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改革试验区回眸

时间:2022-10-13 08:09:29

安顺市改革试验区回眸

回眸安顺市改革试验区所走过的20年风雨历程。先后经历了人事代谢、治理整顿、区划变更、金融危机、等严峻考验。依然能够继续推进,稳步发展,越来越充分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

安顺市改革试验区,1988年4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迄今已经21年了。

1987年~1990年,本人曾在原安顺市(县级)先后担任过政府市长和市委书记。在此期间,亲身经历了省委、省政府决定在该市建立改革试验区酝酿与决策的前后过程,并具体负责付诸实施。翻开昔时的工作日记,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件件往事涌上心头。

问题的提出

1987年是改革之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逐步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当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重点,是对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如何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全国上下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进行大胆实践,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跋涉前进。改革极大地激活了生产力,经济建设形势发展迅猛,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的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生力军,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三分天下有其一。

与此同时,贵州省的工业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横向比较,却显得有些步履蹒跚,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集体与个体工业经济,甚至还一度出现滑坡现象。1986年,全省工业经济增长13.9%,与全国的平均发展速度相比,虽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并未相差很远。若进一步从经济类型来分析,我省的集体与个体工业经济的增长速度显得太慢,仅增长1.6%,大大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更不能望东南沿海地区的项背,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就贵州全省而言,当时的集体与个体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轻工行业。同年4月,省轻工厅厅长邱栋臣同志到安顺市进行工作调研,传达了省委书记同志分析全省工业经济形势时的意见。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省发展轻工很有条件,却是一条短腿,要及时找出下滑问题的原因和症结,总结扭转下滑趋势、加快发展的工作经验,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在当年年底召开的省委五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同志代表省委又进一步明确提出,集体经济、个体经济是当前贵州商品经济最富有活力的生长点。1988年元月,贵州省人大七届一次会议召开,省长王朝文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放手在城乡各个经济领域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合作经济以及全民、集体、个人的联合经济。对个体、私营经济要采取更宽、更活的政策,给予鼓励和扶持。王朝文省长在报告中还明确提出,要有计划地建立几个不同内容、各有侧重的改革试验区,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路子。从而拉开了我省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序幕。

调研后的决策

然而,在全省9个市(州、地)当中,选择哪个作为集体与个体私营经济改革试验区更为合适呢?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在此期间,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分别率领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到各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省委书记同志自1987年底至1988年3月,前后3次到原安顺市(县级)进行调研,每次都是在地委书记陈远武同志的陪同下,利用2至3天不等时间,分别对安顺市的虹山轴承厂、酒厂、蜡染厂、酱菜厂、起重设备厂、印刷厂、纸箱包装厂、毛巾厂、地毯厂,还有小商品市场等部分国有企业和几乎全部的集体工业企业,逐一进行了实地考察。尔后,又召开了市属工业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不仅听取了安顺市领导人的工作汇报,还同与会的企业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的直接对话交流,细心地倾听他们的呼声,共同分析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办法。

同志通过实地调研,直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当时安顺市的市属工业企业中,80%以上均为集体性质。市委、市政府充分尊重企业的自,针对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承包经营、厂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集体租赁、全员参股、联合、兼并等多种不同形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实践,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走在全省的前列。集体经济发展速度同期比增长15%以上,上缴税利亦取得了同步增长的好成绩,大大高于全省同行业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个体私营经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1986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4678户,仅在南华小商品批发市场内从事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就有370多户,分别来自浙江、江苏、湖北、湖南、安徽、广东、四川等9省54个县市。实现上缴的税收占当年市级财政收入的13%以上。安顺市酒厂外引内联,开创了国有、集体、个体共同携手,联合经营管理模式的先河,形成了集原料生产基地、产品生产与包装基地、市场营销基地融为一体的混合型经济实体,并正在积极筹建企业集团。白酒产量突破12500吨,实现上缴税收5238万元。厂长李幼鸿同志被国家轻工部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荣获嘉奖。整个安顺市工业经济,尤其是集体与个体工业经济,呈现出一种锐意改革、富有活力、蓬勃发展、奋力争先的局面。

