰产无疑验证了这套物联网系统更加成熟,也让当地蟹农对其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技术+商机+惠农”,无论对于类似宜兴农林局这样政府部门,还是对于类似李道亮这样的学研团队,以后的路还很长。

上一篇:论华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下一篇: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