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手背静脉穿刺和拔针压迫方法的技术比较研究

时间:2022-10-13 07:13:03

成人手背静脉穿刺和拔针压迫方法的技术比较研究

【摘 要】目的:研究手背静脉血管不同穿刺技术和拔针压迫技术的优缺点。方法:血管正面穿刺试验组200例(又分A、B两亚组)和侧面穿刺对照组200例(又分为C、D两亚组)分别实施静脉穿刺和拔针不同方法压迫,观察相应指标。结果:(1)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0%而对照组75%(P

【关键词】静脉穿刺;压迫方法;比较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964-0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 of different techniques of opisthenar venepuncture and it’s pressing methods. Methods: 200 patients (observing group) received the opisthenar venepuncture puncturing on the front of the vein (and sub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B), and another 200 patients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same puncturing on the side face of the vein (and subdivided into group C and D), and then, some items been observed. Results: ① one time successful rate were 90% and 75%(p

【Key words】Venipuncture; oppressive methods; comparison

在临床工作中静脉穿刺技术更容易被护理人员和病员重视,而静脉拔针技术却容易被人“小看”,在日常护理工作和带习护士实习过程中常见因为此二项技术应用而带来的病人不适或并发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质量,有时还成为医患或护患纠纷投诉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近4年来设计了本课题认真研究和观察了手背静脉穿刺技术和拔针技术有关问题,以期为护理工作和教学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14―70岁;(2)近一月无手背静脉穿刺或手背疾患史;(3)接受输液穿刺的手背无疤痕、肿胀出血或出血倾向;(4)所有对象均为左手靠桡骨一侧手背静脉首次穿刺;(5)对象输入的药物无强烈刺激性或强烈局部血管活性;(6)所有对象均为“成人”故均选7号穿刺针;(7)所有对象中排除过瘦、过胖、水肿、休克、化疗等特殊情况。

随机选择我院近4年住院成人输液或静注药物患者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2例、女198例,年龄14―70岁(50.6±16.3),按住院时间顺序和纳入标准逐个随机纳入本研究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再各分为两个亚组各100例

1.2 研究方法:(1)试验组及亚组(A、B):静脉穿刺技术采用静脉血管正前面进针穿刺法,拔针技术采用棉签顺血管长轴方向压迫穿刺针眼法100例(A组),棉签垂直于血管长轴方向压迫穿刺针眼法100例(B组),拔针后均按压3分钟;(2)对照组及亚组(C、D):静脉穿刺技术采用静脉血管侧面穿刺进针法,拔针技术采用棉签顺血管长轴方向压迫穿刺针眼法(C组100例)、棉签垂直于血管长轴方向压迫穿刺针眼法(D组100例),拔针后均按压3分钟。除上述差异外,两组静脉穿刺前准备、常规消毒、穿刺过程和拔针方式均相同,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统一由同一组2-3位技术熟练的护师独立完成。

1.3 观察指标:两组及亚组均在穿刺和输液过程及拔针后45分钟内观察以下不同指标。

穿刺技术观察指标:(1)一次穿刺成功率;(2)穿刺成功后输液过程中肿胀疼痛发生率。

拔针技术观察指标:(1)穿刺部位皮下肿胀或淤血率;(2)局部疼痛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以计数资料率表达,显著性检验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2静脉正面穿刺、拔针后压迫法A、B两组指标比较(表2)

2.4试验组A亚组与对照组C亚组为穿刺方法不同,但拔针压迫方法均为顺向压迫法,两组局部肿胀率比较P0.05;试验组B亚组与对照组D亚组为穿刺方法不同,但均为拔针后横压,两组各指标P>0.05。

3 讨论

3.1两种穿刺方法成功率的比较:浅表静脉穿刺方法的成功率可能因病人特点和穿刺者的习惯、技术特点而异,还受许多因素如情绪、穿刺部位、判断准确性、血管状态、穿刺物品的选择等的影响[1-4]。在浅表静脉的常见的两种穿刺进针法,即血管正面穿刺法和侧面穿刺法中,文献一般认为,肥胖者更适合正面穿刺法,而消瘦病人更推荐侧面穿刺法[5?6],本研究为正面穿刺法一次成功率90%,明显大于血管侧面穿刺法(75%),这一结果提示在正常情况下穿刺浅表静脉输液时应首选血管正面穿刺法为宜,我们体会有以下优点:(1)正面部位易于辨认,便于眼手配合提高成功率。(2)正面操作有手背支撑,穿刺时血管不易移位,使进针更易。(3)正面穿刺比侧面穿刺进针角度更易掌握,穿刺速度更快,有利穿刺成功。(4)正面穿刺后局部不适相应更少,病人更满意。由于上述结果我们认为在护理工作和教学过程中需演示各种穿刺法的操作,但初学者独立操作时,推荐血管正面穿刺法,当十分熟练后可酌情自控选择侧面进针法。

