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发展路径探讨

时间:2022-10-13 07:56:32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发展路径探讨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教师科研能力是实现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和提高学校社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发展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本文从确立教师是学校第一资源的观念、着力优化教师队伍和科研队伍结构、培养和引进科研领军人才、健全科研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科研原动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发展路径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方式,将一部分办学基础条件较好的专科学校合并、重组或独立升格为本科院校。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6年新增设普通本科院校152所,占目前全国普通本科院校1/5,新建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这部分院校升格为本科以后,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但由于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学术积淀不深,救师科研意识不强,从事科研的原动力不足,群体科研协作精神差,严重制约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使学院难以形成发展优势,极大地阻碍了学院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办学实力的增强。如何发展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使科研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兴校、强校、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七个层面探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路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教师淡泊名利、开展科研创新

教师是学校的人才资源,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的关键性因素。作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资源更为宝贵,学校要把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中心,树立尊重人才、崇尚学术、视教师为学校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为教师的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引导教师全面、可持续发展。要改变长期以来行政活动代替学术活动的习惯做法,使学术权力在学校活动中有话语权,领导层、管理层要增强学术意识,保障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中的决策权和参与学校建设、发展的建议权、知情权,保障教师参与学术活动、获得学术地位的权利。科研具有开创性,是一项十分艰辛的脑力劳动,学院要尊重教师的科研劳动,引导教师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懈地追求,不为功名所诱。不为利禄所惑。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切不可急功近利,急火攻心,出现学术上的浮躁、浅薄和虚伪。

二、增加科研投入,改善教师从事科研的条件

在现阶段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对所有高校进行均衡投入,新建本科院校也很难成为国家投入的重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几乎都面临办学经费短缺的困难,如何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是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一大选择。

科研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的有效途径,科研基础条件是教师从事科研、发展科研能力的物质基础,新建本科院校应拿出一部分资金加大科研条件建设的力度。开始阶段可能需要更新或添置的仪器设备很多,需要建立的实验室和项目也很多,但不宜遍地开花,必须有目的、有重点地投入。首先宜选择少数几个重点发展和研究实力较强的学科,集中力量建设一个或几个实验室,达到能够开展本学科研究、能够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目标后,再逐年确定重点投入对象,逐年淘汰陈旧落后的实验设备,以点带面,逐步改善其他学科的科研条件。其次,应加强图书资料建设,注重图书构成。新建本科院校的图书馆藏结构不够合理,人文社会科学的图书较多,其他学科的图书相对薄弱;实用性、科普性图书较多,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性研究的图书相对较少。因此,学校宜加强自然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图书资料建设,组建由相关专业教授组成的图情工作委员会,科学制定和实施图书资料采购计划,优化馆藏结构。第三,要加强科研设备管理,发挥设备使用效益,充分利用科研条件在当地处于先进水平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外科技服务,争取更多的研究课题,增加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经费和教师从事研究的实践机会,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科研队伍结构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和科研活动的主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教师科研能力的关键。

第一,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逐年补充一定数量教师。减轻教师教学负担。要根据学院发展和学科建设、院系调整等需要,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教师需求计划,拟定教师需求的数量、专业、层次,根据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的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选拔、录用和引进教师,使教师在数量上能够满足本科院校发展的需要,减轻教师教学上的压力,使教师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

第二,要采取切实措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教师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关系到师资队伍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是发展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新建本科院校要针对教师整体学历偏低、教师学科分布失衡、为数不多的高层次人才大多集中在传统学科、教师来源渠道单一等问题,加大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力度,鼓励在职教师跨学科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选派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到国内外大学进修和开展合作研究。在跨学科和多学科交叉研究中重构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要提高进入门槛,控制本科生比例,把重点放在引进硕士、博士和高级职称教师上,对现有的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要提出学历达标要求,改善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要均衡教师的年龄结构,教师的年龄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年轻越好,而是要有一定的梯度,同学科中各年龄段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要适当,这样教师队伍才有活力和发展后劲,才能够优势互补;要注重教师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缘结构应该是远缘杂交。使教师的来源多样化,使不同学术风格和流派的教师相互渗透和竞争,活跃学术思想和学术空气。新建本科院校要逐步扩大“外源”教师的比例,彻底改变教师来源过于单一的状况,促进教师学缘结构逐步优化,推动学术和科研的繁荣。

