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华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时间:2022-10-10 06:47:06

论华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摘要]华侨历史源远流长,世界各地遍布华侨文化遗产。华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华侨文化遗产,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社会、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华侨文化;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90-05

华侨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也吸纳了外国文化的有益成分。华侨文化遗产是反映华侨历史的文化载体,深入研究华侨文化遗产对祖国的发展建设有着重要的资源借鉴和思想吸纳的意义。为了弘扬华侨爱国精神,宣传华侨传统文化,全国各地纷纷建起各级华侨博物馆,需要大量华侨文化遗产来充实,充分保护和利用华侨文化遗产有很深远的意义。

一、华侨文化遗产的具体范畴

2005年12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华侨文化遗产主要产生于华侨在海外生存、创业、奋斗以及归国参与革命和投资建设的过程。各类华侨文化遗产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华侨在侨居国当地和祖籍国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等。华侨文化遗产都是华侨人为形成的,因此其具体范畴有以下几方面:

(一)不可移动的华侨文化遗产

包括华侨在侨居国和祖国对政治、经济、市政建设、兴办工业、商业、文教卫生事业等发展做出贡献所产生的文化遗迹。如华侨回国投资兴办的实业、建筑、捐赠建设的学校、医院等。

(二)可移动的华侨文化遗产

包括反映华侨在侨居国及祖国生活、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所产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华侨在国外持有的各类证件:护照、通行证、良民证、华侨家书、侨批和各种海外社团的活动资料、华侨在革命时期认购的公债、以及反映华侨历史的文献资料、手稿、典籍等。

(三)华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华侨爱国精神、华侨融入中西文化所产生的思想、社会实践技术、经营理念、风俗习惯,以及华侨口述史等。

二、保护和利用华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体现中华历史文化的全貌

自唐宋以来,中国人就开始了涉洋海外的历史。在中国近代史上,既有华侨华人为谋生路的辛酸出洋史、异国创业血泪史、融入当地打拼史、维护种族和民族文化尊严的奋斗史、早期侨胞振兴民族工商业的辉煌史,又有以华侨为核心的叱咤风云的辛亥革命史;还有华侨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辉煌爱国篇章。新中国成立后,无数华侨激情返乡、忠心报国,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积极支持者、拥护者或直接参与者。20世纪70年代末起,广大华侨是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为国家和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家乡公益、慈善、福利事业发展等做出了各方面的卓越贡献。广大华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护和利用好华侨文化遗产,才能真实、完整地体现中华历史文化的全貌。

(二)有助于中华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和创新化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华侨在侨居国生活后,学习了当地文化,并将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在一起,在语言、饮食、生活习俗等方面衍生出很多新的文化元素,使华侨文化特质呈现出多元性。文化多样性有两个层面:一是全球层面的文化多样性;二是一个国家内部层面的文化多样性。华侨既为全球传播了中华文化,同时也为祖国带来不同地域的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遗产的元素。保护和利用好华侨文化遗产,一方面可以更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遗产的多元性;另一方面,它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深化了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激活了全国人民的想象力、创造力,使文化创新具有了坚实的民族土壤与传统力量;它使中华民族又一次获得应有的国际文化地位,增强了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自信心。

(三)有助于中华民族走向世界

华侨对侨居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都曾做出巨大贡献,如19世纪美国华工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1964年,美国内华达建州100周年时,该州政府决定将10月24日定为“向华人先驱致敬日”,并在斯帕克斯和弗吉尼亚市建碑,表彰华工的卓越功绩,纪功碑用中英文镌刻:“华人先驱,功彰绩伟,开矿筑路,青史名垂。”另一方面,华侨引进外来的先进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经营理念等,对中国的城市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是中国走向世界,与外国交流互动的重要实证。指出:“广大侨胞遍布世界五大洲,他们对于帮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要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首先要通过融入世界各国当地社会的华侨来了解中国。保护和利用好华侨文化遗产,可以强化华侨与各国人民和平相处的文化特质,让世界各国更加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有助于中华民族走向世界。