1988年2月29日,省委书记、省长王朝文、常务副省长张树魁、省顾委副主任何仁仲等领导以及省体改办主任陈谨之同志到安顺市现场办公,听取了地委、行署及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充分肯定了安顺市的工作,同意安顺市对集体、个体私营工业企业实行以1 987年上缴的税利为基数,超收部分,全额留作城镇集体与个体私营经济的扶持发展基金的建议。后来,在试验区改革方案中规范成这样五句话:依法纳税,建立基金,择优扶持,记国家股,暂缓分红或分红再投入。同志说,安顺能不能在发展集体、个体经济上搞得更好一些、走得更快一些、政策放得更宽一些,可以在安顺市范围内先试验。这就明确表达了在安顺市建立集体、个体私营经济改革试验区的鲜明态度。同志还进一步明确:试验区应该允许在上年的基数上提取一块建立发展基金,允许经营者的工资报酬直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允许企业多渠道筹措资金,允许企业实行股份制,允许企业发行债券,允许企业人才流动,允许在集体企业工作的人员评定技术职称,享受相应待遇,总之允许突破。在这次会议上,同志还明确了由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树魁同志负责此事,省体改办主任陈谨之同志直接、具体指导安顺市制订改革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并要求立即行动,抓紧落实

办理,认真总结,为全省提供指导性的工作经验。省长王朝文同志亦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说,既然是改革试验区,在制订方案和具体实施时,观念一定要更新,集体与全民应一视同仁,经济多成分,分配多形式。

当时,社会上一直存在着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激烈争论,一些人甚至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将支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当作资产阶级自由化进行批判,试验区的政策制定和工作实施面临着严峻考验和挑战。1988年6月27日,安顺市召开第三次个体劳动者协会大会,市长带领全体副市长整齐地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旗帜鲜明的讲话,以实际行动表明坚定地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与会人员十分感动,群情激奋,有效地消除了人们的疑虑。

为了更有利于协调好上下左右的工作关系,争取得到多方广泛的支持,经过慎重考虑,安顺市委、市政府决定聘请省顾委副主任何仁仲同志、省委秘书长李元栋同志、省政府秘书长谢养惠同志、省体改委常务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陈谨之同志为安顺市改革试验区高级顾问,并颁发了聘书。

主要的政策内容和特点

经过整整一个月的紧张工作,1988年3月28日,省委副书记刘正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树魁,副省长刘玉林以及省政府秘书长谢养惠等领导同志,召集安顺地区行署及安顺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到省政府汇报试验区改革方案。省体改委、经委、轻工、财政、金融、外贸等省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一并参加听取汇报,并对方案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张树魁常务副省长归纳总结与会同志的意见后当即明确,试验区的方案总体可行,题目定为“深化改革,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也很好。他要求安顺市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尽快将方案修改好,抓紧时间按程序上报省政府。同年4月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通第48号文件,批准安顺市建立省级“深化改革,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与此同时,还批准成立安顺市信托投资公司,为试验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金融政策支持。

试验区的政策文件计有一个总体方案,八个相关配套的子方案。

总方案确定试验区的主题核心内容是: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当前以发展城镇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带动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这个核心主题的确定,曾经历过由繁到简,到主题更加鲜明突出的三个阶段:1988年4月8号,省政府的48号文件明确为“深化改革,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1991年6月21号,省委常委会议修改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1991年11月,时任省委书记刘正威同志将其进一步简化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

试验区的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用3年时间,即到1990年,提前实现第二个翻番,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1亿元。同时,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经济体制方面,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市场导向,逐步建立新型的经济体制框架;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把安顺市建设成真正开放、富有活力、经济繁荣、辐射能力较强的经济区域。

八个子方案是分别针对如何积极促进集体、个体、私营、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开展外引内联、招商引资、基金管理、人才引进与交流等工作专题而具体制定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放胆、放手大力扶持和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二是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外引内联和招商引资;三是积极开展人才引进与交流,鼓励行政事业单位各类人才到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工作;四是鼓励、促进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进行合理配置;五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积极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

试验区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改革试验的全过程,把着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改革试验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培育市场机制作为联系国家和企业的杠杆和纽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的原则,不同企业的改革模式与经营方式不搞一刀切,完全由企业自主决策选定;坚持内涵扩大再生产与外延扩大再生产相结合,实行外引内联,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

试验区贵在自费改革,政府财政未直接投入改革扶持发展资金,完全依靠激发企业自身内部活力,积极吸纳社会资金谋求发展。这对于发展滞后,经济实力较弱的地方来说,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1988年7月1日,安顺市委、市政府召开试验区工作会议,市属所有工商企业负责人参加。会上,全面系统地宣讲了试验区的政策,总结了前一阶段的改革实践,安排部署了下一步的工作。陈谨之同志、行署专员田永光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了讲话。这些,为试验区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思想和政策引导基础。