第三,要坚持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并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新建本科院校在吸引高素质人才方面与老牌的本科院校和名牌大学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对所需要的人才一方面要通过提供优厚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筑巢引凤”;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才自我培养的力度,通过签约培养、联合培养、在职培养、人才交流等方式,把那些对学院有感情、专业上有发展潜力、愿意继续为学院建设和发展出力的教师派出去学习提高和交流,学成之后回到学校、建设学校;再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稳定工作,通过制度、待遇留住人才,尤其要发挥制度的约束力,将约束机制引入收入分配制度,可实行收入“期权制”,将收入实行延期分配,把受益者的部分待遇给予计账,到一定年限以后开始按一定比例分配。退休时全额领取,利用收入上的预期留住人才,减少优秀人才流失。

四、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和引进学科领军人物

学科是大学教师科研活动和发展科研能力的平

台,学科建设历来被视为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和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刚刚起步,在学科建设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做好学科规划。要在充分调查学校学科状况和基础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和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科学合理地制定学科建设规划,脚踏实地地确定一批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实力的研究方向;二要做好重点学科建设。按照“加强基础学科、发展优势学科、支持新兴学科、扶持交叉学科”的原则,在全校公开遴选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进行建设,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即注意到学校的财力和精力有限。对各个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要有先后,进行明智的、有选择性的投入,在人、财、物上优先支持重点学科,保证重点学科建设和发展,发挥重点学科的辐射作用,以重点带动一般,切不可遍地开花建设,警惕出现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全、什么都想争第一的浮躁和功利;三要狠抓学术梯队建设,培养和引进学科领军人才。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最缺的是人才,对“旗手”型的学科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学校要围绕重点学科,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培养或引进高水平学科领军人才,把重点放在培养自己的人才上;在强调个人和“旗手”的贡献的同时,还要抓好团队建设,鼓励素质好、潜力大、层次较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重点学科建设,努力构建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学科专业互补、内部凝聚力强、具有创新活力的学术团队。

五、加强学术交流,开展合作科研

学术活动是活跃学术氛围、开展学术交流、进行学术环境建设的重要方法和形式,学术活动重在交流。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地域、学术影响等方面的限制,不容易有举办重大学术会议的机会。因此,学院要尽力为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作学术报告和学术研讨,将前沿的、高层次的知识带入学校;另一方面要积极选派和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参与合作科研项目研究、参加学术会议或外出讲学,尤其是要到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合作研究,把外界的思想和理念带回来,形成吐故纳新的交流状态和开放的学术氛围,使教师在良好的学术环境中更新知识,开阔研究视野,受到启发,从而提高研究工作的成效和能力。

六、加强与地方社会的合作,提高地方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依靠和信任

新建本科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产生重大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等能力较低,其科研成果远离或脱离当地社会实际需要,对当地社会的影响、辐射、带动、引导和提升能力较小。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与当地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毕业生在当地政府和部门任职较多、当地校友多等地缘、人缘优势,加强联系,积极面向当地经济社会主战场,结合生产领域的技术难题、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为当地社会服务的能力、层次和水平。实践证明,科研活动和成果与当地经济社会的相关度大小,决定着新建本科院校对当地经济社会的贡献力。其次,学校要站在当地社会发展的前列。引导教师的科研活动与当地社会发展同步,在科研课题的选择上。最大限度地与地方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相结合,为当地社会提供前瞻性、先导性的科技服务,引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提升当地文化发展的层次和经济发展的档次。在科研服务层次的定位上,要选择与本校学科建设、科研方向和教师的研究领域相一致的项目,选择与自身科研实际能力和水平相适应的中小企业、农村和地方政府(这些单位面广、量大,往往为学校提供广阔的市场),不能定位过高,选取科技含量过高、技术开发难度太大的领域和项目。第四,要积极主动,循序渐进,逐步积累,提高科研能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实力还没有取得社会普遍认可的情况下,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主动走出校园,主动融入当地经济社会主战场,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取得社会的信任,使学校成为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智力库”。通过为当地社会开展科研服务活动,进一步开阔教师科研视野,激发研究的热情和动力,全方位为当地政府服务、为本地区行业服务、为城区服务、为广大的乡村服务,提升当地社会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依靠力。