(四)有助于凝聚华侨的向心力

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机遇。比如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做出了很多贡献。为了更充分地肯定华侨对我国及侨居国做出的贡献,就有必要去反映华侨的历史。而华侨文化遗产是华侨历史的文化载体,它不仅增强华侨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还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保护和利用好华侨文化遗产,有助于凝聚华侨的向心力。为了更好地反映华侨历史和爱国精神,全国各地不少地方纷纷建起各级华侨博物馆。2012年,笔者所撰写的关于《建议建设广州华侨博物馆》作为中国致公党广州市委会的提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陈建华市长批示,同意广州市政府筹建广州华侨博物馆。为了搭建好华侨的精神家园,各地华侨博物馆都极其需要大量华侨文化遗产来充实和展示。

三、保护和利用华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

(一)华侨文化遗产的挖掘不够

由于缺乏挖掘华侨文化遗产,人们对其“家底”了解不全。解放后,广州先后进行了四次文物普查,却没有组织过一次华侨人文史迹的专项调查。如1926年在广州创办了我国革命史上唯一的华侨运动讲习所,直到2005年广州市对全市华侨人文景观组织挖掘并考证,才确定当年培养华侨运动干部的华侨讲习所校址就设在中央党部(现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华侨运动讲习所旧址的确定,是国共合作培养华侨干部的历史见证,对广泛团结不同政见的海外侨胞会有积极意义。类似的华侨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但由于人们对华侨文化遗产缺乏了解,难于掌握华侨文化遗产的现状,造成收集华侨文化遗产的困难。

(二)对华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足

华侨由于身在异国他乡,很多时被误认为是异国人,由此不少人忽视了华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历史研究方面也忽略华侨在历史进程上对祖国的影响。华侨是中外贸易的桥梁,但在中国外贸历史上就较少提及华侨的作用。如果忽视了华侨对社会改革的历史贡献,就无法解释城市的骑楼、碉楼等华侨特色建筑的缘由,也造成整个中国历史文化全貌的缺失。以广州为例,广州的城市变化正是华侨引入了电灯,使广州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夜城,正是华侨引入了各方面的先进文明使广州迅速发展。华侨文化遗产是华侨历史文化的载体,如果对华侨文化遗产研究不足,就很难完整地反映中国历史的全貌。

(三)对华侨文化遗产的宣传不大

以广州的大型历史陈列展览为例,宣传主要以具体“有形”的物质来体现华侨对祖国的支持,对华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明确的表述,但正是华侨那些“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广州的迅速发展。以商业为例,马应彪除了创办第一家百货公司,还冲破了旧式礼教的传统观念,由自己的夫人担任第一位女售货员,开创了新的商业经营理念。粤语的外来语、粤剧的西洋乐器等都是华侨引入的。华侨文化在广州各领域无处不在,但广州对自身华侨文化的特质、作用等,整体认识还相当表浅,遑论对自身华侨文化开展长期的、恰如其分的宣传。

(四)对华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善

华侨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但人们对华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对其采取的保护措施不完善。特别是那些没有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的华侨建筑,有不少遭受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而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和修复。以广州为例,新河浦有很多华侨的特色建筑遭到人为破坏,其中明园的一栋红楼装修几成“烂尾”;隅园内被新业主砍树挖坑;还有中山六路的骑楼差点由于城市面貌改造而被拆掉;广州的黄埔古村,有不少华侨知名人士的故居,原有大小宗祠30多座,如今已拆剩下10余座,有些也因失修而有倒塌之虞。

(五)对华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意识不强

目前,对开发利用华侨人文资源优势意识不强,对打造华侨文化品牌很少作思考和规划。美国人充分挖掘麻省塞林市这个海港市镇的历史资源,将一批历史博物馆群聚集在这里,建有仿古船、旅店、餐饮、商场。主体博物馆内设有3个中国馆,其中一个重点介绍“Canton”。塞林今天已从一个海港市发展为麻省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至少有100多万世界各地游客到那参观。相比之下,基本与塞林同期存在的广州市黄埔古村是近代中国海上贸易黄金时期的重要港口,其历史价值仍然有待进一步地挖掘和利用。近几年来,原本荒废的开平碉楼经过不断修缮和开发而重新焕发生机,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广州市花都区也有类似的碉楼,其中“飞机楼”、“德仔楼”都很有特色,这些古老的碉楼经过整治后,如能进一步开发成华侨文化特色的旅游胜地就更好了。

四、对华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一)对华侨文化遗产广泛普查

1.摸清华侨文化遗产资源,才便于进行有效保护。建议有关部门组织调查队伍,健全华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建档、认定制度,对华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对各种载体形式、不同等级、分散收藏的藏品做到心中有数,为管理和保护提供了依据。同时,要将普查结果编印成册,并广泛地对外公布,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华侨文化遗产的具体范畴和数量,才能对其进行有效保护。