3.2不同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建议对策: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已被文献[7]罗列几大类若干种,常见有客观因素(患者原因、血管因素、特殊情况等)、直接技术原因(穿刺技术水平、进针方法、穿刺部位、判断准确性等)、间接原因(护士心理状态、穿刺物品是否匹配、血管准备或充盈状态等)。本研究在设计分组和纳入标准时,已影响穿刺的客观原因尽量减少,因此在本研究中影响穿刺成功与失败的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1)进针方法:在其他许多因素一致的情况下,血管侧面穿刺的失败率更高;(2)穿刺者心理状态:即便是成功率高的正面穿刺法来说也非100%“一针见血”,说明进针方法再好,也还有其他因影响其穿刺成功率,有报导[1]由于护士情绪的影响可使穿刺成功率波动在40.22%-96.38%之间,即心理状态不良可导致穿刺失败率达3.62%-59.78%,笔者也体会到紧张,焦虑,烦燥,压力过大,身体不适时常不能实现穿刺一次成功。③血管准备和环境影响:我们体会冬季穿刺静脉时一次成功率偏低,这可能与环境温度低,血管收缩以及准备时充分与否有关,比如个别情况下由于急于做其他事情而在血管准备不充分时就穿刺反而因一次不成功而浪费了更多时间.

3.3不同穿刺方法在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浅静脉穿刺后局部不适发生与否也与个体差异(痛点理论)、穿刺方法、肢体活动等多方面有关。本研究选择了同手、同侧血管穿刺避免了部位不同的影响,显示不同的穿刺进针方法,不仅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而且还与局部不适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本研究发现静脉侧面穿刺组在输液过程中局部肿胀、疼痛率为15%,明显大于正面穿刺组(4%),其可能机理有:(1)侧面穿刺时由于角度掌握难度加大,更易刺伤血管壁造成疼痛或肿胀;(2)侧面穿刺对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间的纽角增大,易在输液过程中因活动不当而肿胀、疼痛;(3)侧面穿刺可能造成侧面血管割口偏长易渗出引起肿胀。总之,还需进行更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证实上述机理,也可设计动物试验进一步研究。

3.4拔针技术不同压迫方法对静脉穿刺技术局部不适的影响:拔针技术的研究偏少,方法学探讨也不多见,主要集中在压迫手法和压迫时间等方面,任莉莉主张的拔针方法为手指压迫法,即将指腹顺静脉走行平放在覆盖穿刺部位的小敷料上,要求压住皮肤和血管壁两个穿刺点,针尖拔出后立即按压2-5分钟。

由于我院常用棉签压迫法,故本研究比较拔针法相同情况下棉签顺血管方向放置压迫法和横放垂直血管方向压迫法对局部不适的影响,结果为正前方穿刺,顺压法的局部肿胀发生率和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横压法(P均

因此,综合本穿刺方法的研究认为:静脉正面穿刺法匹配拔针时棉签顺压法既能取得一次性高穿刺成功率,又能减少局部不适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谢芳,陈平.护理人员自身因素对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影响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5):26-27.

[2] 黄金华.输液技术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3):153-155.

[3] 秦晓林,周新艳,徐立胜.静脉穿刺术的操作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258.

[4] 欧阳根香.谈谈周围静脉穿刺成功的方法[J].中外医疗,2010,30(17):161-161.

[5] 杜少英,孟杰,冯智敏,董沛.手背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学,2009,15(11):1372-1374.

[6] 王香玲,刘素清.静脉穿刺技术的改进[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4,12(1):165-166.

[7] 孟凡美,杨艳霞,郭兰.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8):1269.

[8] 郑镁芬.260例静脉穿刺术后拔针方法的研究[J].中国误诊学论坛,2006,8(8):708.

上一篇:基于ASA24系统的养老院食谱营养成分分析及改善... 下一篇:浅析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