七、建立健全科研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教师从事科研的原动力

(一)建立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由于科研劳动的复杂性,其成果的表现形式又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因此,对教师科研活动进行价值评价难以采用精确数学的方法。有的学校对教师的科研工作绩效和能力进行量化,但教师科研活动和能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变量,许多因素根本无法量化,尤其是新建立的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普遍不高,大量指标趋同或无法细化。导致测量的区分度不明显。为此,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评价机制应是动态的、弹性的,而不是僵化和刻板的。对从事不同学科研究的教师的科研活动要在同类别中进行对比评价;对不同层次的教师也要采取分级对比评价。一般情况下,年轻助教和讲师的科研成果价值和科研能力确实没办法与专家学者相媲美,应针对教授、副教授、学术骨干与青年教师在学术水平上的差异,分类别进行对比评价,在同类别中评判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成果价值,从而调动各类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在分类中找到优势,在整体中找到差距,调动不同学科、不同类别教师发展科研能力的积极性。

(二)建立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激发教师奋发向上、刻苦钻研。提高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但任何单一的激励措施都不是恒久和持续的,必须多种途径配套进行,方能收到好的效果。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已经建立了一定的科研激励政策,但由于政策不配套、导向性不强,其激励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因此,科研激励机制一是要注重激励政策的导向性。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不强,教师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其原因不仅有思想上的,更重要的是物质利益上。因此,激励政策应有利于引导、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有利于鼓励教师面向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开展应用性研究、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利于调动教师不断奋发、勇攀高峰的热情。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可对教师完成科研和教学任务分别提出要求和考核办法,并作为分,配和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在教学工作量相当的情况下,使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师待遇远远高于科研成果少或不从事科研的教师,从而避免教师为科研忽视教学工作和为职称而科研、评了职称就不搞科研的现象出现;制定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重奖重大科研成果和在科研上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弱化一般成果的奖励,引导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从事研究工作,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三)是要注重激励政策的可操作性。新建本科

院校教师科研起步普遍较晚,不同学科、不同个体从事科研活动所耗费的精力和投入是不同的,科研成果的价值也不等,而激励政策又不可能穷尽一切情况。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制定的科研激励政策宜粗不宜细,要简明可行,提出的要求要切合实际,短时间内难以达到的,可以不提或放宽要求,不能使政策出现执行上的困难而无法实施。

(四)是要注重激励政策向薄弱环节倾斜。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研究的基础较好,而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较为薄弱,青年教师的研究基础较薄弱,研究能力较差。而青年教师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激励政策应该向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倾斜,向青年教师倾斜,可设立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基金和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资助科研薄弱环节。

五是要注重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机会激励的有机结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并指出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高到低,一个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但同一个时期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需要满足了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的激励也应重视人的需要层次规律,激励政策不应当是单方面的,要多层次激励,使教师产生多重、持久的激励力量,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首先是物质激励,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利益,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教师投身科研虽然不是物质利益刺激的简单结果,但物质利益对科研的积极意义却是不争的事实,物质激励政策是激发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发展、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效推动力量。其次是精神激励,人都有渴望成就、名誉和声望的需要,希望获得他人和社会尊重、受到关注和欣赏。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激励,也应当考虑精神上的激励,通过评选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对科研有突出贡献和重大成就的教师授予荣誉称号,通过召开大型表彰会、在大众媒体、校园网和校园橱窗上宣传报道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事迹,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舆论影响,使科研突出者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第三是机会激励,获得发展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来说,获得深造的机会就是获得发展的机会。学校可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科研成绩优秀的教师提供到国内外名牌大学深造、做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的机会,或与名牌大学建立合作关系,选送这些教师到相关学科的实验室或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使科研突出的教师获得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

上一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困境与出路 下一篇: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