2.抓紧时间和机遇,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将华侨口述史、华侨引入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意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形化,以文字、照片、录像等形态来记录成资料,进一步调查分析,使其得到及时的反映和保护。其中,将华侨口述史资料整理好,并公开出版,或拍成纪录片和电影发行,就会使华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宣传。

(二)对华侨文化遗产深入研究

把华侨文化的研究课题,纳入到社会科学文化研究领域,组织专业队伍深入挖掘华侨文化,全面、系统地研究华侨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争取思想文化界尽快对广州的华侨文化形成比较完整的、客观的认识,并藉此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2012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从充分发挥广东省侨力优势、以史为鉴推动广东新一轮发展的高度,提出组织开展《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同年10月12日,专门听取了《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筹备情况汇报并指出:编修《广东华侨史》有利于传承广东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广东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向心力,有利于开辟广东“走出去”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史学研究人才。

(三)对华侨文化遗产充分宣传

1.通过各级政协、人大、派等各种渠道向社会各界提出对华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组织专家开展华侨文化遗产的课题研究工作。

2.组织华侨文化的专题活动和论坛,促进民间文化交流及联谊,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长期打造好宣传华侨文化的品牌项目。

3.通过网络、媒体报道等多种方式,在海内外加强对华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采用专门研究机构、专家研究侨文化成果,立项编印华侨文化丛书、摄制相关影视专题片来反映华侨在各历史时期为祖国社会、文化、经济建设所作出的贡献。

(四)对华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

1.为了严防城市改造对华侨人文景观的破坏,建议对华侨人文景观增加历史说明简介“挂牌”保护,使人们从身边就能认识华侨文化遗产,从而增强对其保护的意识。建议将涉及华侨重大历史事件或著名华侨人物的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列入保护范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由政府拨款进行定期维护,如需修缮、迁移、重建,应当由取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

2.为了延长可移动华侨文化遗产的寿命,降低其遭受灾害损失的危险,开展和执行预防性保护,各级文物保护部门的专业人员必须熟悉现有藏品的现行保管条件(温度、湿度、害虫、光照、污染、材料),针对不同材质的物品进行有效保护。藏品是动态的、变化的,为了延长其寿命,保护技术需要建立在藏品动态变化的基础之上,并辅以标准、政策的支持。

3.由于不少华侨文化遗产还散落在海外或民间,因此要通过专门派出的侨务工作组、侨联、同乡会、宗亲会等团体对华侨,尤其对新一代华侨进行广泛宣传,保护好华侨文化遗产,鼓励他们把华侨物品捐赠到我国各级华侨博物馆进行有效保护,从而使其物品通过展示充分发挥宣传和教育的作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由各级政府拨下专款资金,征集散落在海外或民间的华侨文化遗产。

4.建议在全国建立一个保护华侨文化遗产的组织机构,可为各地华侨博物馆等提供专业组织建设方案,解决各地保护和利用华侨文化遗产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使华侨文化遗产的信息进行共享,加强海内外不同机构之间对华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交流合作。

五、对华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一)合理利用华侨文化遗产的原则

文化遗产的利用应受文物保护的制约与检验,利用应以保护为前提,保护应贯彻于利用的始终,利用应促进保护,追求的是文物保护与文物利用的良性循环。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原则,在保护好华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华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好华侨文化遗产,不仅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能促使人们对华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

(二)充分发挥华侨文化遗产存在的积极意义

由华侨引入的建筑、工业、文化等先进文明,促进了当地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并深受人们的欢迎。以华侨引入的骑楼为例,骑楼设计者不仅为了保持客流量外,还考虑到为人们出行遮风挡雨,充分体现了当时华侨那种“顾客至上”、注重人文关怀的商业理念。这不仅存在一个区域上,在广州乃至其他侨乡的城市区域都有骑楼的存在。这就反映当时的城市规划设计者也借鉴了华侨引进的国外理念设计。改革开放以来,在华侨文化理念的影响下,侨乡的政府、企业和人民通过华侨华人学到了当代世界先进的生产方式、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促进了侨乡人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为改革开放的持续发展排除了不少阻力,这种示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非侨乡地区改革的摸索过程,降低了改革成本。深入研究华侨文化遗产的存在价值和精神理念,为历史现象研究和分析提供了更加充实可靠的依据。推广并运用好华侨文化所产生的思想、社会实践技术、经营理念,将华侨文化遗产的积极意义继续延伸,对今后城市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三)充分体现华侨文化遗产的文化载体作用

