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2-06 11:20:05

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教师是校本课程的主要开发者,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成为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贯穿于开发过程的始终。当前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存在课程开发意识薄弱观念陈旧、积极性不足、合作开发意识淡薄、课程开发理论缺失等问题,为了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有必要对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对的策略。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成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方面。这是我国课程政策的重大转变。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和学校办学需要进行科学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开发的形式多样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课程。它的开发首先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因为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和最终实施者,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开发”。“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教师的角色,使教师从原来的国家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评价者。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一、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认为:“没有教师的协助和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涉及到课程教学的更是如此,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必须得到教师的支持。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核心要素,教师对课程开发的认同度、积极性、责任感、事业心、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等都直接影响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和质量。当前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障碍主要是教师,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开发意识薄弱,课程观念陈旧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被赋予课程开发的权力,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相反,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关注课程的发展,教师可以自主地根据学校和地方特色、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等设计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专业的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摈弃陈旧的课程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因此“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但是目前,许多学校仍将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作为工作的中心。校本课程在这些学校的实质流于形式,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二)开发动力欠缺,积极性不足

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民主、开放的制度保障。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但由于我国传统的官本位的教学思想,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容易滋长校长的“家长”作风,教师怯于领导的权威,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状况不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国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管理制度,校长是校本课程的领导者,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则比较被动。对校本课程开发抱有担忧心理。他们担心并且过于关注校本课程开发或未贯彻好领导意图而被责怪。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曾说过“大部分的课程革新方案都包含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被要求做一个改革者,往往要背上‘无能’的重担”。这种重担使他们产生焦虑、不安全感,他们不愿意主动参与。

其次,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我国教师长期在国家课程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风格。在一部分教师看来,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必须放弃或改变他们业已形成的某些固有的价值观念、工作方式、教学技能、教学风格、个性特点和同事关系,迫使他们采用新的课程教材,熟悉新的校本课程,所有这些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带来额外的负担,而且一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没有得到相应的职称晋升和物质奖励,因此,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会采取消极甚至抵制态度。

(三)盲目单干,团队合作开发意识淡薄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指单个教师的专业发展,还包括整体层面上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整个团队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成功。

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参与者通力合作,需要一个教师群体和课程专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协作,单独一个教师或几个教师很难开发成功校本课程。而长期以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是靠自己独立地解决课堂上的问题的,教师职业的一个重大特点是“专业个人主义”,教师的课堂生活是“自给自足”的,这种特点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中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起阻碍作用。校本课程开发是全方位的合作事业,只有教师们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才能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整个学校内部的课程领域缺乏合作与交流,课程与课程之间缺少联系,导致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重复设置现象和课程整合不足。

(四)课程开发理论缺失,知识技能缺乏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完备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理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起指导作用,同时课程开发的技能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起关键作用。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从理论的角度上,它要求教师具备必要的课程开发理论;从实践的角度上,教师还必须掌握必要的课程编制技术。

但是在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能,因为我国的师范教育侧重于教师普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掌握,几乎没有开设与课程开发相关的课程,教师没有参与课程开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能胜任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通过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提升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掌握课程开发的新观念

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主体意识决定了他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投入强度和深度,这是一种自发的而不是被迫的表现。有了主体意识之后,教师才会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参与者身份认真对待,才会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只有具有了较强的课程意识,教师才能有意识地去理解课程目标的含义,才能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境对课程设计进行适当调整。

同时,教师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理念,摈弃传统的旧观念,真正开发出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适合学生需要,有利于学生发展,培养学生个性的校本课程。教师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理念是指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课程是开放的,即课程是不断生成或持续变化的。不能将课程认为只是一种文本或一个学科科目;课程是民主的,即从课程的决策权利来看,课程是由专家、校长、家长、学生、社区及其他相关人员共同决策的;课程是科学的,课程是儿童

的课程,课程要能够适应不同儿童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儿童都能获得成功感。不仅如此,校本课程的呈现方式、课程实施的方式、课程评价的方式都不再局限于原有学科课程的单一形式。为此,教师必须要更新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

(二)制定课程开发的制度保障,建立课程开发的激励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中。为实现真正的角色转变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来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也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提升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没有教师的全心投入。校本课程也就成了一种形式上存在的东西,一种校长课程或教导主任课程。因此,提高教师对课程开发的投入度、参与度和责任感,使之成为一种自愿的行为,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给教师提供一定的课程资源保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首先,学校要建立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激励机制。校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者应该积极鼓励与肯定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并以身作则;学校要调整晋升奖励制度,对有能力进行课程规划、教材设计与编制的教师给予适当的津贴等物质奖励。另外,还应改变原来的完全依靠教学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晋升与否的标准,将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也作为一条指标,切实促进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其次,为教师提供进行课程开发的时间资源。学校应鼓励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尽量避免增加教师的工作时间,学校应做出整体安排,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既不脱离课堂教学,也不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使之成为教师乐于参与的一项工作。

当然,除了这些外在激励因素,教师的内在激励也很重要,教师应该勤于思考,加强自我修炼,主动积极地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不断地完善自我。

(三)促进课程领域合作,加强课程开发协作精神

首先,整个学校内部的课程领域要加强合作,相互交流,消除课程与课程间的界线,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开发出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教师应该把单独一门课程放在广大的课程整体中去考察,并逐步养成关注和参与学校整体课程设计的意识和习惯。

其次,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项集体协作配合的事业,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就必须加强与各方面的密切合作。

(四)提升教师课程开发知识,培养课程开发素养。

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知识。培养课程开发技术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素养。一方面,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增设相关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技能培养。另一方面,在职后培训中,学校应该提供各种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上岗培训、校外短期培训、教师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校本课程开发建立于教师专业发展基础之上的一项必要措施。

近年来受到欢迎和关注的一种培训方式是校本培训。“所谓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养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它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相同,内容相通,并且与实践紧密相连。培训效果也令人满意,因而在我们可以采用这种培训方式来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素养。

上一篇: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发展路径探讨 下一篇: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