初见成效引起社会积极反响

安顺市改革试验区的建立,顺应了改革发展的历史潮流,所制定的总体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安顺市的实际情况,有力地推动了安顺市经济的发展,在短期内就收到了较好效果。这一年的3月,安顺市酒厂企业集团(以下简称“安酒集团”)正式挂牌,成为全国白酒行业第一家大型企业集团,也是安顺市改革试验区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混合型经济实体。蜡染厂、毛巾厂、床单布厂等一批集体企业,利用安顺市与云南省畹町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的机遇,积极开展边境贸易,将产品率先打入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成为试验区第一批敢于走出国门、进入东南亚国际市场的先行者。到当年的8月底,全市新办集体企业88户,新增从业人员2143人;工业经济同比增长18.7%,其中集体经济增长29.7%,市级财政收入增长27.01%。到当年的11月底。安顺市集体企业数量增长28%,集体工业经济增长30.09%,市级财政收入增长27.8%。

试验区良好的开局与初步显现的成效,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积极评价。香港《南华早报》发表文章,称赞安顺市改革试验区为内陆特区,是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的一种创举。1988年7月8日,四川、广东、湖南等11个省市的记者团到安顺市进行集体采访,并分别发表了关于试验区的情况报道。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同志,亲自率团到安顺市考察试验区的改革进展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一年,全国出现了经济过热现象,从下半年开始,国家实行紧缩银根政策,对经济秩序进行治理整顿。11月5日,陈谨之同志到安顺市指导工作,传达了同志对试验区的指导意见:试验区的方向是正确的,应该坚持。同时,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列为试验区的内容。

1989年12月,原安顺市(县级)和安顺县同时撤销、实行合并,成立新的安顺市(县级)。试验区既定的各项政策和改革措施,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继续实施。

经过3年的艰难改革实践,到1990年,安顺市的各项经济指标与1987年比较,均实现了突破性的增长,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66%、91%、49%、16%、66%和93%,增长速度居全省之首。集体企业增加112户,集体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当年的27%上升到31%,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发展到97户。改革试验基本收到预期效果,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的局面初步显现。

回眸与思考

1988年12月11日,同志赴就任前夕,专程来到安顺市。当天晚上,在其虹山宾馆住地接见了张明义同志(时任安顺地委委员、安顺市委书记)和笔者。同志向我们比较详细地谈了他主张并决定在安顺市建立改革试验区的考虑。他说,建立安顺市改革试验区,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意见,也是省委的集体决策。当时主要考虑这样几点:一是研究、借鉴东南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发现集体和个体私营经济是商品经济最富活力的生长点。二是贵州省的工业经济成分结构不合理,太过于单一,绝大部分都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成了明显的短腿,甚至还出现了滑坡现象,但发展潜力巨大,需要探索扭转滑坡、大力发展的新办法、新路子。三是给安顺市构筑一个快速发展的平台,为以后撤地改市创造条件。省委从更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考虑出发,在今后的恰当时候,安顺地区和贵阳市的行政区划将要作适当调整,与此同时,安顺地区实施撒地改市。但是,安顺市目前的经济规模太小,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太弱,难以带动县域经济。建立改革试验区,就是要为安顺市提供一个有利于外引内联、快速发展、增强实力的发展机遇。同志还深情地对我们说:“你们有什么要求提出来,我带回省里转告正威、朝文和树魁同志,当好你们最后一次联络员。希望你们将试验区坚持办下去。”

1996年1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对安顺地区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安顺地区原辖的清镇、修文、息烽、开阳一并划入贵阳市。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安顺地区撤地建市,原县级安顺市改为市辖西秀区。

回眸安顺市改革试验区所走过的20年风雨历程,先后经历了人事代谢、治理整顿、区划变更、金融危机、等严峻考验,依然能够继续推进,稳步发展,越来越充分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实践证明,安顺市改革试验区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所制定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也是完全正确的。对于推动安顺市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原定各项改革目标基本达到;对于指导全省集体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先导示范作用,为改善企业经济成分结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对于建设开放型城市区域经济,起到了积极探索作用,壮大了安顺城市经济实力,为后来的撤地建市创造了条件。所有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以同志为书记的贵州省委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安顺市改革试验区曾经历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其间未能完全始终如一地坚持好,教训令人深省。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于看准了的、又是经过集体慎重决定了的事情,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应该要毫不动摇、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而且会越来越好。

上一篇:探索乌蒙发展路 下一篇: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