1.华侨文化遗产是反映华侨历史的文化载体。通过华侨实物在各级华侨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更好地反映华侨爱国爱乡的情怀,使人们充分认识华侨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华侨文化遗产包含着华侨在海外各国融合的文化遗产,由此还可使人们了解到世界各国的情况。

2.通过华侨文化遗产的展览平台,我国各级华侨博物馆可与海外进行友好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与全球文化的互动。如在广东华侨博物馆就曾展出了《美国华侨收藏家张家添藏品展》、《南洋风物——吴德芳捐赠南洋华侨文物》等。

3.通过对华侨文化遗产的征集,与华侨有了更好的沟通。笔者在为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征集华侨物品时,就深切感到华侨及其后人浓厚的爱国情怀。特别是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举行了爱国华侨黄花岗起义牺牲烈士杜凤书遗物捐赠仪式后,不少华侨都受到很大的鼓舞,主动捐献华侨物品和资料。

(四)充分挖掘华侨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

1.重点开发利用具有华侨历史文化特色的华侨历史建筑、华侨名人故居等。借鉴新加坡来福士酒店的经营模式,将爱群大厦、东亚酒店、新亚酒店等著名华侨建筑打造成高端古典形式的华侨主题酒店、每层建筑的陈设和装饰都布置成东南亚、美洲、欧洲等华侨移居地特色环境,通过实物观感使广大华侨和市民亲身感受一下华侨文化。广州市的电影院中,大多数为美国华侨集资创办,这也使广州成了唯一没有外国人办电影院的大城市。如果能重新开放华侨创办的电影院,将有很好的利用发展空间。

2.侨房资源的市场化前景在于它们拥有浓厚的华侨文化底蕴,在于它们拥有优美的外部环境,在于它们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如有着“侨乡大都市”美誉的广州,包括番禺、花都等地都有很多具有浓厚特色的华侨建筑群。建议借鉴江门市政府对碉楼“托管”利用的方式,在给予业主补贴的前提下,华侨建筑由政府托管并开发利用,打造成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其中部分可做成小型华侨博物馆或华侨主题的咖啡厅等,让可移动的华侨文化遗产在此空间得到很好的展现。

3.通过旅游的发展,可以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文物古迹资源的重要性,为获得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使包括地方政府、旅游企业、社区居民以及游客在内的所有人都能够自觉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同时也能够提高文物古迹的国内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利用华侨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出一条华侨历史旅游线路。借鉴广州市政府开发黄埔古村的方式,重点打造华侨特色建筑,规划和发展当地旅游,从而引导当地居民对古旧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带动对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

(五)充分发挥华侨文化遗产的优势

2012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曾明确指出:要认真学习华侨精神,正确发挥华侨优势,争创改革开放新优势。什么是华侨精神?书记归纳为四点:进取、勤劳、开放和包容。他还指出,“如果能充分发挥华侨优势,“既能够得华侨之力,又可以引风气之先,另外还可能为全国全省创造新鲜经验。”

华侨有着以家族主义的祖先崇拜为核心、“落叶归根”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观念,对祖国和家乡有着割舍不掉的情结,由此衍生出爱国爱乡的精神。他们希望自己的支持和捐赠,能够回报家乡的 “养育之恩”,促进侨乡各方面建设的发展。华侨在海外的影响和对祖国的作用,都是其他国家的侨民完全无法相比的。华侨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对激励当代人和后人艰苦奋斗、爱国爱乡、建立崇高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对社会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力。为此,做好侨务工作,维系好与华侨的情感,充分发挥好华侨文化遗产的优势,对弘扬华侨的优良传统美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六、结语

文化遗产是人类的遗迹和文明结晶,保护和继承它们就是尊重文明、尊重智慧,尊重和谐的、科学的秩序。只有科学的、理性的继承文化遗产,将保护遗产付诸于行动,人类才能为自身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华侨文化遗产是华侨历史的重要实证,充分保护和利用华侨文化遗产,有助于弘扬华侨爱国爱乡的精神,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侨务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助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化发展。充分保护和利用华侨文化遗产,大力宣传华侨传统文化,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上一篇:交通银行:iTM再造无人银行 下一篇:物联网里话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