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之见 第48期

时间:2022-10-13 09:51:12

一次在听某教师上《童趣》一课时,一生问:"老师,''果然鹤也''的''然''怎样解释?"师:"和''怡然称快''中的''然''一样,都是''……的样子''的意思。"对这位老师的解释我确实不敢苟同。在此想对此以及类似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关于''果然鹤也''的''然''(《童趣》)

在文言文中,"然"一般可做指示代词,译为"这样",例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十则》;可做形容词,译为"对的、正确的",例如:"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可做转折连词,译为"然而、但是",例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山市》;可做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例如:"怡然自得"《童趣》(怡:形容词,愉快),"屋舍俨然"《桃花源记》(俨:形容词,整齐)。而"果然鹤也"的"果"可译为"果然"应理解为副词,明显不是形容词,如果把它解释为"……的样子"显然是不妥的。我认为在这里"然"应译成"这样","果然"就是"果然这样"的意思,在"果然鹤也"这里"果然"其实是强调"我"心之所向,或千或百的夏蚊真的变成鹤了。

关于"温故而知新"的"故"(《十则》)

"故"在文言文中一般可译为"缘故、原因",例如:"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可译为"所以",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可译为"故意",例如:"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可译为"旧的、原来的",例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我认为在"温故而知新"这个语言环境中,"温故"应是动宾关系,在这里"故"应是名词,可理解为"旧的知识",即形容词(旧的、原来的)用作名词(旧的知识)。在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将这里的"故"解释为"旧的"(其实有不少辅导资料也如此),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至少也是不准确的。(至少也应解释为:"旧的,这里指旧的知识"。其实后面的"新"与前面的"故"相对,用法亦然。)

关于"愿为市鞍马"的"为"(《木兰诗》)

"为"在文言文中一般做动词(读wéī)和介词(读wèī)。而在"愿为市鞍马"中"为"显然应做介词,只是其后省略了介宾,即原句应为:"愿为(之)市鞍马",因而这句诗可译为"(木兰)愿意为了(这件事)去买鞍马。"多年来,在教学中我一直不理解"人教版"语文教材《木兰诗》的课下注释中为什么明确将"愿为市鞍马"中的"为"解释为"为此"。我认为这个解释是不妥的,也许编者是想告诉读者这里介词"为"的后面省略了宾语"此",因而误将"为"解释成"为此"吧。其实我认为这里"为"是"为了"之意,表示目的。例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这里的"为"皆是此意。

关于"寻向所志"的"志"《桃花源记》

在《桃花源记》中"志"有两处:一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一处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多年来,我所见到的资料一律将前者解释为"动词,做标记";而把后者解释为"名词,标记"。在教学中,我一直很困惑:其实前者作动词,理解为"做标记"很正确,但后者为什么能是名词呢?不错,"志"在文言文中确实可以做名词,解释为"标记"(例如:"襄阳土俗,邻居钟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系伯传》),但是,在"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个语言环境中"志"是与其前面的"所"字构成所字短语,我们知道"所字短语"的特点是:①"所"字后面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②所字短语整体是名词性的。由此可以推知在"寻向所志"中"志"是动词无疑,而"所志"则是名词性的。因此,我认为在这里"所"是表示"……的地方","志"可译为"做标记(动词)","所志"就是"做标记的地方","寻向所志"其实就是"寻找以前做标记的地方",可意译为"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人教版教材注释)。多年来,我见过的辅导资料均把本课中的两处"志"当做一词多义来归纳,我认为是不妥的,其实这两处"志"的用法应相同:都是"动词、做标记"。

关于"矜、寡、孤、独、废疾者"的"矜、寡、孤、独、废疾"《大道之行也》

在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大道之行也》一文中有这样一处课下注释:"⑤〔矜、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很明显,在这里编者将"矜、寡、孤、独、废疾"均解释为名词。的确,在文言文中,"矜、寡、孤、独"既可做动词,分别解释为"老而无妻"(例如:"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诗经·周南·桃夭序》)、"老而无夫"(例如:"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幼而无父"(例如:"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老而无子"(例如:"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也可做名词,分别解释为"老而无妻的人"(例如"恤鳏寡,问疾病。"《管子·五辅》:)、"老而无夫的人"(例如:"振孤寡。"《墨子·辞过》)、"幼而无父的人"(例如:"可以托六尺之孤"《论语·泰伯》)、"老而无子的人"(例如:"存幼孤,矜寡独。"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但是在"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个语境中,我认为"矜、寡、孤、独、废疾"应与其后的"者"构成"者"字结构,这里"者"应是一个特指代词(也有人认为是助词),它的特点是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的后边,与其共同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或曰短语)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等。既如此,那么这里的"矜、寡、孤、独、废疾"就应都做动词,分别译为"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残疾";而"者"应译为"……的人";而"矜、寡、孤、独、废疾者"自然就可译为:"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残疾的人"。

关于"浮光跃金"的翻译(《岳阳楼记》)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的低效课堂探微 下一篇:浅析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