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年夜饭

时间:2022-10-13 09:19:02

中国人的年夜饭

在中国人的所有传统节日中,要说最喜庆、最热闹、最隆重、最富有诗意、最让人盼望的就是春节了,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过年”。这一古老的节日牵动着每一位海内外中国人的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难割舍的一部分。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晚上,也就是腊月三十那天的子时,全家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欢聚在一起吃顿年夜饭,共同感受过年为我们营造的团圆、喜庆、欢乐、祥和、平安、幸福的气氛,享受那份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

为了这顿年夜饭,在过去的旧社会,人们进入腊月就开始动手筹备了。因为那时侯的中国人还很穷,吃顿白面都很困难,对于有些人家来说,过年简直就是一道“关”。如今,那光景一去不复返了。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人的生活富裕起来了,腰包也鼓了,因为不差钱,即使到了年底,人们采购年货也显得不慌不忙,因为市面上什么商品都有,各种食品一应俱全,想吃啥就买,也不用为年夜饭发愁了。

你看吧,进入元旦,年味就一天比一天浓了起来。商家们借此机会纷纷登场,使出各种促销手段,琳琅满目的年货堆满了柜台。街市上张灯结彩,车水马龙,行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外地打工的游子归心似箭,想尽办法早早地去买返程回家的车票,哪怕是赶上春运高峰也要往家奔,只为了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吃顿年夜饭。

如果外国人看到这种现象,他们或许不理解,“不就是吃顿饭而已嘛,何必这样兴师动众?”其实他们不明白,年夜饭对于中国人来说真的很重要,其意义并非只是一顿饭那么简单,这里面有着精神的意义和文化的内涵。

《尔雅・释天》上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所以,年是收获的一种象征,也是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好年景的一种美好的企盼。于是,辛劳一年的人们会选在年夜,也就是除夕的子时(23时至1时),因为这一时刻正好连着“双岁”,是旧年的结束,也是新年的开始,全家人欢聚在一起吃顿饭,尽情地回顾即将过去的旧岁,同时也送上彼此的祝福,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年夜饭又叫“团圆饭”,为了这顿饭,人们无论相隔有多远,工作有多忙,总是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中,和亲人们共享这顿象征着团圆的年夜饭。倘若家中有人不能回家过年,家人们也总会为他(她)留一个座位,以示团圆。在中国人的心中,任何形式的宴席都无法取代年夜饭,因为吃年夜饭的习俗早已沉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里,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情结。

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不同地区因饮食习惯的不同而各异,有吃年糕的,有吃长面的(长寿面),有吃元宵的,要说最受中国人青睐的要数饺子。中国人常说:“好吃不如饺子”、“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可见,中国人对饺子情有独钟,饺子已成为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主食。

那么,为什么把这种以面皮包馅而成、形同新月的食物叫做“饺子”呢?原来,古时候的人把夜间的零时叫做“子时”,而腊月三十年夜的子时正好连着“双岁”,既是旧年的结束,也是新年的开始,晚上吃的这一食物,因为正交子时,所以称为“交子’,以示“除旧迎新、更岁交子”之意。因系食品,“交”字便加了个“食”旁,谐音“饺子”,寓意新的一年能交上好运。

我国人吃饺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北齐时期的颜之推在所著的文集中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由此可见,饺子是由馄饨演化而来的。《明宫史・史集》还记载了除夕吃饺子的情景:“五更起……,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这里面提到的“水点心”、“扁食”,就是我们说的饺子。

包饺子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儿。除夕夜,全家人围着面案一起动手,有擀面皮的,有包馅的,说说笑笑的好不热闹,不知不觉中饺子就包好了。这时,可以把包好的饺子先放到一边,接下来再准备晚上要吃的美味佳肴,等这一切都做好了以后,就该烧一锅水预备着,等午夜的子时一到就可以煮饺子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盼望的时刻终于到来,我们把事先包好的饺子下到滚开滚开的水里煮上几分钟,饺子就熟了,然后把饺子从热锅里捞出来,热气腾腾地盛上盘端到餐桌上,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就这样在千家万户的欢声笑语中开始了……

上一篇: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给力经济发展 下一篇:不生病有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