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掘地域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时间:2022-10-13 07:50:57

开掘地域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

有的教师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查找很多资料,但许多农村学生家里连报纸都没有,教师怎样才能结合实际情况发掘教学资源呢?

实际上,我们的综合性学习资源是随处可见的。课题研究“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式构建研究”的第一阶段,我们解决了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问题,实验教师基本上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现将初步的发现整理如下。

一、利用“集市”资源,指导学生展开调查

我试着调动学生参与调查活动的兴趣点,解决学生“眼里无事,调查无门”的问题。我们班的学生很多都是农村的孩子,回家之后觉得生活单调,做综合性学习太难。后来我发现,每到周六,镇里的中心村就有一个非常大的“集”,很多人去赶集,热闹非凡。利用这一资源,我让学生结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综合学习”单元中的要求,自己寻找学习资源。

周一上学时,学生很兴奋,学生把我围住了。“我想调查一下这个集市兴起的原因”“我想研究一下集市上的商品与城市里的异同,从而分析一下城乡的差异”“我想调查一下哪些商品在这里热销,为什么”“我想调查一下这个‘集’选址的秘密”“我想调查一下集市的商贩来自何方”“我想调查一下哪些是本地产品,哪些是外地产品,在这里的销路如何,从而分析消费者的购买理由”“我想分析一下这个集市上的三无产品人们的购买情况”“我想看看商品的广告、品牌,比较一下同类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等等。这样一系列的兴趣点被激发出来,学生自由结组,开始了各自的准备和调查。没想到,课间一直喧闹的教室悄然发生了变化,三五成群讨论商量的比比皆是。其实只要教师仔细观察,善于发现,这一地方资源就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二、结合本地特点,指导学生因地制宜地开展调查

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空间,指导学生发现可调查资源。有些村子里的文体活动很活跃,教师可指导学生调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身体状况,研究经常参加锻炼的老年人的年龄及坚持锻炼的原因等。然后,让学生分析调查的结果,并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得出结论。

我们班里有很多学生家在北辰区小淀村,这里的外地人口也很多,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外地人口”展开调查研究。(如外地人口的来源地,外出务工的原因等)或者结合自身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如,调查一下家长抚养自己一年的平均费用,每笔开销的原因,分析数据后汇报,在班内展开讨论。这样,借助于调查走访,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更快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关注区域文化,指导学生深入人文

“语文的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不仅要读有字的书,而且要读无字的书。我们的家乡是值得我们去热爱的,校志、地方志、名人古迹等都等着我们去关注。围绕“天穆村的由来”“北仓的得名”等,我们组织了部分学生进行实地探访,从中了解了课本以外的文化,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探究的能力、与人交流采访的能力。

四、关注社会问题,搜集学习信息

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寻找资源,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结合上海世博会,让学生搜集相关的报道与同学分享、交流;搜集各国的风土人情及科技发展的材料,比较交流;围绕一个角度,集中汇报,展现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等。

五、利用传统节日,展示学习成果

祖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感受古代人民生活的精彩画面,又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利用端午节、清明节、春节等节日搜集相关的文化信息,交流、制作手抄报,讲给家长听;开展颂扬中华文化的朗诵会等活动,请学生家长参与;讲一讲“节日文化”;请学生参与家庭的“节日活动”,写成活动方案,等等。这样,学生的知识丰富了,学习兴致也更浓了,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直接经验,也获得了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其实,综合性学习不是负担,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重视这一重要的学习形式,培养复合型未来人才。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积极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资源。

上一篇:职高数学分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下一篇:浅析如何提高山区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